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北京這一趟,好多人都問過我是不是散散心。但是,我甚麼都沒有回答,其實我也不知道要去探求甚麼,或者我是想逃避某些事情,又或想去肯定一些事,甚至只是百無聊賴,想四處走走,更或者下次跟朋友聚會時可以多一個話題。
2 很多學者都認為旅遊本身是一種朝聖,我也曾經聽過一個長輩說去北京好,中國人應該去北京,見識一下中國文化,朝聖嘛!對於這種說法,我通常一笑置之,要體現中國文化根本不用去北京,去北京不過是體現北京式的中國文化,又或明清以後的中國文化。
3 在北京的四天旅程中,我去過長城,但沒有去故宮;去過頤和園,但沒有去天壇;去過北大或者清華,但沒有去過另外一間,但究竟去過哪一間呢?我並不記得。總之,去過很多地方,但沒有去的地方更好。
4 旅行一定要買手信,讓別人知道你去了旅行,甚至讓他知道你在旅行途中仍然記得他,這是一種社交禮儀。
5 在整個旅程中,我只購買了兩件北京國安足球隊的球衣,一件替朋友買的,一件則是留給自己穿著,此外,便沒有買其他了。朋友當然會付錢給我的。
6 旅行是一種珍貴的暴動,每一秒都不能浪費。
7 我選擇了睡覺,放棄了參觀故宮。在別人參觀故宮的時候,我看了周公的宮殿三次。回到香港,朋友知道我沒有去故宮,都埋怨我浪費機會。
8 甚麼都不用說,我討厭吃北京填鴨。我吃了兩三次快餐,發現北京的快餐跟香港的沒有兩樣。
9 在北京的短短日子中,好像發生了很多事情,但現在已經忘掉了大半。我嘗試記下一些事情,結果寫了三篇同名作品,一篇小說、一篇詩歌和一篇散文。小說是虛構的,人物也是虛構的,故事並不是在北京發生。詩歌是為了記下一戀情的誕生和死亡,此外無他。我想這段戀情可以發生在北京,也可以發生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北京只是一個偶然。散文最貼近真實,但忘掉了大多事,也懶得去求證。
10 去北京之前,我偶然看過幾個關於北京的旅遊節目,我用心記下這些節目中的北京,希望親身去找一些印證。但,我發現,有很多電視節目中的地方我沒有去過,我去過的電視節目也沒有介紹。
11 若果想要記述某些事情,最好以拍照的方式。我在北京拍了很多照片,比同行的友人多上了兩倍,也擺出了很多姿勢,但我已經不大記得清楚每一個照片拍下的情況,有時候,我甚至問我有拍過這些照片嗎?
12 其中有一張照片必須拿來談談,我在長城的石階上擺了一個大字的姿勢,象徵了天地廣闊,這本是一張很平凡的照片和感受,但是照片曬了出來,我卻被拍成小黑點,在我之前有一個女子擺了更稱職的姿勢,她在揮手。這頓然使友人都產生疑問,究竟照片裏頭誰是主角?我,抑或她,又或長城,更或是拍照的人呢?我不知道,這永遠是一個謎,我甚麼都沒有記下。
13 在我印象中,故宮和很多地方都一樣,但反過來也可以是不一樣,有時候被朋友責怪多了,我會想不去故宮是一種損失。但這是我的旅行,與他人又有何干呢?我又不是為了他人才去旅行。
14 在北京的日子,我沒有思鄉,反正最終也要回到香港。起點和終點都是同一處。
15 我去北京的時候,北京國安足球隊打了一場比賽,結果輸了波,我是回到香港才知道的。
16 在北京,我看了很多電視節目,最常看是衛星電視的節目。那一年北京流行還珠格格,但我從來沒有在北京看過關於還珠格格的節目,這實在有點不可思議。
17 我想我是購買過一種叫做玫瑰的茶葉,回到香港後,才發現自己多買了,而且後來才洞悉到香港也有得賣。而且玫瑰花茶一定要伴茉莉花茶來喝,才有味道,但我不介意,反正一切都是口味。
18 現在已經少喝玫瑰花茶了,我反而多喝了苦瓜茶。
19 我喜歡吃餃子,但在北京只吃了一頓,反而回來之後,我吃了很多很多,也學懂了幾種烹調餃子的方法。
20 我不知道為甚麼寫下這篇文章,也實在不知道為何要去北京,其實去甚麼地方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有些事我會去做,有更多事我不會去做,哪處也一樣。
21 我印象最深刻的北京是王朔在《動物兇猛》中描述的北京,那裏有童黨、有暴力、有青春,但我手頭上沒有《動物兇猛》這本書,所以不敢肯定他描述是不是北京。或者《動物兇猛》的事每一天都在香港發生。
22 我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去北京的感受,反而很多人向我傾訴他們心目中的北京。但我從來不知道他們描述的北京在哪裏,正如他們也不知道我的北京在哪裏。
23 回到香港之後,我努力工作,漸漸忘記在北京的日子,反正北京也不會記著我。
24 今天我收到一張自北京寄出的明信片,然而寄件者昨天已經見過面了,今夜我們還會一起吃飯,他一定問我:「收到我的明信片?」我該回答甚麼呢?
後話:
昨天在別的網站看到一個朋友問旅行的感想,突然想到這篇文章。又適逢整理舊稿中,於是找出這篇文章來張貼。另外,又剛巧找到智海的圖,於是便拿來作插圖。又一次用別人的圖,我快要變成盜圖者。
智海是一個很有理想的漫畫創作人、文字工作者,大家若想知道更多關於他的事,可到
http://www.chiho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