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23 01:16:41| 人氣3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揭開育兒觀念15大謬誤 舊觀念OUT~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揭開育兒觀念15大謬誤 舊觀念OUT~

嬰兒與母親 12月號 NO.410

採訪撰文/翁昭鈺
諮詢/周怡宏小兒科診所、中山醫院特約兒科主治醫師 周怡宏
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陳舒儀

隨著時代演進,資訊取得相對容易,對於育兒的方法,新時代媽咪們有跟上腳步嗎?您是否還繼續聽從上一輩的錯誤觀念呢?本文從小兒疾病、哺餵、發展、教養等面向,還有如何與公婆溝通正確的教養觀念著手,一次為您解答常見的困擾與問題。

 

Part 1 生理照護篇

 

Be A Smart MommyBy Youself

對於小兒生活、疾病照護,您是否還存有上一輩的錯誤觀念?有時小孩生病發燒,媽咪感到焦慮不已,甚至手足無措,有許多人聽信偏方,加上自己錯誤的認知,反而使得小孩的身體受到二度傷害,許多的無知和誤解至今仍廣為流傳,這也是為什麼到了今日,仍有人認為發燒會燒壞腦袋,甚至要用酒精擦拭身體才能退燒,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做法。因此,其實身為現代人的您,即使對於小兒的照顧一無所知,也應有求知的慾望,建立正確的育兒觀念,陪伴小孩一起健康成長。

謬誤1:發燒會燒壞腦子,還可能造成智能缺損或腦性麻痺?

大部分的小兒發燒是因病毒感染造成的,人體受到侵犯後,免疫系統會起反應來對抗這些病原,因此會產生發燒的症狀。至於很多人擔心,發燒會不會燒壞腦子,中山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表示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除非寶寶燒到43以上,且這樣的高溫持續3~4小時,傷害體溫調控系統,不過現今根本不會有父母讓小孩燒到這種程度還坐視不理。而很多的智能缺損問題都非因發燒引起,而是先天性或者出生後腦部缺血缺氧,或者腦膜炎,主要也是因為細菌侵犯腦膜,才引起高燒的,因此家長必須弄清楚前因後果。

謬誤2:半夜一定要叫寶寶起來喝奶,才不會餓到?

基本上寶寶是否需要半夜起來喝奶,與寶寶的年齡、餵食方法相關,周怡宏醫師以母奶和配方奶寶寶做說明:

1.親餵母奶的寶寶:大概需等到7~8個月大才能斷掉夜間餵奶,因為母乳每次的餵食量不多,寶寶沒辦法撐那麼久而不感到餓,因此需要喝夜奶是正常的,但等到7~8個月時,寶寶已經開始吃副食品,就能增加他的飽足感,半夜也不用再進食了。

2.喝配方奶的寶寶:因為配方奶的餵食方法是屬於定食定量,白天大約餵5次的量就夠了,因此等到寶寶出生1~2個月之後,就可逐漸戒掉夜奶。

 

謬誤3:大鳥慢啼,所以寶寶兩歲時都不會說話,可以再觀察?

1~1歲半的階段屬於單字快速累積期,1歲半之後開始有雙字詞、三字詞的出現,到了2歲時也可以用這些單字與字詞組合成句子。因此周怡宏醫師提醒,如果到了2歲連5~10個單字都不會講,是不合理的狀況,應先看健兒門診,與醫師評估是否因為環境訓練做得不夠好,或者日常生活中主要照顧者缺乏與小孩的溝通練習,因而失去口語的模仿對象,這些都是必須要了解的,而父母也不應錯過早期療育的黃金期。

謬誤4:小時後胖不是胖,所以18歲以前的發育期不用限制飲食量?

