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18 22:09:16| 人氣159|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龍應台- 台灣的世界公民意識, 新書推薦《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之前已經提過網頁來自公視演講廳, 此次轉載貼上來

延伸- 今天這一課:品格 /龍應台 2006/06/27 中國時報

新書推薦《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博客來新書介紹, 推薦序, <今天這一課:品格> 全文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06129&sid=0000006129&page=1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 龍應台 2006.01.26中國時報
你可能不知道的臺灣——觀連宋訪大陸有感
http://blog.yam.com/amingogo, 上述兩篇精采文章這兒找得到, 網路上也易找


2006-05-28 (214) 龍應台 台灣的世界公民意識
2006-05-21 (213) 李 安 從理性與感性看台灣電影
2005-07-03 (179) 曾志朗 洪蘭 男女大不同—曾志朗VS.洪蘭的煩惱
都很精采, 還有其他更多在公視演講廳

http://www.pts.org.tw/php/html/speak/view.php?XSSENO=192

世界公民意識

今天要講世界公民意識 我想先從我自己的小小的研究說起 你大概覺得很奇怪 龍應台甚麼時候開始對於世界公民意識有所研究了 我我有兩個長年觀察觀摩研究 做筆記、討論、辯論研究的對象 那這兩個研究對象呢 一個今年已經16歲 我觀察他16年 另外一個研究對象 今年20歲 我觀察了他20年 這兩個研究對象呢 從小跟我朝夕相處 在我的嚴密的觀察之中長大 他們是兩個歐洲的少年 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我在這兩個研究對象身上 看到他們的意識 是甚麼樣的狀態

第一個是在研究對象之一 他12歲的那一年 我記得我在台北市政府工作 以官員的身分 有一天跟記者朋友吃飯 幾個不同的記者吃飯 那這個12歲的小孩也在 當我跟他介紹說 這幾位是我的好朋友的時候 這個12歲的研究對象 他馬上一個反應說 你們怎麼可能是好朋友呢 你是官員 他們是記者 那你們之間是應該有一個 監督跟被監督的關係 怎麼會是好朋友 他是一個直接的反應 當時就讓我嚇了一跳 就是說你這個12歲的 懂得甚麼 怎麼會知道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那麼當這個研究對象 到了13歲的時候 那發生了一個故事 這故事我寫過 而且它流傳的比較廣 是有一年這13歲的小傢伙 到台北來看我 那麼我很高興的要帶他去 某一個名牌的運動鞋的店 去買運動鞋 之所以去的原因是 這個名牌世界名牌的運動鞋的總經理 跟當時我工作的文化局有合作的關係 這個合作的關係 他們曾經捐過八千雙的鞋子 所以就認識了認識了之後 這總經理曾經跟我說 你下次你孩子來台灣的時候 要買鞋 到我那裡我跟你打半價 因此當天我跟他說 你要買運動鞋嗎 我帶你去 因為會有半價 我告訴他這個背景 這小孩子就跳起來 開始穿鞋子要跟我出門 但是他一面在綁他的鞋帶 他一面回頭跟我說 我們去買鞋 可是媽媽你很清楚喔 我們去買這個半價的鞋 那你就是一個腐敗的官員 這個13歲的小孩說出這樣的話來 我當時就跳起來說 你跟我解釋是甚麼意思 他就說你難道不知道 Gysi是怎麼下台的

Gysi是本來是德東人 他是當時的一個少數的政黨的主席 這個黨主席剛剛上了頭條新聞下臺了 為甚麼呢 Gysi這個人 就是因為他是黨主席 所以他會有很多的公務的飛行 那累積了一定的里程數之後 你就會得到有一個優惠的機票出來 那這個黨主席 就用這張多出來的優惠的機票 給自己跟家人去渡假去了 那麼在他的那個社會環境裡頭 這就被認為是一個公器的私用 所以他為此而下臺

那因此這一個13歲的小孩 一面穿球鞋一面就跟我說 他之所以 這個總經理給你半價的優惠 是因為你透過公務的關係 跟他曾經有過合作的夥伴的關係 才得到這個半價的優惠 所以你如果今天帶你的兒子 去買那個鞋子的話 那你其實就是一個腐敗的官員 你們是不是想知道說 後來我們有沒有去買鞋嗎 有沒有 我當然跟他說我們就不去了 鞋子就沒有買 那就到別的地方去買全額的 這是第二個 但是這小小的經驗 這研究對象就給我很深的震撼 我心裡的震撼是說 你到底是甚麼樣的一個環境 會讓一個13歲的小孩 他不但懂得那個黨主席為甚麼下臺 而且他也懂得公跟私不可以混亂 然後他除了這個抽象的懂得之外 又會運用到他的實際的生活環境裡頭 來判斷是跟非 我心裡有一個很大的疑問 就是怎麼來的

