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19 00:37:31| 人氣2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前夕之孫吳心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百萬大軍眾南下伐吳,浩浩蕩蕩已使東吳心驚膽戰,而分裂兩派意見,其中主戰派者,以魯肅為主,而主和者以張昭為主。首先從張昭之言來看「如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張昭身為東吳開國老臣自然不忍治理多年的江東,慘遭兵燹摧殘。但另方面的解讀也可說是張昭為保自身利益,自然要犧牲孫權之位,以換取將士們的安危。此自是魯肅攻擊此論點的基礎,一句「降操,累官不失州群,而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的確正刺中孫權心坎,以孫權的立場,先不管江東基業,選擇投降就是等於自盡。所以我在此認為,孫權關注的並非是主戰主和的問題,而是如何戰勝與如何統一反戰意見的江東父老們。

在此孫權的形象與其說是沉穩,不如說是一種等待心態,當張昭屢次以投降保土政策諫之,孫權幾乎都是低頭不語、沉吟不答,卻只將心中想法與魯肅傾訴。由此來看張昭自然無法倚老賣老,赤壁之戰也勢必非打不可,只是在於要如何才能開始打,孫權如何才能大方的亮出宣戰底牌,在小說中則是要待諸葛亮的刺激與周瑜積極的動作了。

小說篇章中,前來遊說的諸葛亮遭到張昭帶領群臣的辯論,確實諸葛亮代表劉備集團前來的目的不外乎借助江東軍力,一同抗曹,勝了就能止住曹操南下的勢力,而造成三分天下。那些「江南六郡可保矣」、「銅雀春深鎖二喬」等理由,自然只是不是諸葛亮最關心的事情了。但此一外因卻刺激了孫權翻開宣戰底牌的勇氣,但諸葛亮畢竟是外人,要藉此凝聚江東將士們的意志,仍是不太方便的。孫權也深知這點,於是才有後來周瑜的出場。

周瑜是相當機警的人物,在孫權未到之前,主戰主和兩派人馬就已經前來探聽風聲。周瑜見主和者亦表示主和,見主戰者亦表示主戰,實在令人捉摸不定。小說中還沒交代他背後真正的想法之時,諸葛亮的一席刺激,逼得周瑜只剩下宣戰的選擇。於是在赤壁之戰前夕,周瑜算是使孫權定案的樞紐,但實際能讓周瑜選擇思索的機會卻不多。小說為了補此缺憾,從赤壁之戰開打後,周瑜都成了戲分最重的角色。換句話說在孫吳本身,整個赤壁之戰的決定,周瑜只能算是個實踐者,而擔任策畫者的角色仍是在於首先出場的魯肅。

我們不難理解張昭身為老臣主和的用意,儘管從局勢、軍事、政治上分析,曹操過去成功的以寡擊眾,奪下河北袁紹的領土,而荊州的劉表集團也在曹操的威嚇下投降,張昭看到的是曹操無止盡的野心與手段,但他對江東的信心不足,認為頑強抵抗終究會玉石俱焚。隨著年紀的增長,視野也趨於實際,所以如此現實的言論,自然是不願意冒險一搏的表現。

至於魯肅能切中孫權心事,由於他看到的是儘管過去曹操攻城掠地,野心蔓延,但曹操曾經以寡擊眾大勝袁紹軍,甚至是完整消滅了袁紹集團。如今攻守之勢異也,江東軍力雖是為寡,但以寡擊眾不無可能,何況今日是據江主守戰,贏面又會比曹操北上主攻擊的莽行大很多。冒險為必然,關鍵只是在於對內反對意見的統一。同樣是為了江東利益,魯肅也將孫權本身的利益算入,於是很能打動貌似潛沉且若有所思的孫權。

總結來看,不論是張昭、魯肅、兩人的心態各異,但皆是從不同角度正視江東。一念之間,採納魯肅提議的結果是,造就了屬於江東以寡擊眾的成功,也就是小說中輝煌的赤壁之戰。

仲南九月十五於澡雪書房

台長: 軒轅十四
人氣(2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讀書心得 |
此分類下一篇:從《西遊記》通天河故事看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