目前隨著飲食習慣的西化,現代人忙碌因此大多吃外食,使得小孩的飲食方式也隨之轉變,不過爸媽千萬不可忽視小兒肥胖的問題,肥胖細胞到了約3歲時會定型,且永遠不會消失。周怡宏醫師指出,如果小兒肥胖嚴重,那麼到了青春期肥胖的機會有50%,到了成年甚至高達80%,且目前糖尿病的患者年齡有下降趨勢,因此爸媽需時時觀察小孩的生長曲線,百分位最好維持在正常範圍內(10-90百分位之間)。而幫助小孩體重不要過胖的最佳方式,應從生活管理做起,像是保持運動的習慣、戒除零食點心等等。

謬誤5:類固醇副作用多,所以小孩有

氣喘,醫師開短期類固醇,最好不要服用?

類固醇在治療過敏範疇中,是很常用的一種藥物,因為它有顯著的抗發炎作用,如果正確使用效果良好,不過也有其副作用,因此大多數人聽到類固醇常抱以負面的想法。不過周怡宏醫師表示,如果小孩真的有氣喘疾病,那麼氣管裡會有大量的發炎物質,因此除了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之外,醫生可使用適量、短時間的口服或吸入型類固醇,具有短暫控制的效果。至於所謂的副作用,除非是「長時間」的使用才會產生,因此只要掌握少量、短期(1~2個月),就不用太擔心,如果不及時使用藥物控制而讓病情惡化,反而是比較危險的做法。此外,周怡宏醫師也提醒,判別小孩真的是否為氣喘,或者只是單純的支氣管炎是很重要的,因為在用藥和治療方式上具有極大的差異。

謬誤6:有輕微感冒,咳嗽或流鼻水症狀,最好不要打預防針?

根據各國衛生屬的規範,感冒絕對不是打預防針的禁忌。周怡宏醫師說明,只要小孩不在急性期、活動力好、沒有發燒,都可以打預防針,除非正處於身體器官功能異常,由醫師評估後才最好不要打。

謬誤7:只要出過麻疹

德國麻疹,以後就不會再發,所以寶寶不小心被傳染後,就可一勞永逸?

目前針對水痘、麻疹其實都已經有疫苗可以防範,水痘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約有95%的人可產生抗體,大約在寶寶一歲時即可接種;而麻疹疫苗也是活性減毒疫苗, 95%以上的人接種後產生主動免疫,大約在寶寶1歲時即可接種,打完後發生機會低,就算真的發生,症狀也會變輕。周怡宏醫師指出,如果在一歲還沒接種疫苗前感染,頂多也是發燒、出疹等症狀,且一歲前因與外界的接觸機會不大,因此得到的機會也相對較低。

謬誤8:聽說嬰兒羊奶粉比較不會過敏,所以要預防寶寶過敏疾病發生,最好幫寶寶選擇以羊奶蛋白為基礎的配方奶?

周怡宏醫師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如果寶寶對牛蛋白過敏的話,那麼對羊奶蛋白也一樣會過敏。此外,對於抗過敏效果,較能認同的反而是新鮮的羊奶,因為其多少含有些抗過敏成份。且周怡宏醫師也提醒家長,許多研究證據顯示如下,因此家長務必請教專業醫師,才能選購對寶寶健康無害的嬰兒奶粉:

1.      新鮮羊奶的特性不能等同於嬰兒羊奶粉。

2.      羊乳蛋白能否作為適當的牛乳蛋白「替代品」並無足夠證據支持。

 

謬誤9: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所以睡眠品質較差?

喝母奶的寶寶在7~8個月之前,因為餵食方式並非屬於定時定量,有些媽咪泌乳的量不一定,加上有些寶寶還沒開始吃副食品,因此到了晚上比較容易餓。但周怡宏醫師表示,寶寶可以閉著眼睛一邊吸奶,且有一個穩定的吸吮速度,因此喝母乳的寶寶大概要等到7~8個月大之後才能進行睡眠時間的調整和訓練。另一方面來說,餵母乳的媽咪也不會因為半夜餵奶而影響自身的睡眠品質。

謬誤10流感高峰期,為了怕寶寶感染,所以一定要用抗菌洗手乳洗手?

