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文章(最近很愛看醫學類的報導= =” )
最近頻頻發生分手邊緣的情侶,以劇烈的方式毀滅對方然後跟著毀滅自己的新聞。每個人多少都認識以激烈手段處理情傷的朋友。這社會怎麼了?許多人內心疑惑。我能怎麼避免?更多人想知道。
類似的人格特質,在精神醫學裡可含糊稱為「B群人格違常」,嚴重一點就稱為「B群人格疾患」,佔成年人人口超過1%。這是所有精神科醫師受訓階段都曾經歷的過程,常常是三更半夜割腕或吞了安眠藥自殺送來急診,等清醒問完病史後如果男/女朋友沒有出現,可能就大哭大鬧、以頭撞牆,逼你將他綁在床上或辦住院。但等親密朋友出現安撫、給予承諾後就馬上「恢復正常」,收拾行李辦出院。但或許過一陣子,同樣的過程又重複出現在你眼前。
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割腕?標準的回答是:「當我看到我手上的鮮血流出來時,我的心情反而更平靜」。也就是,事實上他心裡承受了極大的傷痛,痛到遠超過我們認為合理的範圍,尖銳刀鋒劃過的刺痛反而讓他覺得舒緩,讓心裡的痛更不明顯。其他自傷或吞安眠藥的行為,也是一樣道理。
B群人格的典型特徵是無法忍受分離、無法忍受自己不是在乎的人心中的焦點,沒人陪伴時尤其容易感到空虛寂寞。而他們極為敏感,小小的、或只是想像中的分離、不認同、負面評價、無法配合,都會在心裡放大、演變成情感上劇烈的波折。
但,這些B群人格的特徵,其實也就是小時候的我們自己。觀察幼兒的行為,不也是如此敏感而害怕孤單,唸一下就嚎啕大哭?我們做了點小小的積木,就呼喚爸媽趕快來看一眼。有少數人,或許因為基因、教養或難以預料的人生遭遇,成人時仍有這些不成熟的特質。半生形成的人格,就算用藥物打暈病人,也沒辦法快速扭轉過來。
這類病人在臨床實務上相當困難,不可能有三分鐘的快速處置。可讓照顧者或親密愛人參考的是:他會有劇烈的行為,很可能是因為他心裡的痛,比割腕還痛。他心痛的程度,大過常識理解的合理範圍,也或許超過你能體會。如果你能「同理」這種痛與異常,先假設他感受到的痛苦是真實的,或許較能緩和他的情緒。
但就如同我們不會對驕縱的小孩百依百順,對這類病人一定要有「界限」。但如何設限呢?五字訣「溫柔而堅定」。這真是說來簡單了,實際遇到沒有這麼容易。但至少,不要在他盛怒時否定他的痛,才能保護彼此別犯下無可挽回的錯。(本文首刊於聯合報週日發刊之元氣週報,回應請至
http://blog.eroach.net/index.php?load=read&id=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