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取自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一書的首頁。只見一位小男孩獨自走在落葉遍地的路上,低著頭,彷彿在思考著什麼,表情沉默而神聖。他是此書的主角,安安,龍應台的長子,整本書大部分都在談他,再來才是次子飛飛,龍應台口中的「小捲毛」。捕捉到這樣的鏡頭不容易,因為小孩是不慣於沉思的,這通常反映的是觀看者的心情。相片右下方拍攝者署名並非龍應台,而是他的德國籍父親,不過這行字「長長的路,慢慢的走」肯定是龍應台親筆所寫的。由父親拍攝,母親寫下對孩子的期許,擁有這本書的安安與飛飛實在幸福。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書店裡。那時已讀過她的一些著作,體會到她文章理性的剖析與宏觀下宛如野火般的魅力,忽然見著她的這本小書,才發覺到她雄厚文章背後的根源。這單純只是一位母親寫給兩個兒子的備忘錄,不談嚴肅的文化困境,也不涉及政治議題,翻開書頁通常會先被其中的相片吸引,像極了一本家庭回憶錄兼相簿。「啊!洋娃娃」是其中一篇的篇名,一開始我也有同樣的驚嘆,由於是混血兒,五官輪廓特別鮮明,十足的「洋」娃娃。拜臺灣崇洋之賜,當龍應台帶這兩個小孩回台時,無論走在路上還是店裡都會引起騷動,讓她既高興又有些無奈。這或許也是此書的賣點所在。兩個男孩從小在德國長大,媽媽是臺灣人,又是一位知名的學者作家,對照出西方與東方思考的截然不同,還有,當一位事業有成的傑出女性擁有孩子後所面臨的困境與心情也具體呈現在此書中:
「誰能告訴我做女性和做個人之間如何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與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 節錄自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
相信這是出自肺腑之言。不過關於這點我還是少發表意見,因為我也是她口中「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與痛苦」的人,對女性主義也是一知半解,不過這世界的確對女性存在一些不公平是無疑的。
我最喜歡的是龍應台談與兩個孩子的相處點滴。如「讀水滸的小孩」,龍應台將中國四大小說之一的經典《水滸傳》當作床邊故事,但龍應台愈讀愈覺得其中的某些情節「兒童不宜」,例如六歲的安安會睜著圓圓的大眼睛問她:「什麼是打架、節射?」小孩分不清現實與虛構的分界,最後竟然夥同對門五歲的弗瑞弟,揮舞著竹竿和紮起的旗幟,在人行道的兩側當起「好漢」來了,嚇得做媽媽的連忙跑去制止。這段文字引得我哈哈大笑,後記中有十九歲與十五歲的安安與飛飛所寫的跋,都談到這段睡前時光,這段他們與母親重要的「溫存」時刻。我忽然發覺大人們會寵愛小孩不是沒有道理的:每個小人都是初次光臨這個世界,以自身最原本天然的模樣擁抱一切,這是小孩的特權,每個大人都嚐過這個滋味,無意剝奪,只能縱容。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