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1-03 10:51:10| 人氣2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請李局長不要偷換概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十一月二日的《鏗鏘集》,以「小班教學」為主題,就上海的經驗及美國的研究,探討「小班教學」在香港實施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與世界其他高度都市化的城市一樣,香港正面臨出生率及適齡入學人口下降的問題,而根據政府的預算,適齡入學人口未來幾年會減少八萬人,各界都認為這是時機落實「小班教學」。

上海過去都是以「大班」為主,在一般學校,一班的人數高達五、六十人,教學成效有限。今天,上海教育當局已將每班的人數大幅減少一半,而每一學生可擁有的空間則大幅增加了三倍,學生更視課室為自己另外的一個家,學習的興趣及成效因而提高不少。香港教育學院的葉建源先生亦指出,上海學生在「小班」之下,學習動機明顯較現時的香港學生為高,不論在表達、社交、以至學科學習都有傑出的表現。

美國推行「小班教學」二十年,有研究已經指出,來自小班教育的學生,無論在社交、行為或學習等各個方面,都比來自大班的學生優勝。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較大班的學生為高,長遠而言,對社會有利。

當問及香港推行「小班教學」的問題,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教授說:「我也是家長,我也希望我的小朋友在小班學習。」可是對於落實推行小班,李局長只是避重就輕的說這是一個「方向」,進而又再次把所謂「教師質素」問題,說成是推展小班教學的障礙。李局長說如果一個老師四十人教得不好,即使是教二十人、甚或十人,也不會教得好。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甚麼邏輯?李局長的意見究竟有沒有充分的數據支持?他憑甚麼說老師教小班的表現一樣會跟教大班的一樣?這樣的言論,是再一次陷香港的教師於不義,目的只是希望把教育問題完全推卸給前線的老師,把加諸在教師身上的種種要求合理化,而忽視了造成香港教育今天如此局面,是政府政策的缺失。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處副處長毛放先生曾說:「我們的理念首先出現的,不是班級,不是學校,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孩子。」試問香港的教育當局,有如此的眼光嗎?現時主導著香港教育政策的人,往往都是攻利短視的,視教育是人力生產的工具,總是要求教育服膺於經濟,這是教育嗎?

政府一而再、再而三,把教育問題完全視為是教師的問題,但是當局在制訂教育政策時,又忽略教師的聲音,一意孤行,當政策出現失誤,學生成績下降之時,往往不懂自省,把所有責任說成是教師的不濟。當各界都要求政府推行「小班教學」時,卻又推說是資源、是教師的問題,這是絕不公允的。全世界的政府都面對資源緊絀的問題,但是在資源投放在長遠的教育事務上,對社會長遠發展是有利的,這比起用億元搞個甚麼巨星匯有價值得多。

台長: 子路
人氣(2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