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多人家裡看到大家玩這個「點點名」玩得不亦樂乎。好像之前剛開始進入新聞台世界時所認識的朋友都已經出走,改當部落客去。我一方面懶惰,一方面戀家。在還沒找到新家之前,就在這兒「離群索居」。點名是一定點不到我的,只是這題目太吸引我,自己偷偷摸摸,但是很認真的回答起來…
1. 持有的書量:
這個,恐怕現在可以地點分為在台北的書、在台中的書、在龍潭的書、在美國的書。或者以類型分:教科書、教材書、教學書、閒書。也可以以語言分;英文書、中文書、法文書。
在這兒我的英文書幾乎等同於學術類。閒書可能不是在廁所就是被我一不小心運到加州表姊家去了,剩下來的大概只剩工具書、童書以及旅遊書。而拜endnote軟體所賜,學術上用得到的都輸入歸檔了,好數得很,一共是一百五十一本。這可是已經扣除了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類,或是只有部分影印的喔。
在美國的中文書,也還不難,因為我自從來佛州之後,都使用便捷的網路訂書,運送到家後,每年回台灣時再陶侃搬磚地一路帶著書過鹹水而來,因此大部分都有底的啦。扣除兒童書以及言情小說,共是一百一十八本。這些也就不包括四年前跟著我的大包小包一起來的一些舊書,還有雜誌類了。
在台灣的書就難數了。套句太陽餅(註一)的話:海水不可斗量!台中的房子住著阿珍,客廳的角落裡卻還堆了大約七、八箱的教材、教科書。還有一個五層大書櫃滿滿的書。從台中搬回台北時偷偷停了龍潭,又偷偷地堆放了一小堆書在渴望村的房子。台北的家啊,那就更是可怕了。一整面牆的書也就罷了。記得921地震後回家避難了一陣子,剛從台中災區回家的我記憶猶深,危機意識也強。之後幾個半夜的餘震我都在意識模糊中先往床下滾去,深怕那面書牆一倒,我就會成為歷史上鮮少被書壓死的人啦。後來老爸又加買了兩個五層大書櫃,書已是層層疊疊的往上攀爬,而我房間裡的床也就被兩面夾攻。這下地震來了我連躲都沒的躲了…只好躲到美國來?!
忽然發現小狗以撒尿來劃地盤,我好像是到哪兒都偷放幾本書哩。早不只狡兔三窟了,好像,除了美國和台北家裡、以前工作住處、及龍潭;連叔叔、姑姑、表姊家,或老哥那兒也有一些我的「尿」耶?
2. 現在開始閱讀的或想閱讀的書
自從開始與論文題綱奮鬥,而把生活大部分的搬到學校之後,最近的讀「書」速度大幅降低。這個讀「書」的意思,就是不是為學術而讀啦。現在在讀的是一本已經讀了很久竟然還沒讀完的『我告辭了』(註二)。
相較於一些在國外讀書為了換換學術腦子也大量閱讀英文閒書的人,我是比較擺爛型的。覺得英文書字小傷眼,又已經因學術需要要大量閱讀了,因此我的休閒書就是非要中文不可。翻譯的也行。就算讀了中文再找原文也好,反正上廁所除了八卦雜誌我是不看英文書的啦。
不過搞了半天現在正在讀的這本書原著也不是英文,而是法文。
從文字看出一個語言的邏輯還真有那麼一點道理。法文真是一個描述性很強的語言。由阮若缺教授寫的序也強調了作者在描述上的功力。雖說我的法文已經還給老師大半,不過在想像一些複雜的用法,如你、你們;或是時態,甚至只是譯名的時候,還頗有趣味。
想閱讀的書啊,剛從友人那兒搬回來的,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註三)。只是因為年輕的時候曾經有段時間喜歡卡夫卡。
學術上的,目前正在讀的是:Doing discourse analysis(註四)。因為還在改寫論文提綱裡關於「效度」的部分。正寫到效度與資料分析的部分。其實很想閱讀的是一些兒童書。老師之前丟給我,關於文化大革命的幾本小說及圖畫書。
3. 最後買了的書是什麼(已讀)
最後買的中文書,應該是「靜止在最初與最終」。作者是袁哲生。之前在「秀才燒水」新聞台看過他的文章。這是他自殺之後的合輯。雖說有點馬後砲,不過從他的文字裡果真有許多隱晦悲觀的想法,可以大概看出他走上死亡的邏輯性。
英文學術方面的書是很久沒買了。發現圖書館還是該善加利用的,才不枉費那昂貴的學費啊。
4. 五本能激起特別感受並殘留在心中、引發共鳴的書籍
從以前到現在,搬來搬去幾乎跟著我坐過好幾趟飛機還換過歐亞美州的書有幾本。也許不是什麼高級水準的書,不過每次讀過總是有不同的想法,還有年少時的記憶。一遍一遍閱讀伴隨不同時間地點重讀時的影像,伴隨書而來的回憶可能早已超越書的本身。按照出現於記憶(或生命)的順序:
第一本是未央歌,作者鹿橋。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76,第41版。
第一次讀未央歌竟然是在小學六年級,也算詭異。記得那時幾乎已把家裡的注音符號書都讀光了,只好開始翻箱倒櫃的從家裡的每個角落裡搜尋老爸、老媽甚至姑姑的書來讀。什麼夤海蒐奇,什麼願生生世世為女人,什麼嬰兒與母親這種書都看了。還有書皮看完內容翻兩頁就快昏迷的卡拉瑪祝夫兄弟們(是吧?),那詰屈聱牙的語言讓我有一陣子對翻譯書敬謝不敏。直到找到未央歌,我這個奇怪的小六生也不知為何對那本書可以如此著迷,看的感動不已。還到學校跟同學用力宣揚之後被同學嫌棄。這幾年年紀大了,再回頭看看,覺得雖然整本書裡沒一個壞人,不過想像要是我的大學生活裡有藺燕梅這號人物,八成會被我偷偷討厭,絕對走不到一塊兒吧。太假先了。小童還是我的最愛,也是我匿名的由來。不過他被藺燕梅給拐了,現實生活的角度讓我不平衡:所以這種好個性的可愛男生還是喜歡假先的女生?這個版本是後來自己重買的,小六讀的那本都解體一半了。
第二本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作者蕭麗紅。聯經出版社,民74,再版27刷。75年購。
應該差不多是國中時讀到這本書的吧。高中到達「極致」。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那麼入迷。現在重讀時,除了愛情的甜蜜與痛苦體會得更深刻一些之外,對於以前覺得「淒美動人」卻又不太理解的那一句『你這樣做,我很難過』和之後的轉折有了一些別的想法。也許不合理,不過愛情本來就少有合理的吧。到了現在,我還是想不通,為了愛情,一個人到底應該放棄多少或是付出多少才算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親人,對得起愛情?平常讀它就已經需要跳過一些「淚橋」了,失戀時讀這本書簡直是催淚到底。
第三本是有緣千里,作者蘇偉貞。洪範書店民74,第九版。76年8月購
高中開始就一直很喜歡蘇偉貞的書。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她的筆法要不是積極的悲觀,便是消極的樂觀。這本有緣千里,該是歸在消極的樂觀吧。『管浩管任管他的,先做了再說』(p.250)那種淡淡的,暗暗的「樂觀」,悶悶的,卻又停不下來的感覺,讓我把書都翻爛了,還是停不下來。
第四本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羅‧柯爾賀著,周惠玲譯,時報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這本書是我開始工作後買的。雖然他似乎有很大的宗教寓意,不過似乎在每一個抉擇的轉折裡,都給了我一些啟示與勇氣。尤其開始博士班的前兩年,每一次的重新閱讀都鼓勵我繼續去尋找自己的天命。後來他的幾本書就沒有這麼令人玩味了。
嗯,第五本有點難選。前四本是幾乎不需考慮的名單,這麼說來第五本就有些牽強。應該可以說是一本言情小說吧。茱迪‧麥娜的「築夢天堂」。選他的理由只是因為我一開始選書帶來佛州時選了它。是一本沒有太多鹹濕鏡頭,卻又有情節鋪陳、情感動人的言情小說。
嗯,我好像寫得太認真了一點。不過也算為長久以來一直想做的一點小整理起了點頭(可能也就是尾了)。
5. 再點五個人
如果這裡點名會有人理我… 我要點…
打雜的,許美眉,愛蜜莉、雪莉、晴學生。
因為這幾個都是愛看書,而且是疑似會來潛水的人。嘻嘻。這樣好像可以幫我的留言版催人氣... 要是各位那麼賞臉的交作業,可不可以貼到前台?
註一:陽光派報:http://sunnypie.bloggerism.com/archives/003337.html
註二:尚‧艾薛諾茲(法)。(2004)我告辭了。彭欣喬譯。經典傳訊文化。Jean Echenoz, Je m’en vais.
註三:賴明珠譯 (2003),時報出版,上下二冊。
註四:Wood, L. A. & Kroger, R. O. (2000). Doing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for studying action in talk and text. Thousand Oaks, CA: Sage.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