那麼這一個13歲的研究對象 到了後來15歲的時候 羅馬的教宗教皇開始改選 那在整個改選過程裡頭 到最後的時刻就出現 有幾個選擇 一個可能是黑人主教 另外一個是拉丁美洲的 還有一個是德國的主教 三個候選人 那麼在揭曉的當天 這個15歲的研究對象 就從學校回來了 一進門我就問他說 你知不知道選舉結果 因為他非常的關心這個議題 他就說他已經知道了 我就問他說 那你跟你的同學們 你們這些德國孩子 是不是覺得很自豪 新的教皇是一個德國人 這個15歲的研究對象 他跟我說 我們大失所望 我很驚訝 他為什麼會大失所望 所以我究追問他原因 他就說出一番道理來 他說他跟他的同學們都覺得 天主教本來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一個宗教 相對於基督新教 那麼自從上一任這個波蘭出生的教宗 任職以來有很多的突破 所以他們會覺得 15歲的這一群他們會覺得如果下一個教宗 是一個黑人 或者是一個拉丁美洲 就是這一些偏所謂的 偏遠的弱勢的族群 跟文化裡頭產生出來作教宗的話 那可能代表天主教 在他的這個教義上 會再更跨越前進一大步 那結果沒有想到 選出來的竟然是最傳統的 歐洲中心的德國的一個教宗 所以他們覺得他們那個 往前跨的那個象徵的意義 選一個德國的教宗出來 本身就已經失去了一半 我當時聽到這個15歲的研究對象 這樣的回答的時候 心理又是一個很巨大的問號 我問他說 這是你個人一個人這樣想 還是你的同學們也這樣想 他說他的同學們都是這樣想 在課堂裡討論的時候 連老師都是這麼想 那我心裡在想說 以一個15歲的研究對象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到說 什麼叫做前進 什麼叫落後 什麼叫激進 什麼叫保守 你又為什麼 什麼時候開始形成一種價值觀 就是說 弱勢的族群跟弱勢的文化 應該得到特別的張揚跟特別的保護 或者是說特別的推崇呢 這個觀念是什麼時候開始 進入你們的腦子來的呢 疑問在我的腦子

到了這個還是15歲的這個研究對象 跟他19歲的我的兩個研究對象 有一次到台北來玩 在台北他們發現 走在路上的時候 幾乎每一個街角 都有一個7-11 所以我就聽到 所以我就偷聽到 這兩個研究對象之間的對話 小的問大的說 奇怪 台灣怎麼會這麼多的7-11 大的就對小的說 我也覺得很奇怪呀 他的政府為什麼會容許這樣呢 我當時就插入了 我問說奇怪了 7-11多 有什麼不對 問題在哪裡 這兩個研究對象就開始來告訴我說 7-11是跨國的企業 他有巨大的財力跟充沛的人力 他可以24小時的營運 但是一般的矸仔店 小雜貨店 屬於個人特色的一種小店 他不可能是一天24小時跟你混 一個爸爸 一個媽媽 一個兒子 所以如果說 7-11的店非常多的時候 表示其實這個大 跨國的大財團的這個系統 是在消滅那種小的矸仔店的文化 而且使小的有個性的商店的徹底的消失 那所以你如果要保持一個社會的多元 你如果要保持一個城市的 本土的特色的話 你會非常的注意說 是不是這種跨國的連鎖的東西 不能夠有這麼的多 這是這兩個研究對象彼此之間的討論 一個15歲 一個19歲 我接下來 就在一直思考這個問題說 其實他們所講的這些東西 我剛剛講的這些例子 公跟私之間的界線 記者作為監督者 跟被監督者的官員之間的界線 資源的不能濫用 這個弱勢文化的必須得到保護 這個小資本的商人 跟這個小店的這種特色傳統 應該被保護的這種概念 其實你要說穿了它是什麼東西 它其實就是公民教育 所以我心裡帶著一個很深的疑問就是說 那麼這個兩個歐洲小孩 他們公民教育是怎麼來的 是誰教你的
在我準備這個演講之前 我跟我這個20歲的歐洲少年 我就跟他說 3月21號我在清華有演講 是這個題目 我跟你做個專訪 你給我回答 我們就坐下來好好的談這個問題 我其實問題就主要 就是要從他的腦子裡套出來說 到底這些概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教你的 我就把我對他所作的這個 訪談之中整理出來 而且因為我參與了他的整個的教育過程 所以我自己有部分的回想

他就說你難道不記得嗎 你帶我去幼稚園的時候 我們幼稚園裡頭的圖畫書裡頭 很多的主角不是德國的約翰 或者瑪莉亞 而是土耳其的阿里 阿里是主角 然後在幼稚園的童話書裡 就教幼稚園的金頭髮的德國的小孩 阿里的背景是什麼 阿里講什麼語言 阿里為什麼這樣想 這是多元文化的教導

他說你不記得嗎 我們從四歲就開始去參加足球隊 去踢足球 在足球隊裡每一次要比賽之前 教練都先講話 那其實教練每次在教的都是說 你如何跟你的團隊合作 你如何尊敬你這個教練作一個權威 但是當你覺得有問題的時候 你跟你這個 你想要反對這個權威 要如何的溝通 從四歲開始

