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8%E6%96%A7%E5%B7%A1%E8%88%AA%E5%AF%BC%E5%BC%B9
長劍-10航程遠、精度高,可低空飛行、隱蔽突防、連續突擊。長劍-10的射程約1500~2500公里,由WS-2400豎立式運輸發射車搭載,擁有三個長發射筒、八邊形橫截面。可利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進行制導,陸攻型號有4種不同版本的彈頭可供使用。一種是重約500公斤的重型彈頭,另外3種分別是350公斤的高爆彈、子母彈和鑽地彈。
巡弋飛彈是一種用動力推進,以機翼來產生升力的飛彈,大多數的動力來源是噴射發動機。簡單來說巡弋飛彈就是飛行炸彈。它們可以攜帶傳統彈頭或核彈頭,射程可達數百英里(1英里=1.60935公里)。近代的巡弋飛彈可以以超音速或次音速飛行,具備自我導引能力,而且還能以非彈道型態的飛行路徑來躲避雷達偵測,進行防區外打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A1%E8%88%AA%E5%AF%BC%E5%BC%B9
中國東風10A導彈地下基地曝光 發射車排成長龍 2018-07-12新浪軍事
東風10A洞庫基地
東風10A洞庫基地,並非簡單的藏身之處,而是一套完善的地下抗打、存儲、指揮控制、通信、補給、維護維修、生活醫療保障工程!
它保護的東風10A,是中國最新自主研製的戰略性機動式遠端巡航導彈系統。經過兩代型號發展,目前使用全新發射運輸儲藏一體車輛,機動性好,令敵人打擊力量難以捕捉其行蹤。
東風10A洞庫的首要目的,與各種東風系列彈道導彈洞庫一致,是為了避免或減輕敵人襲擊東風10A發射車的可能性,消除或降低人員傷亡、車輛與東風10A、核心指揮控制體系、其他支持裝備的損壞。它是一個完善構築的多種類地下防護工事以及地上配套道路等設施的總稱。這一洞庫基地,主要包括東風10A發射車自身的行駛通道與高強度防護空間、容納指揮所/遠距離戰略打擊指揮通信設備/氣象條件設備的指揮控制工事,以及其他配套地下工事,例如人員生活掩蔽的空間、油站電站、導彈燃料庫、配件間、維護維修工作間、保衛發射車的輕重武器庫等。
我軍戰士保衛著洞庫中戰略級別的巡航導彈武器
東風10A發射車尺寸較大,對洞庫及其通道的施工條件提出較高要求,且需要考慮核生化作戰條件下生存與保持與國家指揮機關通信的需求。此外巡航導彈本身與指揮控制系統是精密設備,對環境控制也提出一定要求。
過去,我國不少彈道導彈或戰機採用簡單的遮蔽車庫或掩體,保護能力低,只能簡單滿足環境控制和維護維修工作的基本需求,抗敵方精確制導武器打擊能力有時候接近於零。
地面建造的相關掩蔽庫,也被我軍較多使用,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配合承力好的半圓落地拱框架結構,部分運用折線形結構。通常設有防彈防護門。配合所需排氣口和通信設備。但是,掩蔽庫一般只能滿足簡單的燃料加注、維護維修需求,基地大量實際工作還是半露天的進行,生存力受到直接影響。
而東風10A洞庫則是能夠抵禦核生化武器、各種日常與戰時操作運作的完善體系。通常在堅固的岩石類型山體之中開鑿複雜隧道,通過鋼筋混凝土增強,實現抵禦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攻擊的能力。
東風10A洞庫至少有兩個以上的朝向不同的出入口,均安裝有能夠承受大威力炸彈的鋼結構防護門。避免了一個通道被擊中而導致發射車無法出動的情況。輔以其他人員或小型車輛通道,方便進出或逃生。
一個洞庫基地的容納東風10A的數量屬於保密資訊。一般推測認為,一個典型的巡航導彈發射營包括4台發射車,12枚待發東風10A。4個營組成一個旅。
從視頻來看,洞庫基地將最低能夠容納一個完整的營。因為一個角度中已經可以看到多輛發射車,而設計上不可能將所有發射車放在同一空間內,因此這一基地的多個相對獨立空間之中,很可能可以容納一個旅的所有發射車。
至少兩到三台東風10A發射車出現在這一角度中
應當強調,東風10A作為一種典型巡航導彈,無論作戰還是平時訓練儲藏維護的要求,都比彈道導彈低一截,這是它的重大優點之一。這也使得巡航導彈洞庫基地的設計施工變得簡單不少。
