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大過(123)
1.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註: 唯,只有. ///譯:孔子說: 只有仁德無私的人, 喜好人厭惡人都能合乎道理 ,賞罰分明.
2. 案:仁者無私心,好惡才能看清楚.
3.案:好惡,性之情也,仁者能調和性情 ,與好惡,中道之發也.
4. 案 :常人私係, 心失正.
5.子曰:惡稱人之惡,惡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 惡果敢而窒者
6.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7. 錢穆: 不仁者多欲故不能真好惡
8.趙龍文: 陳壽評諸葛亮: 用心平而勸戒明....雖免廖立李嚴官職,猶無恨也.
9.大學: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鮮矣
10.論語: 雍也,仁而不佞.
11.年度代表字 唉!是「假」/// 假非憑空來, 面對祖宗歷史文化,恢復天良和聖人教化及關懷心,真才會出現
12.大家若心存成全這個時代,情況又不一樣了
13. 面對祖宗歷史文化,恢復天良和聖人教化及關懷心,國才有救,才能再奮起
14.仁者自有禮義出來,不仁者顛倒不知先後
15.善易者不卜///只是個中道
16. 樂土要在自己心中先有才行, 才能展現出來
17.谁了解的更透彻,我就追随他。(網友)///誰行得更洽當,我當親近他
18.智慧不能嫁接,必須是自個去破除假象,去感受生命之美
19.找到興趣,本著天良和聖人文化,開創無限, 成就無限
20.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天下從其頤養,戒懼可吉祥;可大開創。
21.(象):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由頤厲吉,天下乃有福慶。
22.解述:上九陽剛賢良之才,處頤卦之終,艮止之極,乃是自養以剛健篤厚的君子也;下應群陰,能止畜天下,故曰由頤;處卦外之地,有民無位又窮極過中,故戒曰厲吉;能如此則眾陰信之,更能涉險處變,而天下有慶矣。
23.尚書: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24.劉百閔:周公相成王,酌祖道以養天下,既醉(詩)之醉酒飽德,行葦(詩)之養老乞言,菁莪(詩)之育人才,湛露(詩)之燕諸侯,蓼蕭(詩)之澤及四海,天下由之以養,可謂廣矣。而周公身貴而愈恭;
25.王船山:孔明所謂寧靜可以致遠;
26.只是個中,才能看清一切
27.與父親常通聯是好,感情好,但像哥們總覺不太恰當,...年紀尚小時把父母當玩偶,可以,但年紀漸大懂事以後,自然尊敬心生起,...像我們電話中對父母對兄長對老師長輩,總會自然的坐正身子,不敢馬虎怠慢
28. 默觀,才能感受生命之美,生命的循環,貞下啟元之道
29.病重之癒,在清楚之心,在全面提升正氣,在回返天良天然
30.國亂之癒,亦在清楚之心,在全面提升正氣,在回復天良和天然的聖人文化,標榜所謂民主制度者,人民要負相對之責
31.尼采剽窃了易经概念!(網友)///虛靜天良和聖人文化,自有次序規律,是為禮是為邏輯科學,自有洽當是為義是為中行,自有關懷是為和是為智慧
32.二元本當並立,共同完成整體,若是對立對抗,非整體而是私心的賣弄, 亂之源
33.無天良聖人教化,心中無主,外主侵入
34.孔子思想是傳承古聖先賢的中道
35.中醫是調和觀念,易經也是中道調和,在進退得宜
36.模仿和榜樣是必需的,但無有超越,就無自由無開創
37.自立,心中有主,並不孤立,中能放下,自由自立出現
38.無有被私心被哲學被信仰被權威所限制之心,純樸之心,常在真實真理中,常在美之中
39.子曰: 苟志於仁矣,無惡矣.
40.註: 苟,如也若也,大儒皆言誠也. 志,心之所往,不輕易更改.
41.譯: 孔子說: 若能立志於仁德, 便不會有惡事生出了
42. 子曰: 匹夫不可奪其志也
43. 鹽鐵論刑德篇: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
44.為什麼論語有種看不懂的感覺(網友)/// 多看多寫多行,就懂了,重實踐的調整
45.在私心在思想在匡匡的限制內, 那有限的進步要求,是無益於生命的大智慧提升的
46.西洋之自由與中學是不同,西洋是自私外在的, 中學是自在的天良天然,是真自由也
47.天下一家,天下大同,此一家此大同是道也,易道也,中道也
48.私心思量比較是割裂的,是整體天然的萬分之一
49.道易道中道都是天良天然的展現
50.觀察自己的覺思言行,是自知的重要方式
51.安閒感覺,處處是生命的樂章
52.要感受生命之生生,才有不息
53.子贡喜欢评论人,言多必失,言多行難全,故孔子曰: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54.卦名:大過卦/// 大—陽也,德也,君子也。過—過越也;失也。大過—陽之過失;陽德行大過于常之事。
55.孟子:孔子非不欲中道,不可必得故思其次而有取於狂,又不可得則又求其次而有取於狷;
56.孟子:伊尹放太甲,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57.案: 墨子之磨頂放踵,艱苦卓絕;
58.案: 曾子受大杖而不避;
59.真誠關懷,他的言行才能顯出真實
60.能安閒靜處,能理出亂源,能感受靈敏,能關懷仁善,能調和放下
61.感受和關懷,才能建立一切關係
62.能放下,便有了靈敏,有了自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