然後他說你不記得嗎 我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你到學校來 然後看到學校的那個壁報 上面是10歲的小孩 小男生跟小女生之間的情書 我記得 我到他的學校去 然後看到壁報上是小男生 10歲的小男生跟小女生之間寫的情書 原來這是他們正在進行的兩性教育

他又說 你不記得五年級的時候 我們全校有運動會 是為尼泊爾而走 就是他這個 五年級已經不是小學了是中學了 他們的中學 是說每一個小孩你可以跑幾圈 他們這個社區的這個小小的廠商 小小的銀行 就會募款 跑一圈給你一百塊 兩圈給你兩百塊 這個募得的錢是幹什麼呢 是給尼泊爾一個山村裡頭建一個小學 所以這個五年級的歐洲的孩子 跟尼泊爾的孩子 中間從小就有一個聯繫建了一個小學

他又說你不記得 在我國三的時候 我曾經要作一個口頭的報告 要對我全班同學演講 那個時候我被指定 他會說我挑選的題目是 全球化下的麥當勞 這個產業的運作模式 而且我做的是PowerPoint的Presentation 你不記得嗎 我記得

接下來他說 我們在高中的時候 你譬如說德文課 也就是國文課 他們的國文課 他說你記不記得 我曾經跟你討論過說 我們在讀布萊希特 就是Brecht 布萊希特的一個劇本 叫做Galileo伽利略 當我們在討論這個文學劇本的時候 事實上整個討論裡頭 最大的核心是在討論什麼呢

在那個劇本裡頭 布萊希特他其實是把 Galileo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他可以選擇在教會對他的壓迫之下 他有兩個選擇

他一個選擇是他就勇敢的赴義 就是去被殺頭 去死 他死的話他就是一個英雄 然後是一種像煙火一樣的 爆炸式的 讓自己成為英雄 這是一種做法 來突顯他所相信的 他所堅持的

另外一個做法 另外一個選擇是 他不去死 他茍活 他對教會眼前作屈服 但是細水長流 他留下來的生命 可以長期的 透過比較安靜的方式 去滲透去改變這個社會 但是你就不是英雄

所以布萊希特他就透過這個劇本 是講到說一個人跟社會之間的關係

你到底是那種煙火式的作英雄 或者是不是英雄 但是你細水長流 這一個道德的選擇

所以這個20歲的研究對象就跟我說 他們在高中在德文課 就國文課裡頭 讀文學作品的時候 事實上在討論的是一個 個人面對社會 或者是面對權威 你要做一個道德選擇的時候 你到底可以怎麼做的討論 這個其實是公民

然後他又說 講到沙特的小說 裡頭描寫納粹的士兵在法國 所以當你在討論沙特的小說的時候 你事實上是整個討論的核心 是人 面對國家 面對權威 面對於你無法抵抗的組織的時候 你個人的位置在什麼地方 你個人的抉擇是什麼 這是他的文學課 他又講到 他說

接下來我就問他說 那麼愛國呢 在公民的教育裡頭 常常跟愛國是畫等號的 在很多國家裡頭 講到公民就是國家認同 這個概念就出來了 那就可以牽涉到 你譬如說到J.F. Kennedy所說的 Don`t ask what the country does for you. Ask what you do for the country 你為國家效勞什麼

我就問這個20歲的研究對象 我說 那你們什麼時候被教導說 你的政府可能是錯的 你什麼時候被教導說 你的國家可能是錯的可能是可惡的 你們猜他的反應是什麼 他哈哈大笑 然後用一種 幾乎帶著一點輕蔑的那種表情看著我 他就說你以為我是哪國人哪 你在問一個德國人這個問題嗎 你知道30年代的納粹的歷史 那個教訓給我們是什麼 恐怕國家永遠是錯的 他說你難道不會想到說 60年代的學生運動 他的要求是什麼 他所批判的是什麼 他又說你還忘記了1989年 我們簡直就把那個柏林圍牆給推翻 把一個國家給滅亡了 所以你這種問題 怎麼可以問到一個德國的少年呢 你這個問題應該拿去問美國人

好,在思考這個題目的時候 我就逐漸知道說 原來在那個環境裡頭 公民教育其實是無所不在 而且我發現他的公民教育 其實不叫做公民教育 他其實他的教育 就是一個世界公民教育 怎麼說呢 你去看他學校的環境裡頭 我發現他從幼稚園到小學 到中學 到中學畢業 一路上來 一個班級如果有20個人的話 其中起碼有一半是外國孩子 從伊朗來的 從阿富汗來的 從韓國來的 從中國來的 那另外一半 恐怕又有一半是混血兒 所以一個小孩在他的成長的過程裡頭 他左看右看都是外國人 跟外國文化的溝通的語境 那我也回想到說 學校裡不斷的有交換的學生來跟去 他的孩子 這個學生會到外國去讀一年書 而外國的學生 會不斷的來到他的身邊