洞庫基地與東風10A需要前往的發射陣地通過專用道路相連,並可通往公共道路或火車、碼頭、機場設施。雖然東風10A可以通過高精度定位導航技術,在任何地點啟動對任意射程內目標的打擊,但通常會選擇在事前精確定位的若干發射點實施攻擊,這能夠顯著縮短發射準備時間,增加打擊突然性,提高生存力。
不難看出,我軍建設的相關東風10A洞庫基地,令這一中國最新戰略性打擊武器的整體作戰效能達到了新高度!(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7-12/doc-ihfefkqq9037694.shtml
中國隱身巡航導彈關鍵技術有新進展 3大要求均達標2018-05-23新浪軍事
資料圖:隱身巡航導彈
近日,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三院官網發表一篇的報導,稱總工程師宮元勳實現對某特種吸波材料實現大規模應用,並且透露這種特種吸波材料將被運用在某一體化隱身設計的型號上,而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三院是飛航導彈的主要生產商。通過所透露出的資訊,大致可以推斷出某型號就是正在研發的新一代隱身巡航導彈。
新一代隱身巡航導彈需達到3大要求:外觀需滿足氣動性能、導彈採用吸波材料、降低雷達反射面積,因而隱身巡航導彈的設計研發才會導致這麼困難。比如所介紹的,宮元勳工程中在進行首次大面積採用用結構隱身一體化設計的某型號中,無法實現寬頻隱身,同時滿足重量與厚度達標。
但是宮元勳工程師作為吸波材料專業方向的中流砥柱,沒有放棄突破這一超級難題,而是積極改機材料,經過不懈努力改善了吸波性能,應用於各種隱身部件後效果顯著,終獲得設計認可,立下了汗馬功勞。
美國是最早擁有隱身巡航導彈的國家,早在1983年美國一家公司就開始研製隱身巡航導彈AGM-129A。如今,美國正在炒作的LRASM反艦導彈,就是採用結構隱身一體化原則設計。
中國巡航導彈
簡單來說,這類導彈首先做到的就是外觀隱身,採用隱身材料把照射到的雷達波吸收,儘量做到不反射雷達信號,盡可能做到讓對手在不知不覺中被“殺死”。據悉,美國同樣正在研製新一代巡航導彈——LRSO,同樣也將採用隱身設計,並且性能將優於AGM-129A。(作者署名:前沿哨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5-23/doc-ihawmauc5911361.shtml
我殲8戰鬥機有新出路 可學米格31帶此武器一擊必殺
米格31帶“匕首”
殲-8II系列戰鬥機仍然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主力機種之一,但是這種二代戰鬥機在現在四代隱身機滿天飛的時代已經沒有多少空戰價值,人們也在討論什麼時候和殲-7一起快快退役!
不過,殲-8II系列包括殲-8B/D/F等型號,有的機體還比較新,不大可能很快退役,在日常飛行中也還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那麼如果最大化發揮殲-8II系列戰鬥機性能呢?俄羅斯的米格-31戰鬥機和“匕首”空射彈道導彈的搭配為我們找到了新路。
俄羅斯的最新推出的“匕首”空射彈道導彈來自于著名的陸軍用“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彈道導彈,將這種本來陸上發射的導彈搬到空中,利用米格-31的高超音速能力,提高導彈發射的速度和射程,特別是由空中發射後這種導彈射程可以達到2000公里(?),速度提高到10馬赫也只要4.25秒。
另外,這種高超音速導彈的末端速度非常大,能夠有效突破現代防空體系。加上米格-31的作戰半徑,使得這種本來只是戰役戰術短程導彈一下華麗變身為了中程導彈,作戰效能比美國“戰斧”巡航導彈還強!
殲-8I是一種類似于米格-31的高空高速截擊機,2.2馬赫雖說達不到米格-31的2.8馬赫,很可惜,由於殲-8II的設計佈局,不僅機翼較薄無法搭載重型導彈,機腹也離地距離很短,難以曬下巨大的戰役戰術彈道導彈。那麼怎麼辦呢?
