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過從高樓躍下。」Kay Eiffel《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
我確實有想過從高樓躍下。
大學時偶爾會在友人家留宿。他住的公寓設有露臺,斜望是島嶼沿海一角。露臺圍欄有半個身子高。夜里我們倚欄乘涼,我跟友人說,我不敢往下望,因腦海中會閃過往下跳的念頭。他嚇得急忙把我拉進去,叫我別胡思亂想。
他不懂,有的東西并非你不去想就不會強行飄入你的思緒。個性再積極進取,生命的安排總有不愿聽取我們意見的時候。
當電影《口白人生》里的Harold得知自己的命運被操控時,也曾想盡辦法欲扭轉這一場悲劇,結果最后還是放棄了。
關稅人員一職,讓他終日埋首于數目字,在井然有序的生活中安然度日。直到某天他耳邊突然響起了小說家的口白,打擾了他生活的常軌,不可思議地,他竟成了小說的主人翁。
咨詢心理醫生無效后他繼而求助于文學教授。(畢竟那是個小說家的口白啊)認真的教授仔細篩濾各種小說類型與風格,為Harold找出可能著筆創作那些口白的小說家。
我喜歡教授吩咐Harold記錄生活點滴,以歸納出自己的人生是個喜劇或是悲劇。(多么Woody Allen)他們沒有意料到,小說家在撰寫的確實是部悲劇。當他們還在分析討論Harold的人生,小說家正為小說結尾苦惱,腸枯思竭欲安排故事主人翁的死亡……
小說家并沒有從高樓躍下。她只是站在桌子上,幻想站在天臺俯瞰街市的感覺,幻想所有遇難的可能。喜歡文學創作的人,應該會被《口白人生》的某一部分給觸動到,或會心一笑。比如小說家虛實交錯的創作路程,以及故事安排的掙扎。《口白人生》中頗有趣的是小說家跟出版社遣派協助她完成小說的「助手」(竟然有如此的職業!)之間的冷嘲熱諷:
(在醫院急救室患者醫生來來往往的走廊)
Penny: What are we doing here? I don’t even think we’re supposed to *be* in here.
Kay: You told me I needed visual stimulation.
Penny: Yeah, I meant a museum or something.
Kay: I don’t *need* a museum. I need the infirm.
Penny: You *are* the infirm.
(當我的小說家朋友們在書桌前埋首創作時,是否也需在虛實之間經歷如此的掙扎呢?)
《口白人生》講文學,講愛情,講人生的真諦。很有趣的小品,而觀眾如我恰如其分地在遠處觀望這些恬適、安靜的人物的生命,只是微笑,沒有太多情緒激動。連結尾都是這樣。(你當然可以說它太保守、太圓滿,但我確實也希望這些有趣的人物的結尾是這樣)
那些從高處往下跳躍的念頭還在。現在住在公寓的22樓,俯瞰是喧囂的高速公路。我仍然不敢在露臺停留太久。還好房東貼心安裝了窗花。不過,近來即使安靜躺臥的時候,偶爾潛意識會有身體在黑暗深淵不斷往下墜的感覺。很恐怖,想馬上找個人要擁抱才能安心。
或許是精神太累了。
不過至少我還沒聽到什么口白。
后記:
《口白人生》演員不多,但個個精彩。難得認真的Will Farrel意外比想像中好,Dustin Hoffman演的文學教授也很可愛,還有戲份少卻甚搶鏡的Maggie Gyllenhall。可是我最喜歡的還是Emma Thompson,無論是她神經質的神態,或是她讀口白時的動聽聲音。
導演Marc Forster曾經拍過《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這次與年輕編劇家Zach Helm合作,他為影片添加的那些干凈輕巧的特效非常迷人。因為同樣是虛實相接的題材,難免會有人拿Zach Helm與《Eternal Sunshine of Spotless Mind》的查理考夫曼作比較。顯然的,前者的功力遠不及后者。《口白人生》是個有趣、甜美的故事,劇本雖偶有靈巧的對白與小聰明,但結尾并沒有把一些玩味的地方說清楚(或實在也難以解釋);《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放膽天馬行空,架構超現實,故事詭譎怪異,可是全然毫無破綻。明明談潛意識、記憶與遺忘,卻始終環繞在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里。看了,可以回味很久很久。《口白人生》只能讓我微笑。不過,我喜歡這樣讓我微笑的電影。
《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官方網站:
http://www.sonypictures.com/homevideo/strangerthanfiction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