我同時發現到說 他所謂的公民教育呢 不是一個科目叫做公民與社會 或者公民與政治 我發現他的公民教育 完全是滲透在他所有的學科裡頭
他在政治課裡頭 談國家的政治體制
在社會課裡頭 談一個社會的結構的問題
然後他在宗教和倫理裡頭 談個人面對環境的位置所在
他在英文課 他從三年級的時候開始教英文 那我自己看到他在三四年級 到五六年級 可以開始讀英文的文本的時候 那個英文跟課文裡頭 會教美國的民主制度 其實這是一個語文課
他的法文課裡頭的課本教你讀法文 五年級的法文課本裡頭的故事 是在巴黎的阿拉伯的少數民族的生活的狀態
他在國文課裡頭 就是他的德文課裡頭 透過文學作品去探討人在社會裡的地位 他的地理課裡頭 地理包括經濟 他的地理課裡頭在教的是 這個全球化了之後 這個市場經濟會造成什麼狀況
他在歷史課裡頭 談的是個人的良知之間的抉擇
他的無所不在的世界公民教育 透過他的報紙 你知道兩年前 那個南亞海嘯發生了之後 你馬上看到報紙連篇累牘的 是在談這個南亞海嘯的問題 但是他的報紙會有一個 青少年版 國中版吧 那國中版會問你說 南亞海嘯 貧窮的國家 那麼多人的犧牲 那麼富國 有錢的國家 對於貧國有沒有一個責任 透過電視上 有非常非常多的國際的新聞 跟國際議題的討論 到了他家裡的晚餐桌上的討論 就是世界公民教育 恐怖 發現他是滲透性的

在我前天開車到清華的路上 我聽收音機 不知道怎麼聽就轉到BBC的節目 整整一個小時 從台北聽到新竹 剛好聽完 他的主題是毒品、海洛英等等 還有鴉片 應不應該合法化的一場辯論 主持人在倫敦 然後我聽到他在這個議題的討論呢 是一個電話是跟一個 布魯塞爾的聯合國的官員 專門負責毒品問題的官員的對話 所以我就聽到了這個聯合國官員的角度 他下面一個電話打到麻省Massachusetts 一個在毒販群中臥底了三十年的警察 他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是什麼 這個警察講完了之後 他一個電話 他下一個電話連線是阿富汗 直接去種那個罌粟的農民 然後在接下來講完了之後 下一個電話是哥倫比亞 南美 哥倫比亞直接販毒的 黑社會組織裡頭的一個成員 下一個電話是莫斯科的吸毒者 本身的痛苦的經驗 在下一個的電話是柏林的NGO的人 在下一個電話是巴基斯坦 他的戒毒專家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是怎麼樣

這一個小時一聽下來 我在想 所謂世界公民教育 他根本不需要有一堂課來教你 他是任何一個廣播 他是沒有國界的 地球是一個村子 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頭長大的小孩 你恐怕不需要再去 教他什麼叫做世界公民意識了 我們現在談公民的話 當然有兩層的意義了 一層當然是講到國民 就是公民意識他跟 怎麼說 是跟國籍有關 你拿哪個國家的護照 那你對這個國家 你有什麼樣的義務 這個國家對你有什麼樣的權利跟義務 但是我們講公民意識 還有另外一個層次的意義就是說 他不是講國民 他講的是居民 這是我進出的 車子進出的這個主要的要道 你當然就不能把你的東西來擋了我的路 就是說你在一個社區裡頭生活 所需要遵守的一些規則 這是公民意識的另外一個含義

我在香港的時候 這個國民跟居民這兩者之間的差別 就非常的明顯 就是說 他到底有國民意識的話 是對於哪一個國家的認同 跟哪一個文化認同 但是在香港有很多人是住在那個地方 但是他沒有那個國家的認同 可是他有那個居民對這一塊 對於一個城市的認同 那你同樣在歐盟的情況裡頭 就有很多說 你譬如說現在在歐盟 那個是流通的 你在歐盟25個 大概現在有25個會員國 現在在很多國家之間 連護照都不要拿出來看了 就從法國到德國的話 你有點像從新竹到桃園 這樣的一個概念 那你可是你一個西班牙國籍的人 長期的住在慕尼黑的時候 他顯然沒有我們說的 第一個國民的那個意義 而是第二個他那個市民的概念 那再來講一下就是說
誰是Global Citizen呢 我自己給他一些定義 我不知道這些定義 諸位會不會認同 我自己有點驚訝的是說 我想了半天 我發現我要給他第一條定義呢是 哪一種人是Global Citizen

第一條定義竟然是 他相信他個人的行動 可以造成不同
就是他所做的Make the Difference

我相信有很多人不覺得 我自己做的任何的動作 會對於整個社會的前途 或者他已經在走的那個軌跡 可以造成任何的不同 當你認為你做任何的事情 都不可能造成不同的時候 你其實就不會去做任何的事情 我相信在座的朋友們 很可能會同意我說 我們今天在台灣 可能有相當高比例的人會覺得 It does not make any difference 你做什麼都沒有用 他就是那樣 那而且你再更進一步的話 恐怕現在又有越來越高的比例的人會覺得 Don’t do anything. 因為沒有用 不必做 所以Global Citizen他的涵義是說 當你認為你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 而且你就是採取一個cynical 或者是Indifference 完全距離的而且不動作 不行動的這個態度的時候 那跟Global Citizen的人可能就沒有關係