好在中國有另外一種導彈,中國目前在試驗的高超音速飛行器!目前中國已經多次試驗了高超音速飛行器,這種武器目前是從陸地上由火箭發射出去的,而美國也有用轟炸機攜帶高超音速飛行器進行試驗的案例。因此,這種比蠶寶寶一樣的彈道導彈小很多的高超音速導彈是可以掛載在殲-8II的機腹的,增大飛行器的航程和速度,這樣就讓中國幾百架殲-8II有了更好的用途,成為不對稱作戰能力的載體!
幾十枚這樣的導彈從殲-8II的機群中發射出去,就算是導彈防禦體系也攔截不了!(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5-15/doc-ihapkuvm3020829.shtml
美為高超音速武器研發再投鉅資 2因素使其無法超中國2018-06-13新浪軍事
前不久,美軍投給洛克希德。馬丁公司10億美元研製高超聲速導彈後,本月美軍又做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舉動——再投資金,啟動第二項合同——空射快速反應物器(ARRW)。新專案中的武器系統是一種火箭助推滑翔導彈。與之前的合同相比,該項目強調技術的成熟度和專案的低風險。
美軍急於研製這樣一款低風險的導彈,顯然是想讓該導彈快速服役。由於火箭助推技術的成熟度極高,因此其專案進展將會遠遠領先於吸氣式的超燃發動機導彈。為何美軍急於要研製出一款高超音速武器,而不是等原計劃中更先進的X-51A,獵鷹-2等高超音速武器呢?
首先,美國的高超音速武器的研製遭受到了不小的挫折。不論是X-51A還是獵鷹-2,發射成功率幾乎為零。要知道,高超音速武器領域美國率先領跑了十幾年的時間,如今卻進展緩慢,沒出多少成果,美國自然是要焦急的。更大的問題是,美國眼中的競爭對手——中國雖然起步晚,但是已經成果頗豐了。從高端的DF——ZF彈頭,再到滑翔助推火箭,不僅全面裝備部隊,甚至將滑翔助推火箭導彈出口到了巴基斯坦,裝備在梟龍的身上。不論是面子上還是裡子上,美國都迫切需要一款實用的高超聲速武器來進行抗衡。
美國為何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進展緩慢?一大原因是,美國的技術要求過高。最穩健的做法還應該是先發展出技術難度低的武器,積累經驗之後再發展更高層次的東西。美國自冷戰之後自信心爆棚,認為高超音速武器沒什麼難的。然後結果我們也知道了,美國的過於自負導致高超聲速武器進展緩慢,並且還打進了伊拉克、阿富汗,現在又深陷中東。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不論是技術領先度,還是其他方面的經驗,我們都是比較成功、有發言權的。目前不僅擁有數款入役的高超聲速武器,並且思路清晰,發展出了高超聲速飛行平臺。(作者署名:利刃/DY)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6-13/doc-ihcwpcmq3742939.shtml
美媒曝俄核動力巡航導彈發動機不點火 測試4次均失敗
“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試射畫面
在2018年3月的國情咨文大會上,俄羅斯總統普京高調公佈了俄羅斯軍隊的新型終極大殺器——“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普京稱“海燕”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導彈,具備無限射程、可避開所有反導攔截系統、“近乎無敵”。“海燕”公佈之後引來了全球媒體齊刷刷的“震驚”,沒人知道這款史無前例的核動力巡航導彈究竟有多恐怖。然而近日美國媒體的報導,似乎把“海燕”拉下了神壇。
全美廣播公司日前援引美國情報機構相關人士的消息報導稱,在去年11月至今年2月進行的4次試射中,“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全部發射失敗。其中,最成功的一次射程達到35公里,飛行時間約2分鐘;而在最失敗的一次測試中,導彈只飛了4秒就觸地墜毀,飛行距離約8公里。全美廣播公司將俄羅斯“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試飛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核動力發動機未能成功點火”。
