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17 17:07:29 | 人氣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貧窮思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直以來,認為《富爸爸,窮爸爸》是羅伯特·清崎臆造出來的一個神話:觀念的差異真能導致截然不同的人生麼?相同背景,一個住別墅,一個住貧民區的故事,應該只會發生在美國。

  但最近接到的幾個電話,卻讓我的看法有所改觀,進而反思——如何避免讓自己成為窮人,在轉型時代的中國?

  一個電話,由娘家二舅打來,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二舅最近手頭比較緊,想炒股又缺點兒錢,你借我1萬吧。」另一個電話,來自父親家的小叔:「侄女兒,你手頭兒缺不缺錢?住房貸款利率一直在漲,乾脆小叔借錢給你吧。」

  兩個叔叔輩的,一個伸手,一個主動予以援手,一正一反,天差地別。之所以這樣,就因為他們的經濟條件與對自身的定位不一樣:儘管工作多年,二舅的積蓄從未超過1萬元,他認定自己屬於「應該被社會(親人)支援的那一群」;小叔卻在辛苦奮鬥10年後,擁有百萬身家。

  為什麼會這樣?要知道20多年前,二舅與小叔處於完全相同的起點上,都是普通工薪家庭的子弟。

  也許因為某些重大節點上,他們做出的選擇不一樣:

  18歲,小叔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考上大學,他「笨」,便每天在路燈下溫書。為省下錢來買英漢詞典,他能步行20多里地去上學;二舅不著急,還有外公的班可以接呢,他優哉游哉地叼根筆,一邊聽廣播一邊做練習題。

  ——教育本質上是一項有著長遠收益的投資,投資的最大股東不是家長而是受教育者本人,一個人的努力程度就是他為自己傾注的第一桶金。

  25歲,該結婚買房了。二舅天天哭訴,外公、姨媽們無奈,攢齊6萬元幫他在市裡添置了小二居。二舅一直沒還錢,因為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買傢俱、生孩子、孩子上幼兒園……

  小叔不想靠家裡,和女朋友都爭氣,各自找到一份穩定工作,3年後拿積攢的錢,漂漂亮亮地辦了結婚酒席。

  ——子女結婚買房,被許多父母看作是自己天經地義的任務。殊不知,對子女的責任,18歲即告終止。子女攢錢買房的過程,是一個很好的成長過程,綜合鍛煉理財能力、工作能力、堅忍與決心……能通過這重「考驗」的年輕人,再不會害怕任何難關。    

  30歲時,二舅廠裡的效益開始下滑,他才不擔心呢,天塌下來有廠長!業餘時間,他最會享受人生,每天借一本小說來看,金庸、古龍、瓊瑤……週末打一些不大不小的麻將,混點兒菜金。

  小叔思考起未來10年的問題。新鮮的事物陸陸續續躍入他的視野,大學收費要並軌了,北京的房價流露出升溫的跡象,周圍有人開始用起手機……他分外敏銳地把握到時代的腳步。聽說有個叫張朝陽的年輕人,才30歲出頭就獲得了數千萬的風險投資。他也不想一輩子做小科員。

  ——窮人的慣常思維是「小富即安」。拋棄眼前的穩定生活,他不願意;對潛伏的危機,他看不見;國家大事、經濟趨勢,哈,與我何干?富人的思維方式是居安思危,關注大環境,在變數來臨之前把握先機。

  2002年,二舅本來可以不下崗的,但他受不了新來的小組長:憑什麼呀,遲到5分鐘你就敢訓我?大丈夫可殺不可辱。二舅陸陸續續換過許多工種,推銷水龍頭,聽不得別人說產品不好;做大廚,天哪,悶死了熱死了;開出租車他老與顧客抬槓:「我是司機不比你熟?」

  小叔拿攢下的7萬元錢開了家小小的書店。他沒有貿然辭去公職,在書店沒有盈利之前,他選擇「忍氣吞聲」,對顧客的挑三揀四,領導的吆五喝六,一律笑瞇瞇。做人的原則誰沒有,但在抵達遠大的目標之前,「和氣生財」為第一。

  ——頂撞別人方能維護自己的尊嚴麼?尊嚴,有時體現的形式為「讓步、微笑、包容、妥協」,退一步是為了更好地進攻。

  二舅越來越沒錢,但有些錢,他認為是一定要花的。他信仰,衣服一定要穿品牌:「華聯又打折啦。」「華倫天奴的西服不錯。」有時候,他寧可3個月不沾葷腥,也要拎一雙皮鞋回來:「嘖嘖嘖,老人頭的,名牌就是好啊。」另一年的全部積蓄,換了部電腦:「有用有用,上網炒股用。」可後來,電腦成了小表弟的遊戲機,以及這屋裡最昂貴的擺設。

  小叔的「摳門兒」有目共睹。他賺得第一個10萬元時,居然不去買車。「買車代步,出門有空調,走幾十公里一踩油門就到了。越有錢越小氣,有福不會享。」二舅憤憤然。他不知道,小叔每進行一次大額投資時,都會來一次「成本」與「回報」的計算:養車的成本一年兩萬元,打車才一萬塊錢,哪個合算一目瞭然。不趕時間,他就坐公共汽車    