所以他首要的條件可能是有一個傻子的熱情

就是你還是繼續的相信說 你自己的個人的某些行為 或者某些不作為 是會影響這個地球的 那第二個是他對於公平跟正義是有所關切的 第三個是他關懷人類的社區的現在跟未來 而且認為這種關懷 不為國際所阻擋 意思是說 你雖然事情是發生在北京 我雖然是在台北 我還是有權利 給你的主席寫一封公開信 那最後一個就是說 你會以行動來表達這種關懷 這是我自己給Global Citizen的一個定義 大家來參考一下 也可以批評一下

接下來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說 我在對著我的剛剛講的那兩個研究對象 在追究說 他的這個世界公民意識 跟他的那個教育是從哪裡來的 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就想著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一起看一下 加拿大的一個網站 叫做維多利亞公民教育網 跟大家分享一下說 在歐洲跟北美洲 他們對於十幾歲 就是從十二歲 到十八、九歲的孩子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 做的公民教育是怎麼做的 他們關心的議題是什麼 而今天這個題目跟我們台灣 真的不是沒有關係 而且公民教育的問題 他絕對也不僅止於你是不是要把 那一科來當作考試的項目 那種討論可能還太基本、太粗淺了一點 這一個加拿大的公民教育網 他分成幾個議題 要記住他的對象 他的對象是 國中生吧 初中跟高中的學生 分幾個議題 全球化的貿易 貧窮問題等等 他怎麼做呢 我舉一個例子 你譬如說他教這些小孩 全球健康有些什麼問題 他先給你知識Knowledge box 譬如說愛滋病 一年有三百萬人死於愛滋病 一百七十萬人死於肺結核 一百萬人死於瘧疾 然後每天每天 就在此刻的每天 有三千人死於瘧疾 他把很多的訊息 告訴十幾歲的孩子 然後這個圖表 我不知道後面是不是看得清楚 他告訴你說 在左邊最矮的地方 1990年的時候 有大概是170萬個15歲以下的孩子們 因為他們的母親 或者是他們的父母親 得了愛滋病而成為孤兒 父母得了愛滋病 而自己成為孤兒的15歲以下的孩子 在1990年的時候 大概有170萬左右 你看那個成長的數字 到了最新的最後一行 2000年 是有一千萬個15歲以下的孩子們 他們的父母得了愛滋病而死亡 自己成為孤兒 所以它是愛滋病 它是以這樣的一個速度在成長 所以這次這個網上 會告訴一個國中生 這樣的一個現實 接下來呢 這個網會告訴國中生說 你對於這個問題 第一你要瞭解事實 所以他就會說 你如果要瞭解全球 有一個基金會 全球抗愛滋、肺結核跟瘧疾的基金 你要了解這個基金的運作的話 網站是什麼 你如果要瞭解全世界其他地區有些什麼人 在對這個問題 做出各種不一樣的努力的話 你進入這個網站 你如果要瞭解愛滋病 對全球的將來的會發生的影響 進入這個網站等等 有非常非常多的訊息 給國中的孩子們 接下來呢 第二個他會告訴這個初中高中他孩子們說 那如果你想要做什麼的話 Action你可以做什麼 你看他寫 他的列舉的 告訴他 就是說寫信 寫給加拿大的總理 他就把總理的名字 跟他的地址都寫出來了 告訴他 你支持這個基金 告訴他 如果你要這個基金正常運作的話 需要全球最富有的48個國家 拿出他的GDP的0.035%出來 給這個基金 如果是加拿大的話 他就應該要拿出兩億四千三百萬的加幣 加幣跟美金差別不大 然後呢 你在你這個給總理的信 他還說你要用手寫 不可以用電腦打 才能夠打動總理的心 你還要告訴這個總理說 加拿大按照聯合國的協議的話 最為一個富有的國家 你應該要拿出你的GMP的0.7%出來 作為援助的錢 但是加拿大只能出了0.23 所以這是一個羞恥 你要寫信告訴你的總理 到最後他還說 你要把信的副本寄給報社 