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為世界的最後本原﹐故稱之為道家。
創始人為老子。 基本思想 司馬談評論道家學派時說:“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論六家之要指》)。
這一學派在哲學上以虛無無形的“道”為世界的根本﹐以柔弱因循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張實行無為而治﹐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由於對“道”與無為思想的理解不同﹐道家內部又形成了老莊學與黃老學兩大不同派別。
道”本原論 道家學派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把“道”當作世界的本原﹐並提出了一個以“道”為中心的宇宙本體論哲學。這是道家哲學最主要的思想。《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天下萬物都來自道﹐“道”是世界的根本﹐世界萬物從“道”產生﹐最後又回覆到“道”﹐而“道”自身則是永恆存在的。關於“道”﹐老子曾作過多種解釋﹐大致有3方面的涵義﹕道為無形無象的“無”﹔道是普遍法則﹔道為混成之物。
貴柔學說 這是道家哲學的另外一個重要思想﹐《老子》說:“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認為柔弱是“道”的作用﹐以此老子強調柔弱勝剛強﹐並提出了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及以少勝多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策略原則。 道家在政治上主張實行無為而治﹐反對當時進步的尚賢政治﹐甚至反對社會的一切文明制度﹐主張實行愚民政策﹐嚮往回覆到無文化的所謂“純樸”的原始社會﹐反映了消極的思想情緒。
發展和分化 到戰國中期﹐道家開始發生分化。
莊子學說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虛無”思想﹐認為“道”是“虛無”的實體﹐能生成天地與萬物。《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要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把道視為無形無象的“無”﹐認為它超越於感覺﹐不能用言語名稱來稱謂﹔甚至道也不能稱之為“無”﹐無總是對有而言的﹐是相對的﹐道應當是“無無”。影響 道家不僅是先秦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學派﹐而且影響到整個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道家哲學有時被一些非官方儒學的重要人物改造與繼承﹐如漢代的揚雄﹑桓譚﹑王充等﹔有時為官方儒學所吸取﹐如宋明理學﹔曾經一度成為官方哲學或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潮﹐如漢初的黃老學和魏晉玄學。此外﹐道家哲學還深深地影響到中國的道教與佛教兩大宗教思想的發展。道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奉《道德經》為道教的基本經典﹐奉《莊子》為《南華真經》﹐並且用老莊的哲學來論證道教的神仙學﹐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學體系。漢代與魏晉時期的佛教﹐也往往援用道家的思想來解釋印度的佛經。
黃老之學 黃老學是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從老子學說中分化出來的一個道家學派。
影響 道家不僅是先秦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學派﹐而且影響到整個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
來自網路中國大百科
文章定位:
人氣(18)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