▲官方發佈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機動規避反導攔截示意圖
全美廣播公司發佈這一消息後,眾多美國媒體紛紛開啟“群嘲”模式,《商業內幕》網站更是嘲諷“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就像俄羅斯自導自演的大型尷尬。
不過對於普京來說,“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暫時無法投入戰備也不會影響俄羅斯的戰略威懾能力。在水下,俄羅斯有全球最大的戰略導彈核潛艇群,可隨時從北冰洋發起致命的核打擊。在陸上,“薩爾瑪特”、“亞爾斯”、“白楊”M都已投入戰備執勤,而空射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匕首”也在戰鬥執勤當中,“海燕”有足夠的時間。(作者署名:軍機圖)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5-24/doc-ihaysviy0077335.shtml
中國公開臨近空間高超音速試飛平臺 3年前完成首射2018-05-24新浪軍事
根據我國的一般傳統,“淩雲”能夠以實物狀態公開,本身就說明了其技術的成熟性
一看就嫌土,再看又找爹
根據公開資料,“淩雲”的首次試射於2015年年底完成。但早在2005年左右,大量來自航太科工三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軍內和地方高校的相關論文就出現在各類學術期刊上,這表明國內對超燃衝壓動力的相關研究展開已久。
這個造型確實十分探空火箭。之前講“烈火”系列導彈的時候,其早期型看似也差不多
至今還記得,十年前在母校的保密實驗室,老師帶領著我們參觀那台超燃衝壓發動機原理樣機的場景。衝擊力十足的矩形進氣口,光滑的金屬外表,以及噴口後方若干米處,內部乾乾淨淨的防燒蝕池(參觀前剛進行了一次地面試驗),聽著老師講述如何用燃油實現對發動機冷卻的技術細節,都讓此前對超燃衝壓的概念只來自於X-43的我感覺到,我們距離世界頂級並不遙遠。
幾個月後,波音和澳大利亞國防科技機構(DSTO)聯合主導的HIFiRE(高超聲速國際飛行研究實驗項目)在澳大利亞南部靶場進行了首發測試。一看到這東西的圖片的時候咱又疑惑了,說好的超燃衝壓都是高大上呢?就這麼個探空火箭也能高超?土澳窮點俺信,波音咋看也不像啊!
注意頭罩是一個簡單的錐體,作為HIFiRE的首次實驗,這次最大速度被限制在M8的測試主要目的,是驗證整個系統能否完成工作流程
所以等到“淩雲”曝光的時候,倒是沒多少人第一時間往HIFiRE琢磨,不少人也跟當年我一樣質疑這玩意兒怎麼就高超了,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不是什麼衝壓動力防空導彈(紅旗-8:閉嘴!我TM才不長這樣)。後來有網友貼出了HIFiRE的圖,這下懷疑的聲音倒是少了,可是“找爹”的人又出來了。
無論是洋人的HIFiRE還是咱們自己的“淩雲”,這套東西之所以長得跟探空火箭差不多,都是為了能省則省。這個“省”,不僅僅指的是省下用大型轟炸機掛載測試的架次成本。從地面對載機的加油檢測以及對彈載設備上機的接電校驗,到飛機慢悠悠地爬升打彈,用這樣的大型平臺試驗一次,所需的時間週期也相當長。而且更重要的是,飛機還常有個能飛不能飛的問題,探空火箭?easy啦。
展板上的幾張試驗照片,高效探索臨近空間,是搶佔未來戰場先機的一部分
就說HIFiRE的推進組合“小獵犬-獵戶座”,那是相當成熟的貨架產品;後半截是美國海軍退役的“小獵犬”艦空導彈的第一級發動機,用於把飛行器組合體加速到M3.5;丟掉後半截後,前半截的“獵戶座”點火帶動HIFiRE繼續爬升,發動機關機時速度達到M6.7,高度也達到190千米。此時就算載荷是個無動力純滑翔體,HIFiRE都能靠慣性沖到300千米高度的彈道頂點。
冷戰期間的大量剩餘物資,是美國進行高超聲速武器和彈道導彈攔截試驗的好幫手
有了這個實驗高度,HIFiRE無論是用於驗證滑翔升力體還是超燃衝壓發動機都遊刃有餘。雖然從圖片上看,咱們的助推固發體積要比HIFiRE稍微大些,但作為實驗平臺,這都不是決定性的,能達到相當的測試高度,就足夠為接下來的實驗奠定基石了。
你說液氫好,我有煤油香