所以他非常的具體的 第一個是教十幾歲的孩子 這個問題是什麼樣的狀況 嚴重到什麼樣程度 然後具體的告訴孩子們說 你如果要Take Action 你可以怎麼做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 食物跟貧窮之間的關係 我隨便挑一些事實 七百萬人在饑餓的邊緣 每一年1200萬個兒童是死於饑餓 包括成人是2500萬 最富有人口就是20%的人 他擁有的是全球收入的82.7% 最窮的人擁有的是1.4 那再譬如說 在這個工業國家 發達國家所主導的 對於種種的基因的研究 農業的工業化等等 最後造成的結果 對食物的結果 譬如說在1900年 我們這個地球上所有的蔬菜的種類 到今天有97%已經沒有了 絕種了 他就告訴你說 你比較1903到1980年 我們所吃的玉米 這種的玉米 可吃的玉米有96.1%的種類 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 他先給初中十幾歲的孩子們這些訊息 那再譬如說 他還會告訴你說 為什麼在地球上一個國家的富 可能造成另外一個國家的窮 他有很多的實例去告訴你 譬如說美國的維吉尼亞的農人 他的狀況 為什麼會影響到那麼遠的 非常非常窮的 七百萬人口而已的 海地的這個國家的農民的 使海地的農民陷入貧窮 而且流離失所的狀況 這是怎麼一回事 全球的問題 他會非常清楚的例子說 美國跟歐盟的農民補助政策 譬如說美國跟歐盟 他一年是給三千億美金的補助款 所以他們的農民 那麼他們種的東西多 而沒有賣不掉的問題 因為國家會買掉 所以他會不斷的出產 因為他有國家的補助 他就可以把他的農產品用最低的價格 銷售到別的國家去 譬如說銷售到海地去 然後這個資訊網會告訴你說 海地他自己本來是一個產稻米的國家 可是他向世界銀行借錢 世界銀行就跟他說 你應該把那個稻米的關稅 從50%降到3% 他關稅降到3%的時候 美國的稻米就大量的湧入 以致於到了現在 海地的稻米已經有50%是來自美國的 所以這樣的資訊會告訴孩子們說 你看一個地球上 為什麼這個國家的動態 會影響到那個國家的生活狀況 譬如說你會看到這樣的訊息 也就是說這個網頁 是讓老師在學校裡 跟孩子們去溝通這個問題的所在 在你一杯的咖啡裡頭 你如果有一百磅 來自尼加拉瓜 Nicaragua的咖啡吧 在1976年的時候 他可以賣得到三百五十美金 可是在他01年的時候 他只有五十美金 因為他的產量 遠遠的超過了他的需求量 那再有一些數據 譬如說 你如果是一個一天喝兩杯咖啡的人 我差不多兩杯三杯 這就代表說 你一年就需要三十四加崙的咖啡粉 那要造出三十四加崙的咖啡粉 你需要十八磅的咖啡豆 要生產十八磅的咖啡豆 你需要十二顆咖啡樹 你要種植十二顆咖啡樹的話你就需要用11磅的化學肥料 加上少量的農藥 你同時要維持這個12顆咖啡樹 你會一年有43磅的咖啡殘渣 流入尼加拉瓜的河流 所以他讓孩子知道說 你在喝一杯咖啡的時候 他那個食物鏈 他的後面每一環 是從哪裡來的 你在Starbucks 清華大學對面的星巴克 買了一杯咖啡 他後面是什麼東西 跟尼加拉瓜的農民之間 是有關聯的 好,當然咖啡的問題很多了 全球四大的焙炒商 錢,基本上都被這個跨國公司賺去了 所以這個資訊 或者是老師 會告訴孩子們說 你買一杯咖啡 如果是在咖啡店裡頭買的話 那個在很遠很遠的 尼加拉瓜的那個咖啡農 種咖啡樹的那個咖啡農 他的利潤是你這一杯咖啡的比1%還少 但是當你到超市去買一杯咖啡的話 那個咖啡農會得到6%的利潤 但是你要看到這些跨國公司 他所得到的邊際利益 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Nestle雀巢26% Sara Lee是17%等等 後面我們要想像喔 這個是跟十二到十七、八歲的學生的溝通 因此呢 因為有人覺得這些跨國的公司 把那些種植咖啡的農民的生計 都壓迫到極點 所以就有人出來

