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23 15:21:34| 人氣12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題目是什麼?《賴聲川的創意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ttp://www.cwbook.com.tw/reader/create/index.asp
天下出版, 賴聲川的創意學, 完整介紹, 書摘下載, 含圖:創意金字塔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4894
博客來, 附書摘

以下部分節錄, 完整內文請買書或線上預覽書摘

前言:創意魅影

創意領風騷

今(2006)年我在史丹福大學演講關於創意。一位商學院的MBA學生問我說:「創意可以學嗎?」我反問他:「你們商學院不是有教嗎?」他說:「有吧。我們有學各種腦力激盪和另類思考的技巧。」談下去之後,我發現他要的不是那些技巧,而是創意本身。

這簡單的對話說明了多數人對創意的誤解。腦力激盪和另類思考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往往未能有效達到目標,因為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創意本身。我們對創意本身的了解不足,才誤以為技巧就是本體。這種誤會就像一個人學了很多管理技巧,就認為自己已經懂怎麼做生意了,或者一個人站在游泳池邊,學會各種急救自救技巧之後跳進水裡沈下去,然後埋怨自己「為什麼不會游泳?」


第一章 創意二部曲

如果能了解創意的「二部神祕曲」──創意的神祕欲望,以及如何尋找表達欲望方式的過程──就能更清楚看出,創意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透過兩個步驟進行的──欲望的湧現,以及表達這欲望的方式。

這兩塊獨立但互相連結的部分可以稱為「欲望」與「表達」,也可以稱為「概念」與「執行」、「想像力」與「組合力」、「感性工作」與「理性工作」、「靈感」與「製作」、「內容」與「形式」,用最簡單的方法分辨,就是「創作」的「創」與「作」。這兩個不同的學習科目並不能從一種領域中獲得,必須在兩種不同的領域中獲得。

在佛法中有兩個名詞可以精準代表這兩種場域的總稱:「智慧」與「方法」。在佛法中,這兩個名詞意指心靈修行中兩種不同但不可分割的能力。任何修行如果只有智慧而沒有方法,就沒有具體方式來達成;如果只有方法而沒有智慧,就像一個人每天認真念經,卻不了解經文的真正意義,不能說不好,但這樣的修行也很難有所成就。

這道理運用到任何行業、任何事務都一樣。缺乏理論,任何實踐方法都缺乏方向;沒有方法,任何理論都是空談。對創意而言,如果沒有方法,任何想像中的創意都不可能實現,而如果沒有智慧,這些創意的想法就不會產生,至少不會那麼精采。

學習創意是一種修行。因為「智慧」的定義太多,我特別用引號,以免造成誤會。我用這名詞是因為它最接近我想說明的。其實,它就是「方法」的對稱能力,在創意過程中發生在「方法」之前。

今日創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學重點都在後者,「方法」。於是想做畫家就學畫,想做作家就學寫作,想做電影導演就學電影,想學作曲就學音樂,想學編舞就學舞蹈等。聽起來很正常,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方式,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這樣的教育其實整整缺了一半的訓練。而「方法」的另一半,「智慧」如何教?現代教育體系並不討論,似乎認為那只能靠個人去發覺。這樣的思維整整剝奪了一半的創意訓練。


創意是發現的旅程

創意的題目未必十分明確,這沒關係,因為沒有發明家每天忙著發明「隨便」,也沒有編劇忙著寫出沒有題目的劇本。即使命名為「無題」,或是「暫訂名」,畫家或劇作家在心中還是有題目,只是這個題目未必說得清楚。說不清楚不表示沒有題目。說不清楚的題目也是題目。

簡而言之,創作者必須為自己所設定的題目尋找適當的解答。這麼說,不論創意的源頭或執行,都是需要被創意人「發現」的一個過程。創意是一個發現之旅,發現題目,以及發現解答;發現題目背後的欲望,發現解答的神祕過程。天文學家伽利略說:

一旦被發現,所有的真理都很容易理解;重點是要發現它們。

創意是一個神祕的旅程,我們都是探險家。



以下其他摘錄:


現在很多人覺得無厘頭、搞怪就是創意,搞怪誰不會?這是最簡單的,只是怎麼搞怪而有道理,這就不容易了。
而且,搞怪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為了凸顯自己,這是利己的動機,那麼創意成果也比較有限。如果是為了更大的理想,才可能有較大的成果。

