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隆盛(西郷 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本名: 隆永(たかなが)),生於文政10年12月7月(1828年1月23日)歿於明治10年(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武士(薩摩籓),軍人,政治家.
和薩摩籓的盟友大久保利通(おおくぼ としみち)及長州籓的木戶孝允(きど たかよし)(桂小五郎)並稱為"維新三傑".
弘化元年(1844年)擔任「郡方書役助」。和維新三傑另一位的大久保利通一向伊藤茂右衛門學習陽明學及朱子的「近思錄」,向福昌寺(現鹿兒島市立玉石龍高級中學所在地的島津家菩提寺)的無參和尚門學禪。島津齊彬繼承薩摩藩藩主之後,西鄉隆盛為首的「誠忠組」上書闡述減輕農民負擔問題。其政治主張得到島津齊彬的賞識。
1854年隨島津齊彬至江戶,擁護德川慶喜繼幕府將軍位。1858年,由於島津齊彬暴病而疫,其主張的「公武合體」(天皇與幕府權力合一)的運動也半途而廢。1858年到1859(安政五年—六年)幕府的最高執行長官「大老」井伊直弼大量迫害反幕府人士,史稱「安政大獄」。西鄉隆盛護衛著被幕府追究的僧人月照返鄉,不願服從新藩主逮捕月照的命令,1858年11月16日與月照一起在錦江灣投海。月照絕命,而西鄉獲救,後被流放到奄美大島。
1862年西鄉隆盛在已握藩中大權的大久保利通幫助下返回薩摩藩。然而其新的政治主張「尊王攘夷」(尊崇天皇, 驅逐西方勢力, 實際上反對幕府權威)與藩主的「公武合體」有矛盾,再次被流放到小島。
1863年西鄉隆盛再次返回薩摩藩,掌握軍權,率軍擊敗尊王攘夷的長州軍。但並不參加之後的幕府軍對長州的討伐。1866年在土佐奇人坂本龍馬的斡旋之下薩摩藩與長州藩結成「薩長同盟」。之後薩摩與土佐藩也結盟。這幾個「西南強藩」掌握天皇政府大權,共同討伐幕府。
1868年(戊辰年)西鄉擔任征討大總督參謀,與幕府重臣勝海舟談判成功,兵不血刃進入江戶城。之後西鄉隆盛率軍平定日本東北的幕府殘餘勢力。是為戊辰戰爭。
戊辰戰爭後西鄉隆盛擔任陸軍大將和近衛都督。1873年在維新政府的改革下,武士逐漸失勢,尤其是下級武士漸漸無以維生,徵兵令施行後,下級武士正式被宣告失去軍權,西鄉隆盛為圖恢復下級武士的勢力,遂起「征韓」、「征台」(朝鮮和台灣)之念,毛遂自薦擔任遣韓大使,維新重臣大久保利通等人當時自歐美考察返國,認為維新政府一切應以內政為重,因此否決西鄉的提案,西鄉憤而下野,在1874年(明治七年)回到薩摩。而辭職回到他的家鄉在薩摩,建立了「私學校」傳揚士道(舊武士精神)。
士族問題越演越烈,日本各地不平士族陸續叛亂。規模較大的有明治七年(1874年),江藤新平在九州佐賀縣發動的佐賀之亂。該事變平定後,日本政府為安撫士族,尤其是反抗意識最強的薩摩士族,於同年(清同治十三年)藉口琉球難民在台灣被原住民殺害,發動台灣出兵(中方稱為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特意將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升為中將,並任命為台灣蕃地事務局都督,領兵三千餘名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
然而士族問題並未因此獲得解決。明治十年(1877年),薩摩不平士族攻擊鹿兒島的政府軍火藥庫,揭開西南戰爭序幕。當時西鄉隆盛並不在鹿兒島,聞訊之後慨然長嘆,但依然回到鹿兒島統率士族們,以「質問政府」為名揮軍北上,並在熊本城與政府軍爆發激戰。最後政府軍擊敗薩摩軍,西鄉隆盛撤退回到鹿兒島,在負傷的情況下由部下介錯(切腹儀式中由他人砍下頭顱)。日本最後一場內戰結束
1877年西鄉隆盛之官位遭到褫奪,然民間同情聲浪甚高,明治天皇也曾表示惋惜之意。在黑田清隆努力奔走下,於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同時獲得特赦,並追贈正三位之官階。
文章定位:
人氣(1,172)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歷史 |
此分類下一篇:
坂本龍馬此分類上一篇:
篤姬生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