譬如說Oxfam 就是英國的樂施會 他就是跨國的組織 他就推出 就來用力的推公平咖啡這個概念 譬如說他在坦桑尼亞 組織合作社 農民 然後呢他會用高於市價的錢去購買 直接向這些合作社購買咖啡 這叫作公平咖啡 而且還有認證 國際認證 同時像樂施會這樣的組織 他會去跟雀巢這種 大的跨國公司財團 去施加這個壓力 所以有些結果出現 譬如說雀巢公司 他本來在伊索比亞是欠他六百萬美金 他就把他降到一百五十萬 在最有趣的我是覺得Starbucks星巴克 星巴克這樣的國際連鎖產業 也在這種公平咖啡的這種壓力之下 在2003年的時候 全台灣統一的星巴克108家 在2003年四月的時候 就同意每一個月的二十號 是公平咖啡日 意思是說 你們如果在每一個月的二十號 到任何一家台灣的Starbucks去買咖啡的話 他的承諾是說 你當天所買的咖啡 全部都是他們用比較高的價錢 向農民直接買來的 而不剝削農民的 也就是一個 你在每個月的20號去Starbucks買咖啡 那個咖啡是沒有剝削農民的咖啡 這樣的網頁 接下來會告訴年輕人說 如果你覺得 你對於尼加拉瓜那些貧窮的農民 你想要為他們做一點事情的話 你可以做什麼 他會有一個具體的建議 你譬如說你可以要求跨國企業 你要用合理的價格去買咖啡豆 你可以要求你自己的政府 以及國際的組織 去協助咖啡農生產多元化 你不要只種咖啡 你可以有很多很多的要求 同時對自己的要求是說 你進入一個咖啡店的時候 你去問他有沒有公平咖啡 你知道… 今天幾號? 21號 20號剛剛過 下一次同學們到對面的星巴克的時候 去問一下公平咖啡
接下來就是說 還有一個例子是講到說 富國的消費主義 他是跟年輕人對話 他有很多數據 美國人平均一週有六個小時是在買東西 只有40分鐘花在跟小孩在相處的時間 那一個高中生 到他畢業那一年 他一共這一輩子 已經看過36萬個電視廣告 再譬如說 我下面可能數據一定是錯的 在2001年 我這邊寫的37萬輛車出產 應該是3700萬 有50%是北美的人買的 可是他們的人口 其實只是全世界的5% 然後他會問孩子說 你如果覺得這樣消費主義是很糟糕的話那你可以做什麼 買二手衣服 你會買嗎 會 有人說會 然後你去買衣服的時候 譬如你到ESPRINT 或者你到 the GAP 他的意思是說 當你們進入一個商店去買衣服的時候 你要問清貨源 就是說你這個品牌的衣服 或者鞋子 你譬如說Nike 他們的鞋子 是被這些Global Citizen的NGO搞得很狼狽 他們就去發現說 這個Nike的鞋子 在後面是用極度的剝削 中國跟印尼的工人 所得到的巨大的利潤 所以就開始杯葛Nike的鞋子 所以他這個意思是說 你要買東西的時候 買名牌的時候 你要問清貨源 就是說你這一個名牌的後面是什麼 你東西是怎麼來的 是不是依靠剝削第三世界的弱小民族 所得到的巨大的利益 那這樣的品牌你就不要買
那最後簡單的過日子 還有就是Buy Nothing Day
這是一個Christmas的一個運動 在有一年Christmas 的時候 突然退出一個Buy Nothing Day 在這個反消費主義裡頭呢 這個網頁還給例子說 有的人所謂的起而行來做行動 他就舉一個例子 就有一個專門做廣告的 本來是專門做廣告來賣東西的 可是這一個廣告創意家 就決定說 他要回饋社會 就是專門做廣告來反消費 所以他做的廣告是這樣 你看這個是obsession for man 就是說反廣告吧 這個男人的香水 還是男人的內褲 他是用這個方式來廣告 然後這個廣告很有意思 你看到的是一個非洲的女性 媽媽,懷裡抱著孩子 他是赤腳在跑 有沒有 然後他下面寫的是Nike 可是他那個文字內容是什麼呢 文字內容是說You are running 你在跑 Because you want the raise 你在奔走 因為你要增加薪水嘛 When you work. But when you work 60 hours a week 可是當你一個禮拜工作60個小時 而且你是在印尼的 Making slitters in the Indonesian factory. And your friends disappear When they ask for raise. So think globally before you decide it’s cool to wear Nike 你覺得穿Nike是很酷的時候 要買那一雙Nike鞋的時候 你要思考到說 這個鞋子很可能是在印尼的 環境最壞的、最慘的一個工廠裡頭 而他們的母親 是一個禮拜花60個小時 在做這雙鞋子 在非常非常低微的薪水 當他的朋友要求要加薪的時候 他就會不見了 人就會被消失掉 所以這是一個反Nike的廣告 這個是Calvin Klein Calvin Klein的 應該是說 他的反Calvin Klein的版本 Reality For Man 因為Calvin Klein 常常賣很緊身的 很Sexy的牛仔褲跟內褲 這是人的真相