事實上流行性感冒是受到「病毒感染」,而非「細菌感染」,因此抗菌洗手乳對遏止流行性感冒的作用並不大。不過周怡宏醫師指出,勤洗手這個觀念是沒有錯的,因為洗手可讓手上附著的感冒病毒以及細菌減少,不過針對抗菌洗手乳的實際作用,廠商也需具體提出證明顯示抗菌洗手乳的成份可把病毒殺掉。

 

謬誤11剛出生的寶寶免疫力較差,所以一定要包緊緊,滿月前最好不要出門?

在臺灣寶寶還沒滿月前,都不太可能把他帶出門,且身上的衣服裹得緊緊的,相對於臺灣的做法,國外寶寶的寶寶剛出生1~2天也會帶到外面。周怡宏醫師認為,小孩雖然要到2~3歲時免疫力才會發展的與大人差不多標準,不過多出去外面曬太陽、接受各式各樣的感官刺激,反而可增強免疫力,重點應是少去人多、擁擠的地方就好。許多人對感冒有所誤解,認為吹到風就可能受到風寒而感冒,事實上要構成感冒必須有三條件,也就是人、病毒、近距離,因此適時的帶小孩接觸大自然是很好的增強免疫力方式。

 

謬誤12副食品一定要在六個月後添加,致敏性的食物完全都不要給寶寶吃?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如果是喝母奶的寶寶,建議在6個月大之後開始吃副食品,避免干擾對母奶的喜愛。但是,哺餵配方奶的寶寶較容易產生厭奶,在4~6個月之間就可開始漸進式的吃副食品。周怡宏醫師認為,需不需要開始吃副品,會受到文化背景、寶寶本身發展而定,如果寶寶看到食物會大量分泌口水,神經系統發展良好,開始有想吃食物的慾望,那麼媽咪也沒必要等到6個月之後。至於過敏,有時也是一種家族遺傳,如果父母都有過敏,已經確認知道對某種食物過敏,那麼就別讓寶寶在一歲之前吃到那樣食物即可。

 

謬誤13給寶寶吃點營養補充品,可增加免疫力?

寶寶攝取營養,最好從天然的食物中獲取,如果想幫寶寶補充營養補充品,需了解這個營養品是純的嗎?對孩子的身體功能確實真能提升?是否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其效果?周怡宏醫師表示,免疫系統是一分工合作的機制,如果吃了營養品增強某一個功能,其實有可能會打亂其系統平衡,造成混亂,除非小孩已經檢查確認免疫系統中某一個功能數值偏低,那麼則可在醫師建議下補充。周怡宏醫師也強調,有些父母認為小孩容易感冒就是免疫力差,其實並不然,有可能是小孩與病源接觸的頻率太高,特別是在臺灣,受到地小人稠、活動空間不夠、大肌肉運動不足的影響,小孩感冒的機會也因此大大提升。

 

謬誤14反正寶寶還不會看電視,電視一整天開著也沒關係?

寶寶雖然看不懂電視,可是他卻會被電視上的聲光吸引,周怡宏醫師認為如果讓寶寶長期看電視,對腦神經系統的發展有害,因此一般建議6歲以下的小孩不要接觸電視,對學習能力的培養並沒有幫助,最好是多與自然的環境接觸、陪伴者與孩子親密互動、教導遊戲的方法,才有助於寶寶的學習訓練。

 

謬誤15寶寶一哭不能馬上安撫,否則長大後會很難帶?

