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讀完老子。
說來慚愧,直到現在我才第一次認真地將老子一書從頭閱畢。
記得每年暑假前,最興奮地並非假期的到來,而是心想又有好多時間可以讀「閒書」,雖然不見得真得多看了幾本書,增長了什麼知識,但對我來說那種嚮往就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記得有一位圖書館員曾說過,他可以從學生的借書卡上知道他未來的前途,胡亂借書的比起借書有章法,有系統的人來得沒有前途。以前不願相信,現在卻越來越覺得有道理。因此我決定一部一部來,儘管是慢,但總會有收穫的。
會選擇《老子》,是因它是篇幅最短的一部經書(容我再慚愧一次),僅有九千餘字,最容易達成,而且在這個容易被熱醒的溽暑天氣裡,老子「特立獨行」的言論與風範,常使人感到一冽清涼。對這個世界來說,他永遠是「特立獨行」,無論在哪個時代皆是如此。人們常常無法了解他,因為無法了解而產生誤會,老子常常是被誤讀了。例如老子予人的印象經常是消極的,甚至帶有一絲權謀、奸險的意味:「夫為不爭,是以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多麼可怕的想法!從此人們看老子的眼光便有些曖昧。但讀老子的人,常會覺得有一種莫逆於心的感受,或許是,老子會吸引特定的族群。在煩躁無奈失意的時刻,有人可能會出國旅遊,有人會可能是睡他個三天三夜,有人則選擇走進老子的世界,在他的思想裡尋求慰藉。
前些年自殺身亡的小說家黃國峻,就曾這樣被老子吸引。之前的他如此形容自己:「我的思想碎散如同枯葉,我在街上的往返不過是被動的翻飄打轉」,熱衷文學的他,此時正遇上了思想渾沌的侵襲,就在此刻,他想到了老子,這本他一直以為「枯燥」的經書,他一展開書頁,字字句句便瞬間將他吸入其中的世界:
「每句話都說中了我所在想的事」
「好像這本書就是為了我此時的困惑寫的,我真的了解他的意思,而且早在幾千年 以前就已寫成」
他應該是悲觀的,他看出老子的道德經不僅是他個人的訣別書,也代表了文明在某方面的「自殺」,老子是充滿無奈、矛盾與孤獨的。他希望我們最終都能找到信仰,可惜他還沒找到就走了,令人無限的惋惜。我同意他對老子的看法,但我以為,老子書中還有一些積極的思想,是很令我驚奇的,這也是這次我閱讀老子的一個發現。試看老子第64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翻譯:局面安穩時容易持守,事變沒有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微弱時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沒有發生前就處理妥當,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預作準備。(老子今注今譯)
前四句都是為了後兩句來作鋪陳,老子告誡我們凡事得要預先準備,可見他畢竟還是入世的哲學家,接著他又說出一段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真像是長者的諄諄教誨,不清楚的人可能還猜不出這是出自老子之口:老子的確是矛盾的,但誰又能說他是過著毫有灰色地帶,一派單純的生活呢?
我發現自己對老子也有一些誤讀,如第79章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以前我總以為這是說善人必然會受到上天的眷護,現在才曉得,並非有什麼人格化的天道幫助善人,善人之所以得助,乃是他自為的結果(見於老子今注今譯),這下,很多困惑都豁然可解了。
我還得常常回頭重看老子,以避免自己對它有更多的「誤讀」。
注:文中所談並徵引的是黃國峻(1971-2003)的散文作品,名為〈公然孤獨〉,見於自由副刊2003.062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