最後我們自己的寶貝的台灣 我們的人均所得是第30名 你覺得第30名是很後面嗎 不會的 他超過紐西蘭 超過西班牙 超過葡萄牙 超過希臘 台灣是富國 他是富國 我們自己的人口結構裡 到了2003年的時候 每三對結婚的有一對 是跟外籍的通婚 每7.5個新生兒裡面 有一個是外籍所生的 所以我們自己的社會的人口結構 其實也是一個多元的民族的結構 但是我們的腦子裡頭 還沒有這一個文化多元 跟地球村的這個概念 今天的外籍人口已經超過六十萬 而我們的原住民人口只有多少? 四十四萬

所以最後送給大家兩句話

第一句是Gandhi甘地所說的 第二句是甘迺迪所說的 兩個人都姓甘 前面說的是 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你不要抱怨 如果你覺得這個世界 有些地方你覺得要改善的話 不是別人要去做 而是你自己

而第二句話是甘迺迪說 A nation is always on a race between disaster and education 就是說 你做一個國家 你只有兩個選擇 你如果不要Disaster的話 你只有一條路 就是Education 教育 那是唯一的 一個國家往上的力量所在 那最後這兩句話送給我們今天在場的 大雨傾盆之下而來的好朋友們 謝謝 End

台長: JT

孟軒
太棒了君庭,
如果有標點符號就好了,
不過還是一大刺激!
2006-07-21 13:11:02
JT
是很希望各位去網頁看啦
不過為了服務對岸打不開的看不到的

之前鄭華娟提過德國銀行家11歲的小孩被綁架
最後被撕票, 德國銀行三百年歷經11代

以下有書摘, 請上去看完整報導
http://www.books.com.tw/books/series/series9576079209-3.php
報導描述十一歲的雅科布梅茲勒時,卻真的嚇了一跳,因為出生在這樣家庭的雅科布,每天都自己走路去搭公車上學,而且上的小學是那個地區最普通的學校,就連課後輔導,也是跟其他孩子一起參加,完全沒有將自己關進「金鳥籠」的意思。而且所有的同學都說他是個好朋友,喜歡跟大家一起玩耍、一起生活,連中午帶的便當也是普普通通的奶油麵包。

再看到多一點的報導才發現,梅茲勒家族年輕的媳婦,也就是雅科布的媽媽,一直堅持不把自己的三個孩子關進「金鳥籠」,所以三個小孩從小都是如同每個普通家庭的孩童一樣成長,她也未曾給他們盲目的虛榮心,讓小孩與真實的世界隔離。她認為獨立、自主才是人一生最大的財富,其他的物質與金錢,不過是接續傳統的一種象徵而已。所以梅茲勒家族的教養精神,在朋友間得到許多尊敬。當我聽到梅茲勒太太這樣的態度,讓我認為她真的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媽媽,完全沒疑問!如果她教給孩子的是虛榮、浮華,甚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讓他們明白獨立、自主的價值,那麼金錢上再富有的媽媽,在我看來也是相當貧窮的呀!
雅科布的綁架案終於偵破了,不過十一歲的雅科布卻已被撕票!他被綁架者丟在荒郊野外,這真是讓人生氣又難過……最讓人驚訝的還在於,綁架雅科布的人竟然是他的課後輔導老師!這位老師先前並不知道雅科布的家世,直到有一天順道跟雅科布一起回家,才發現雅科布家的花園豪宅,原來這孩子是梅茲勒家族的兒子!這可讓這位還在德國大學修習法律的年輕大學生震驚,他想到他要多久才可以買部自己想要的車?要工作多久才能開創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他多麼希望自己就是住在「金鳥籠」中的雅科布!

雖然課後輔導老師接受了梅茲勒太太的親切款待,很熱情的將他當成家中的好朋友,卻也完全沒想到年輕大學生漸漸接受了心中的惡性召喚:他要錢!他要富有起來!!他要的不多,他只要梅茲勒家族付他一百萬歐元現金,他就會將十一歲的雅科布還給他們。

雅科布家族付出了一百萬歐元,這數字對他們而言九牛一毛、無關痛癢,但是雅科布卻始終沒有回來,輔導老師結果還是不明原因將雅科布殺害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媒體報導輔導老師殺害雅科布的動機)。但是很諷刺的事是,當警方埋伏逮捕到輔導老師時,卻在書架上發現了梅茲勒家族所付的一百萬歐元贖金,分文不少!被捕的輔導老師面無表情,似乎他雖然有了很多錢,卻還是要繼續背法律條文,還是要參加考試,還是要繼續過適合自己的日子,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開始用這一百萬歐元……

雅科布的父母沒有出來表示很多心情,依然溫柔的把雅科布看成是自己最珍愛的孩子,不願媒體繼續將他傷害。不過新聞中,雅科布的同學在學校舉辦了追思雅科布的聚會:

他們聚集了自己畫的圖畫追想雅科布,用自己種的鮮花點綴在雅科布的遺照前,他們因想念雅科布,拿著蠟燭圍在一起抱頭痛哭。啊,這是多美的友誼!雅科布一定不會後悔他曾經有過這麼多愛他的朋友!我當然很好奇梅茲勒太太的反應,她會改變她對另外兩個孩子的成長教育和生活方式嗎?

那天雅科布的葬禮在法蘭克福舉行,新聞影片中的梅茲勒太太和雅科布的哥哥姊姊在教堂的前排座位安靜站立,記者當然對我想的問題一樣非常好奇,可是出人意外的,梅茲勒太太卻淡淡堅定的對記者表示:另外兩個孩子,會像過去一樣繼續成長,不會有任何不同;她相信輔導老師是一時不能抵抗誘惑,這不影響我的孩子繼續學習獨立、自主的成長。
2006-07-22 02:18:06
政治冷感
實在不想提第一家庭
兒子買J捷豹
爸爸還有空研究內線交易條文是否對女婿太嚴苛
那還有時間關心國家重策方針
只能靠小老百姓自己, 悲
2006-07-22 02:25: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