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上週四(4/22)晚上濟公活佛師父對九華殿宮生上課時,提出問題讓大家好好思考,本來我還在猶豫該不該寫這篇,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所想的到底是對是錯,但想到如果我一直在對與錯中間思考,那以下這些我所想的內容,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表示我並沒有真正的用內心去思考,當然也違背了師父所要傳達的意義了。
那天師父問大家“修行是為了什麼?”,當時大家的心中大概都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心性”,師父又問“修正行為、調整心性,這些事的標準在哪?”,聽到這問題時,心中真是一陣慚愧,也一陣茫然,這2年多來,一直說自己在修行,學著修正自己的行為及調整心性,卻從沒想過究竟怎麼做、怎麼調整才是往正確的方向走,更不知自己到底在學習中,學到多少且在生活中實踐了多少;不斷著在“標準”這個問題上想著,和宮中同修一樣,從人間倫理道德標準、自然界運作模式、再到大宇宙運行規則,沒有一個答案是師父要聽到的,突然間心中想起金剛經中的一句“一切佛法,即非佛法”,難道這標準就是沒有標準(因為當場也沒整理出頭緒,就沒向師父再請教);回家後自己再思考這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一直在“標準”這兩個字上思考,過於執著的關係,當場就怎麼也想不出其他的想法,當放掉這樣的執著,即使天馬行空的想,也可能思考出一些新的想法與體悟。
標準是什麼?以孝順父母這事來說好了,有人每月給父母一筆錢過生活,是孝順的表現、有人買車買大房給父母,也是孝順的表現、有人照三餐問候關心父母,也是孝順的表現;就我自己來說,能讓父母對我不再煩惱,就已經是盡孝道了,唸書時,好好上課、不學壞,在當時就是孝順,出社會後,努力工作、為自己的將來存錢,父母不再為我擔心,這是我現在該盡的孝順;以孝順這件比較單純的事來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就算同一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方式,這並沒有一套標準,而是要怎麼去感受到父母心中真正的想法,否則以不適合的方式來對待父母,卻不能讓父母得到安心與真正的開心,那也稱不上孝順。
再將這單純的事擴大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如果面對到的人,態度或相處方式沒能更進一步往好的方向轉變,且這樣的狀況一再的重複出現著,這就表示自己沒有修正行為,而很多類似的事件重複不斷的上演,自己的情緒也一再的重複出現,同樣的也是自己沒有調整好心性,這樣的過程一再的重演,不單只是自己沒有努力去做去調整,而是沒能真正用心去理解周遭人事物的感受,用心去瞭解人事物的內涵,當然也就沒辦法往對的方向做調整與修正,就像當晚一位同修師姐所說,從自己的心做起,至少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然而這樣的修正與調整過程,並不像考試,有60分做為及格分數,有100分做為滿分,因為這過程並不會因為我達到到種程度而停止,而人生就是一連串故事組合而成的過程,從不斷發生的故事與事件中去體驗這過程,一次又一次的調整與修正,才能讓自己在未來發生的任何故事或事件時,用更健全的心態去面對、更從容的去處理;這標準到底是什麼,真的沒有標準,只有在人生苦樂的過程中,用心去淬煉出來的成果。
只是過程中,因為自小到大的學習,不自覺的養成了一些做事與思考的慣性,也因為這些思考與行為的慣性,讓自己以為這就是理所當然的,不自覺的將自己束縛住,也就不知怎麼去做修正與調整了;當晚師父提到種子發芽的例子(過去除了在電視影片上看到外,自己還真沒看過種子發芽的過程),告訴我們種子要發芽出來,就必須要突破外面那個種子殼,這就讓我想起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過程,這和我們是不是很像?被自己過去不自覺養成的慣性束縛著,就像包在蛹中的毛毛蟲,想讓自己的人生有所突破,就必須打破這些慣性,就像從蛹中掙脫出來變成蝴蝶一樣;當晚師父提到過去給我們上的課程都不在,要重新再上課(聽到當時,以為我們像在學校被當掉,準備重修一樣),仔細思考這話,再回想過去這2年多的經歷,過去不論是聽師父講課或上網聽課,常常在師父的語言和文字中去咀嚼,再怎麼咀嚼也沒有真正瞭解師父所要表達的內涵,因為那不是用心去聽課,是用腦來聽課,所得到的只是知識(應該還稱不上知識),而不是感受,當然沒辦法真正的體會(這又是我的另一個慣性,用腦做事而不是用心),更沒辦法在生活中去實踐,想到這裡才真正瞭解,為什麼太子爺當時要鄧師兄唸金剛經,唸到經書都濕了才是真瞭解,而鄧師兄最後真唸到整本經書都濕了,是他流下的眼淚讓經書變濕了,也就是他真正的感受到經書所要表達的內容了。
以上是我對師父上課的一些感想,還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相信只要我真懂得用心去過生活,還會有更多的感受與成長。
文章定位:
人氣(745) | 回應(0)| 推薦 (
1)|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學習隨筆 |
此分類下一篇:
高度此分類上一篇:
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