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誠品好讀之好讀注目2007-04-09
《是你,製造了天氣》。提姆.富蘭納瑞著,林雨蒨譯。
台北:高寶書版,二○○七年三月。
書摘 氣候永遠都在變,但它現在是以非自然的步調在發生改變,而且是我們所造成的。不幸的是,這些改變大多會危害我們的世界。我是懷抱著希望來寫這本書的,希望人們還能擁有我曾經有過的機會,可以站在熱帶高山上的冰河,眺望濃密的叢林、植物和紅樹林沼澤,最遠還能看到遙遠之外的熱帶暗礁。充分體驗我們這個美好的星球,有機會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北極熊、巨鯨和北極的冰河,應該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我相信,剝奪未來世代這些權利,好讓我們能繼續浪費電力和駕駛過大的車子,實在是大錯特錯之事。
眉批 作者原是古生物學家,在一次前往新幾內亞從事野地生物觀察時,意外從動植物的遷移找到氣候加速暖化的證據,他從此置身環保研究,並將多年的觀察結果撰成此書,以警惕世人。作者在該書出版後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澳洲的古爾德,本書也是台灣第一本有系統地介紹全球暖化的科普書籍,雖然書中包含許多氣象學及生命科學的專業知識,但作者卻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及精采的佐圖呈現所要傳達的環保意識。書籍內容共分五個部分,前兩個部分先談地球氣候的正常運作模式,並論及二氧化碳的影響,接著呈現目前氣候暖化的主要因素及其所造成的天然災害,最後一個部分則提出多達十種人人都能馬上做到的反氣候暖化作為。
文明是推手?還是毀滅的兇器?
《失控的進步》。隆納.萊特著,達娃譯。
台北:野人文化,二○○七年二月。
書摘 更多食物、更多人口,但營養與生活卻鮮有改善。人們放棄豐富多樣的野生食物,取而代之的是屈指可數的澱粉類根莖與禾草。如小麥、大麥、米、馬鈴薯、玉蜀黍。我們在馴化植物的同時,植物也馴化了我們。沒有我們,它們活不下去;沒有它們,我們也活不成。除了來場大飢荒,否則我們逃不出農業的掌控,但農業倒是很常讓我們面臨飢荒,伴隨著乾旱和疫病。歷史上大多數時期,大多數人都是生活在飢餓邊緣,而在現今的世界裡,大多數人仍然生活在飢餓中。
眉批 正當全世界都在為愈演愈烈的全球暖化現象提出警訊,本書作者以人類學家的身分,提出「文明」與「進步」才是造成地球有史以來最大危機的最大元兇。作者以淺顯的文字,闡述自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以不知節制的狩獵造成大量物種的滅絕;而農業時代更決定了人類文明的大規模開展,以及社會結構、財富、權力等攸關「進步」判準的制度與差異。隨後,作者更以復活島與蘇美兩個當時發展極盛、如今已不復存的文明,印證其「失控地揮霍資源和追求進步將帶來毀滅」之說。在作者的論點中,人類所發展的文明,往往因無止盡地犧牲自然資源,帶來生態崩毀的極端終局。但對於未來,作者並非全然悲觀,他強調,若能謹守使用自然資源的低限,維護其保存和再生,或可避免人類落入毀滅的命運。
愛書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怪腳
《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 邱瑞鑾著。
台北:漫遊者,二○○七年二月。
書摘 圖書館也是個人性空間:如果對面座位那個人早上和你先後到來,一早還是陌生人,到晚上六、七點,他如果還坐在你對面讀書,越晚便越覺得和他親近,有時你會抬起頭來,心想,喂,該回家了,早點回去休息,明天再來;有時,他會像是敵手,你努力忍著,心裡有意無意和他較量,比誰先撐不住誰先認輸走。儘管你們從頭到尾沒有說過一句話,也沒有交換過半個眼神。
眉批 對於愛書成狂的書蟲們來說,書架上總不乏幾本以「嗜書癖」為主題的著作,經典如《查令十字路84號》收錄美國女作家海蓮.漢芙與一間倫敦二手書店數十年間的魚雁往返,或者如《嗜書癮君子》作者自述愛書「成癮」、「墮落」的過程。本書作者則獨鍾情於圖書館裡的閱讀樂趣,他詳細記錄自己一年來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讀書的所見所感,將圖書館的獨特氛圍、每日浸淫藏書與知識的樂趣、以及對於館內其他讀者的細緻觀察及微妙互動,譜寫成一本幽默風趣的讀書日誌。尤其是作者筆下的那些時常出沒在圖書館的「怪腳」們,諸如總是堅持坐在同一座位的某教授、日日換穿新裝的中年女子、西裝筆挺面容憂傷獨坐交誼廳一角的優雅老紳士穿插著圖書館外春夏秋冬的詩意景致、巴黎街頭的幾瞥速寫,使本書更多了幾分日常生活與讀者百態的溫暖況味。
打電動、看電視、上網會變笨?
《開機》。史蒂芬.強森著,蔡孟璇譯。
台北:早安財經,二○○七年二月。
書摘 有另一種方式可以評估大眾文化的社會價值,這種方式能將媒體視為一種認知能力的訓練,而不是一連串的生活教訓。那些我曾沉迷其中的擲骰子棒球遊戲,並沒有任何道德教導,但它們卻給予我一整套的認知工具,一直到將近三十年後的今天,我仍依賴著這些工具。今天的媒體世界或許真的含有較多的「負面訊息」,正如「家長電視協會」所相信的那樣,但那並不是用以評估電視節目或電玩對我們是否產生正面影響的唯一方式。同樣重要的──也許是更重要的,是你用來解讀文化經驗的思考方式。
眉批 社會主流的價值判斷,常認為大眾文化會「毒化」其使用者,在他們身上形成種種不良影響,諸如思考力退化、暴力與色情的內化等。但新興的大眾文化研究者,更相信大眾文化有其複雜的運作機制,大眾除了娛樂之外,還可以從中獲得正面的回饋。本書作者在緒論即以親身經驗,透過分析童年時沉迷的電玩遊戲,幫助他鍛鍊出的一套完整思維邏輯,證明大眾文化並非有害無益。接下來的篇章中,作者更針對電玩、電視、網路、電影等媒介深入分析,當中所舉例證,皆是讀者們耳熟能詳的流行大眾文化文本,也使他的論點更具說服力。對於視大眾文化如毒瘤的家長或教育工作者來說,閱讀本書,也可幫助從另一角度思考此議題,尤其是在大眾文化已勢不可擋的現代社會,正面接受其優點,或許是更積極的態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