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12 15:07:30| 人氣628|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佐品書17: 伊斯坦堡印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刊登於星洲悅讀週報




最近觀賞了一部土耳其電影《iklimler》﹐戲名中譯為《適合分手的季節》。光碟上的推薦文案吸引了我的目光﹐其大意是說這部電影的背景——伊斯坦堡﹐是「帕慕克」筆下的世界。


連姓名之前「作家」兩字也可省略掉﹐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果竟真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儼然伊斯坦堡之代言人﹖


與友人籌辦的讀書會所閱讀的第一本書﹐便是帕慕克的《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美其名讀書會﹐其實不過是幾個朋友聚在一起分享閱讀心得的小小活動。大家先是閱讀了《伊斯坦堡》的前兩章。有人分享讀後感﹔有人分享帕慕克的生平點滴﹐這一點非常重要,畢竟這本看似城市傳記的書,其實是沿著作者本身的整個成長軌跡去追溯。


可是﹐認識了帕慕克,對土耳其、對伊斯坦堡卻陌生依舊。


得了解土耳其的歷史背景﹐才有助于閱讀《伊斯坦堡》時更為投入和理解。讀書會上精通歷史的朋友分享了土耳其的歷史。從鄂圖曼帝國的文明開始,歷經內外的戰爭紛亂,到今日的土耳其,透過帕慕克的文字﹐我們這些讀者隨他遊走於頹圮的鄂圖曼別墅、後巷和水道之間,似乎親身目睹了伊斯坦堡的興衰,以及,感受了作者本身在回味往昔的美好時光時的失落和感慨。


讀書會上也準備了一面土耳其地圖,每每談到書中出現的地理名稱,便可即地參考。譬如帕慕克在書中多次提及的博斯普魯斯海,因為在地圖上可以看到而覺得更為真實。這場書會也從書的內容,談到所謂的「城市書寫」。這方面帕慕克是成功的,他憑著個人記憶與家族的故事,恰如其分呼應著他筆下營造的伊斯坦堡感傷的氛圍。


簡短分享完畢后(畢竟,書會只是提供了個分享的空間,每個人還是得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去閱讀。),曾在土耳其生活了一個月的朋友很大方地跟我們分享他在當地拍攝的照片。一圖勝千言﹐帕慕克字里行間描繪伊斯坦堡的梗概脈絡,突然就有了更具體、鮮明的形象。莫非這就是伊斯坦堡的街道?那棟公寓會不會是所謂的「帕慕克公寓」?那湛藍海面是不是博斯普魯斯海?因為這些照片,就好像《伊斯坦堡》里帕慕克附上的舊照片一樣,逐漸加深了我們對伊斯坦堡的印象,同時也讓我們對這個城市懷有更多的想像,及向往。


帕慕克在書裡引述土耳其四位文學英雄時﹐說自己很可能曾與他們擦身而過。透過這場閱讀﹐我也能想像自己在另一個全然虛幻的空間里與作者擦身而過。雖不真實﹐卻因而感到溫暖富足。我跟讀書會的朋友們說﹐讀了《伊斯坦堡》後,「終極目標」就是組團旅遊伊斯坦堡了。大家給我白眼﹐以為我在開玩笑﹐我可是比誰都認真。

台長: 阿佐
人氣(628)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閱讀書 |
此分類下一篇:佐品書18:如果多麗絲萊辛的貓會說人話
此分類上一篇:佐品書16 :旅行‧生活

ferny
《適合分手的季節》,刚好我也看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d7c38010009oo.html
伊斯坦堡感傷的氛圍,涉及历史,悲伤难免。
所以说,幸福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度。
2007-10-12 22:30:45
版主回應
《適合分手的季節》是需要慢慢體會的電影吧
尤其是那些靜止的片刻
這導演總是很能夠把伊斯坦堡的感傷氛圍拍出來
不過我還是較喜歡他那部Uzak
2007-10-17 14:08:15
season
關於Istanbul, 它總讓我聯想到世界很小.
飛往關西的班機上, 和一個日本男生聊天. 他唸文學系, 我就和他說起春上村樹. 他說你們馬來西亞人很喜歡這位作家哦因為白天他從Istanbul飛到KLIA轉機, 坐他身旁的大馬人也在看春上村樹.
後來才知道這個大馬人是zito.
世界小嗎???
2007-10-14 00:44:35
版主回應
太巧了!
2007-10-17 14:02:45
agnes
Season

不是世界小,是你的世界大。:)
2007-10-14 22:01:15
版主回應
沒錯
認識了你們這群gorgeous people
看來我的世界也更大了
2007-10-17 14:03:5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