從“淩雲”的首發構型就和此次展覽上的樣品外觀基本一致來看,國產組合式探空平臺一開始的目標,就是用於驗證超燃衝壓發動機。前文提到,其主抓單位國防科大很早就開展了相關預研,也正是因為在這一領域的突出成果,2017年11月27日,團隊領軍人物王振國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振國教授帶領團隊承擔國家863計畫、國家重大專項××工程等的多項重大攻關專案,功勳卓著
前面提到,十年前聽老師念叨超燃衝壓發動機的航空煤油冷卻技術,而作為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重大設計難點之一,這類熱防護技術也是王教授與其團隊的一項重大成就。航空煤油這東西普普通通,小時候場站家屬都能用臉盆偷著往外賣的,用來冷卻散熱肯定是不如專門研製的碳氫吸熱燃料或者液氫了,更不要說如何在“12級大風中點燃一根火柴”(形容超燃衝壓發動機在強大迎面氣流中點火的難度)。
每次看到這樣的圖都讓人操心點火問題
然而,在任何一個航空兵場站,或者任何一艘航空母艦上,長期儲存或加注排放航空煤油,都是其基本保障能力的一部分;而液氫也好,碳氫燃料也罷,這都不是任何普通航空兵單位能天天伺候的東西。因此國內長期堅持存在重大技術難關,看似“土氣”實則“高端”的航空煤油燃料超燃衝壓發動機路線,對高超聲速有人/無人飛行器的發展普及,都有著戰略級意義。
當載機和武器本身的現代化程度逐漸讓保障力量越來越“壓力山大”的時候,如果還存在燃料難以保障的短板,就更難以接受
高超這個話題,實在太龐大,不是才疏學淺的我能說得明白的。但通過小巧的“淩雲”,不斷驗證成熟的組合式火箭-超燃衝壓發動機小型化技術,我們至少能夠暢想一個十分有趣的未來。
當超燃衝壓遇上...
當21世紀即將進入第三個十年時,高超聲速不僅是我軍下一代重型反艦/陸攻巡航導彈殊途同歸的技術尺規,也是用於戰術飛機的下一代機載武器實現高效突防的必由之路。
打破宙斯盾+標準3/6的“金鐘罩”,是下一代反艦武器最重要的使命
以空對艦打擊為例,目前我軍的通用型空艦導彈是鷹擊-83K和鷹擊-91,前者射程較遠但突防能力不足,後者可以超音速突防但射程和威力又有欠缺;而鷹擊-12和鷹擊-18的尺寸重量,又限制了其在戰術飛機上的掛載使用。雖然現有組合尚可滿足以岸基為主的海航現有裝備結構,但我們必須要考慮航母時代怎麼過日子的問題。
誰都知道高超大法好,比如俄印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2導彈也展示好幾年了,目前狀態仍然未知
未來以彈艙內置武器為主的第四代艦載機,對武器尺寸提出的條件顯然要比殲-15更加苛刻。即使“海絲帶”可以和殲-15改進型配合使用,但在艦載航空兵總規模相對有限,且需把主要精力用於爭奪制空權的情況下,下一代空艦導彈的尺寸還是需要嚴格控制,才能以一個較小的出動波次實現足夠的導彈投射量。
而高超聲速帶來的突防能力跨越式進步,也讓我們有底氣用相對較少的彈群規模帶來不遜于、甚至高於上一代反艦導彈大規模彈群的毀傷能力。當這種毀傷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就能迫使對手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於應付它們,從而使得其他海基和岸基重型反艦武器的作戰效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正如很多高新技術武器領域的情況一樣,美國這方面的起步當然也比我們早...那不是失敗了麼!
首戰用我不是口號,用我必勝才是根本。中國的高超聲速武器家族不是為了刷新吉尼斯世界紀錄而存在的,爭論它們的爹是誰、娘哪位也沒有意義。這些正在朝體系化、通用化方向發展邁進,更小更快更廉價的“飛天利箭”,現在還處在向成果轉化的關鍵時期,我們軍迷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等到它們能夠堂堂正正對外公開的那一天,必然還有更多幕後故事等待揭秘,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尊敬的“共和國脊樑”的事蹟等待公開。(作者署名:揚基幀察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5-24/doc-ihaysvix63559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