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别了,司徒雷登》,是1949年8月18号写的。毛泽东一开始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很客气,叫做《别了,司徒雷登先生》。等这篇文章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重新印出来的时候,就把”先生”两个字删掉了,所以叫做《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意思,检讨美国帝国主义者怎样利用蒋介石侵略中国。所以毛泽东说,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一个象征。毛泽东举了很多例子,说美国的海陆空军已经在中国参加了战争,毛泽东用一页谈到这个司徒雷登,最后有段话我念给大家听,就是我今天所要谈的一个主题。
毛泽东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是西南联大的教授,当时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当时生活很困苦,他不肯领美国的救济物资,穷困而死。毛泽东特别提到了唐朝的韩愈写的《伯夷颂》这篇文章,毛泽东在骂这个伯夷。
我在这里跟大家说,伯夷该不该骂,在历史上我们搞得很清楚。伯夷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列传里面第一名。所以我们看到古书里,有时候会记载到这个问题,就是当周武王革命,要推翻商朝的纣王,军队开出来的时候,这个伯夷跟他的弟弟两个人,他们就抓住周武王的马,就劝周武王。怎么劝他呢?就是说:你爸爸死了还没有葬,你就动刀动枪,你不孝;你要去杀我们的国王,你不仁。骂这个周武王,周武王的左右用武力来对付他,太公姜子牙说,这些人是好人,是有原则的人,让他们闪开就好了,不要对他们动武。结果,周武王把商朝灭了以后,改朝换代。他们觉得按照道义上面,不应该吃周朝的米,所以他们就在首阳山里面做隐士,吃这些杂七杂八的野草,最后,快饿死了。快饿死的时后,他们唱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就是说,认为周武王是以暴易暴。
今天毛泽东谈到了伯夷这个人,毛泽东有意见,认为他们这些人是逃兵,对自己的国家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反对周武王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就这样给他们定位。我认为毛泽东错怪了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啊?严格说起来,他们是个没有武装的毛泽东--他们在反抗当时的政府,反抗当时的统治者。不管对错,他们是为他们所以为正确的原则来反抗当时的统治者,可是他们没有力量。没有力量怎么办呢?他们表现得最伟大的一个精神,就是我不跟你合作。你的米我都不吃,因为这个米都是周朝的,就吃草。伯夷、叔齐糊涂,米是周朝的,怎么草就不是呢?你吃了草,结果饿死了,就这么简单。
所以毛泽东一辈子都靠着群众的斗争来打败他所认定的统治者,他成功了。可是伯夷、叔齐他们两个难兄难弟没有这个本领去制造群众的力量,所以只能够最消极地表达出我不做你的官,我不吃你的米,我不喝你的水,我来脱离你到山上去,最后饿死为止。所以我们要从有原则的标准来看伯夷、叔齐。
那么伯夷、叔齐向周武王抗议的这个理由成不成立呢?我可以告诉各位,中国古代的志士文人,他们所献身的那些理由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大部分都不成立。你说文天祥死得值不值得?是为什么而死呢?严格来看,你是为了宋朝的天下死掉了。宋朝天下怎么得来的呢?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篡位,篡了五代里面的后周而得到的天下。换句话说,文天祥对后周而言他是个篡臣,是个叛变的人,不是忠臣--是为不是忠臣的家族去做忠臣。所以,从伯夷、叔齐到文天祥,中国古代的很多志士仁人,你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要求他,经不起推敲的。可是有一点是对的,就是他们这种反抗的精神,不合作的精神,自我牺牲的精神,消极抗议的精神,这个精神是万古长存的。它不涉及真正的理由,对不对?这些精神本身是独立存在的。我认为毛泽东过分地从团体斗争的立场来解释古人,尤其解释到伯夷、叔齐身上,我认为这个解释,是对伯夷、叔齐不公道的。
大家都称司马迁是良史之才,好的历史家,《史记》列传第一篇就是《伯夷列传》。司马迁有个什么目的呢?以为善而无报也--好人白做。好人怎么样?好人的结果是饿死。我认为好人饿死还不重要,好人在千百年以后被过分用现代的眼光加以评论,我认为对他们是不公道的。所以毛泽东说到伯夷、叔齐是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我认为这些罪状对伯夷、叔齐是不公道的。大家为了政治斗争,常常会搬出古人来,从伯夷、叔齐到孔夫子,到武则天,到周公,都不能幸免。
我认为在今天,在我们整个国家比较能够安定下来的时候,大家看法能够客观一点的时候,大家情绪比较冷静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责任去还古人的真面目。这些被政治气候所搅乱的历史,所搅乱的古人的真面目,我觉得今天应该有这种度量、知识来还他们的真面目。(...还有一个古人,用毛笔字写了这篇《伯夷颂》,他就是宋朝的名臣范仲淹。大家都知道范仲淹了不起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真正的范仲淹不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忧--还在忧。为什么呢?大家都乐了以后,真正忧国忧民的人还会继续忧。)
取自
http://book.qq.com/s/book/0/2/2888/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