  ——美國暢銷書《格調》裡對底層人士的心態分析得很透徹,他們之所以喜歡把名牌披掛在身上,T恤上、皮包上、手腕上,無處不見晃眼的logo,是為了獲得自信,真正有底氣的人,越來越熱愛內心的自由,吃什麼、穿什麼,不是為了博得旁人的驚歎與目光的,是為了自己可感知的舒適度,是不役於物的瀟灑,是輕盈與坦然。

  二舅注重情面,縱使千萬個不願意,更落魄的親戚找上門,總抹不開面子拒絕的,過後又心疼無比、賭咒發誓:下次再也不管了。

  小叔卻明明白白地告知所有親戚,他的借錢「四原則」:一、金融投資的不借。二、買第二套房、買車、裝修房屋的不借。三、結婚大操大辦的不借。四、借錢旅遊、購買力不能及的奢侈品的不借。他只借給四類人:無錢上大學的、家有病人的、突發變故的(火災、交通事故)以及對自己有恩情的人。

  ——「救急不救窮」是我們應該記住的準則,除非你願意以善良和愛心,縱容一個個無底洞。古人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你真的愛那位親朋好友,請認真教會他謀生的技能、獨立的本領,而不是眼淚汪汪地塞給他一千兩千……

  二舅討厭有錢人。他的口頭禪是「為富不仁」,「富人沒幾個好東西」。無論什麼樣的社會新聞,總能從其中找出罵點:「社會不公」,「政府無能」,「惡人當道」,「小人得勢」。他喜歡與比他更窮的人交朋友。聽說親戚家有人頓頓吃肉,他忍不住忿忿地罵娘:哼,有肉也不分給我們吃!回頭看另一位親戚天天喝粥,二舅笑了,從此心理平衡

  小叔也每天看新聞,看到「寶馬車撞人案」、「開發商欺負業主」、「500萬元天價醫療案」也義憤填膺。但他篤定地認為,沉溺於罵聲中無濟於事,理性地投入工作、生活,進而創造美好的環境,才是該切實努力的方向。更多時候,他熱衷於從新聞中獲得資訊。

  他從不羞於與比自己厲害的人交朋友,交友的過程,就是提升自己的過程。

  ——並非嫌貧愛富。一個圈子有一個圈子的思維方式,多跟厲害的人在一起,你會汲取到他們何以成功的秘訣、智慧與技巧……

  二舅在乎很多東西,最不在乎的是時間,他花一個小時逛超市,為了淘得一桶便宜5塊錢的油。

  小叔不在乎很多東西,最在乎的是時間。他每次出門之前,都會上網查好地圖,如何坐車、倒地鐵,如何避免無意義的時間浪費。每天要做什麼事,都規規整整列一張表,1234,以杜絕心血來潮盲目行事。對未來的計劃,他是採取倒計時的方式,為了2008年擴大書店規模,2007年需要做到利潤額多少,2006年又要做到多少……

  ——生命,如同買房一樣,必須精打細算,它比任何消耗品都容易匆匆流逝,經不起蹉跎。

  二舅喜歡顯擺他「有錢」,或他家族裡有「有錢人」。「我姐姐的老公的弟弟啊……」二舅的夢想是:「如果我中了1000萬,就什麼都不幹了,環遊世界去也。」

  小叔從來不。他認為,財富給他的快樂,不是建立在虛浮的誇耀上,而是讓他的心靈滿滿當當:「如果我中了1000萬,仍然要工作。我不想自己的下半生,就是銀行裡有一筆豐厚的存款,成天便是重複重複再重複地取錢花錢,那樣的生活太沒意思。很多樂趣不能拿錢去買。」

  ——奮鬥過的人才會明白,快樂過於短暫,而盯著它、向它靠近的過程,將幸福感有效拉長。

  才30多歲,二舅已判定自己此生會一事無成了。他學會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兒子,好好讀書,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老爸的下半輩子,靠你啦。

  小叔生的是女兒。他把女兒誕生的那一刻,視作自己的新生。對女兒,他從不說「孝順、報答」之類的話,因為他絕不認為養育子女是一種長線投資。小叔經常會握著女兒柔軟的小手,輕聲道謝:孩子,感謝你來到我們家,每一天你的一顰一笑,都是對爸媽最好的報答。他發誓會給這女孩18年最美好的光陰,18年後,她是一羽金光燦爛的鳳凰,還是一隻啁啾的小雲雀,都不要緊,最要緊的是能健康飛翔。

  ——貧窮的思維方式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而富裕的思維方式是把希望寄托於自身。

  世上的貧與富不是絕對的,永恆對立的是觀念本身。我們需要思索的,是如何讓自己及下一代的命運邁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而不是在抱怨、依賴、等待與無所事事中,週而復始地度過貧瘠的人生。

資料來源:網路轉載

台長: joycelyn
人氣(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心理勵志 |
此分類下一篇:最棒的玉米,最棒的你!
此分類上一篇:一輩子及三小時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