創意是自己出一個題目,然後自己去解題。要有創意,首要是改變自己的看法。

要檢驗自己是否有創意,要看自己能不能改變視點,能不能用別人的眼睛來看、站在別人的立場來看,如果是,就表示你還有創意的希望。如果只是鹵莽地捍衛自己的想法,表示你已經關了起來。要改變自己,第一步是能站在別人的位置看事情,這不容易,這表示你要了解他,感受他所感受的,其中牽涉到很多需要開發的能力。

動機和創意成品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創意一定要追問創作背後的動機。我的老師吉美欽哲仁波切說,「改變道路最快的方式,就是改變目的地。」

創意有主動和被動之分,大部份的創作者都屬於被動創意,但兩者需要的過程是一樣的。被動創意也要追問自己的動機,動機不同,會有不同的做法和思維。創意永遠都是有條件的,要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如果清楚自己的動機,做事會更有效率,也能找出最好的做法,這就是創意,好的做法就會包含無限的創意。



在所有的商品都在拚「有感覺」,但是大部份還是加碼在功能部份,這是創意的下游,企業能不能在創意上游就找出自己的動機?企業不但要問某一項產品的動機,也要問整體企業的動機是什麼,如果整體動機是競爭、要贏,那麼創意深度也不可能太高。

從事創意工作,必須活在當下,當下是充滿任何可能性的點,我們大部份時間都遠離它,都在想過去或未來的事,尤其是企業界。如果真的能靜下來,就懂得在當下的這一剎那裡面,會看到無限的可能性,創意就在其中。

找動機最簡單的測驗就是不斷問:「為什麼?」。真正重要的問題都要向內問。當我們開始向內問問題,懷疑自己一切所作所為,就是智慧生起的開始。
只要你敢檢討下去,在簡單的問答背後,隱藏深度的自我剖析。


當自己的經驗、習性、動機運作不佳時,可以視它們為「創意三毒」,死硬地阻擋著創意,而經過調整、轉化之後,便能成為「創意的三種智慧」,直接協助創意。

轉化工程要在「生活」場域中進行,而不是「藝術」場域。在生活中下功夫,才能在藝術中見效。

三毒之中最不容易注意、但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動機」。因為改造動機,就能直接影響習性,習性又能夠對經驗的累積發揮立即作用。
動機是我們做任何事背後的理由。人生中大大小小行為背後都有動機,有的容易觀察,更多是隱藏的,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創意的動機對創意人最後作品影響甚大。創意的過程固然重要,但沒有一樣事情比當初創作動機影響力更大。人為什麼創作?真正敢老實地問自己這問題,才能真正的走上創意之道。這問題的答案可能很膚淺││好比說創意人為了酬勞而創作,但創意人未必承認自己的動機。
不檢視創作動機,創意的過程少了一個重要環節,創意人也就甘願被一些不知名的力量推動著。到後來,自己為誰服務、什麼力量驅動他拚命,都不見得清楚。在這個時候,創意的動機變得跟其他生活中任何習性一樣,設定在「自動駕駛」上。在這情況之下,「動機」是一種「毒」。
經驗、習性、動機成呆滯、自動狀態,對嚮往具有創意的朋友來說,這就是「毒」,因為現在的模式只會讓生活轉入固定模式,讓自己愈來愈僵化

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鈴本俊榮: 初學者心中可能性很多;專家心中可能性很少

……

台長: JT
人氣(128)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reading |
此分類下一篇:谷川俊太郎 詩作
此分類上一篇:《在漫長的旅途中》星野道夫 / 延伸《繪本之力》...

問題就在問題本身
有創意的問題 就是有創意的點子

原創的點子 來自原創的問題

通常最困難的部分是找到對的問題,
別一味的解決問題;
要確定你要解決的是否為第一順位的問題,
因為, 問題就在問題本身.

- Bob Gill
2006-07-24 14:37:37
暑假讀村上的遊記
村上: 我認為,每一個人只要活了幾十年,都會留下自己的記憶影像,差別只是在多數人都是亂七八糟地放在心靈抽屜內,若請他們把屬於自己的記憶影像整理出來,他們可能會覺得不知如何著手。我認為,只要經過訓練,通常多數的人都能夠把自己的影像整理得很好。而我的小說,只是把自己內心的抽屜一個一個打開,把那些應該整理的整理好,又把那些能讓大家起共鳴的東西以文字表現出來,呈現給大家而已。因此,剛開始著手整理時,其實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會有什麼東西跑出來。
2006-07-28 13:39: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