目前不斷強調與寶寶要建立正向的依附關係,當寶寶有需求的時候,大人最好能給予安撫,在正向依附關係下成長的小孩,在他內心深處會了解媽咪會永遠支持他,因為有了強力的後盾,充滿安全感,所以更有意願去探索環境。

 

 

 

Part 2 教養溝通篇

 

時代背景的差異 造成代溝

連續劇上的惡婆婆和可憐媳婦情節深植人心,也似乎天天在真實生活中上演,為什麼婆媳之間的相處問題這麼多,戰火甚至還延燒到了小孩的教養問題中。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陳舒儀表示,許多大人會將自我的期待投注於小孩身上,但他們的期待又具有很大的差異,主要可從兩個面向來看:

1.對好孩子的認知不同:上一代認為好孩子的形象應是服從、聽話,而這一代的父母希望小孩獨立思考、自主。

2.對好媽媽的形象不一:上一代認為好媽媽就是要無微不至的照顧好小孩每個細節、以孩子及家庭為優先,而這一代則希望能在家庭、工作與自我之間求得平衡。

也是因為這兩代接受到的教育訊息、親子相處模式有明顯的不同,因此陳舒儀心理師提醒,有時媽咪們也不要把這樣的差異原罪怪罪到婆婆身上,或許她也是出於好意並非故意。反觀目前有許多婆婆媽媽願意敞開心胸一起學習、成長,接受更多健康、醫學方面的資訊,不見得是要刁難媳婦,要怪就怪那時的傳統文化吧!

 

婆媳教養不一致 小孩也身心俱疲

陳舒儀心理師也指出,小孩若長期身處在教養差異極大的家庭中,長久下來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也不健康,更可能出現以下的狀況:

1.影響人際關係:小霸王或者嚴重的退縮、焦慮表現。

2.懂得察言觀色:知道如何投機取巧,見縫插針。

3.心中有牽掛:如果小孩聽見、看見大人間的紛爭,更可能讓一些敏感的孩子影響學習心情,更可能將這樣的心情轉移到學校宣洩,與人相處容易小題大作,或者時常心繫家庭,無心投入校園生活。

因此,媽咪務必要靜下心確認自己對小孩的教養要堅持到什麼地步,陳舒儀心理師認為,其實只要大原則掌控好,其餘的小事也不必過度堅持,如果在乎太多會很辛苦,如果已經知道公婆會一起照顧小孩,那麼就應理解在這磨合、溝通的過程需要花多一點時間。

 

 

 

堅持己見 良性溝通的殺手!

特別是一些完美主義者的媽咪,對好、成功的價值觀會比較單一,也比較難鬆動,不過陳舒儀心理師則認為,有效的溝通總有一方要有讓步的心理準備,在協商的過程中也可試圖達成平衡,在溝通的情況下也應了解下列前提。

1.絕對不是一次就可成功:公婆的觀念改變也是需要時間的。

2.情緒平穩才好溝通:避免在不高興的時候溝通,否則會產生非理性的想法。

3.對方不一定會接受:媽咪可能會碰釘子,就是說你想溝通,公婆不一定接受。

4.不要把婆婆當成假想敵:有時事情可能沒有這麼嚴重,靜下心想婆婆可能也是為小孩好,而不是在針對自己挑毛病,無傷大雅則可讓步。

人與人之間相處是互相的,陳舒儀心理師提醒,有時候婆婆可能不一定要和你唱反調,也可能是婆婆有自己的考量,或者她自己的需求和理由,媽咪都可先觀察一下。

 

 

案例1: 桃園縣雅婷

婆婆只要聽到寶寶哭了,就會將原因歸於我的奶水不足,所以總會跟寶寶說:「怎麼這麼可憐,媽媽攏無厚妳吃飽」除此之外,還不斷灌輸我一個觀念-母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寶寶要吃飽,所以一定要給寶寶配方奶才夠營養。

醫師觀點:周怡宏醫師認為,有沒有吃飽是一種「虛」的觀念,只要媽咪母乳哺餵的次數夠,一天約8~10次,寶寶基本上都可以吃飽。且母奶與配方奶混合喝是一非常不好的做法,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的餵食方法,吸吮方式也不同(嘴巴附近肌肉群運用),而母奶是孩子主動決定是否要喝,配方奶則是由媽咪決定餵的時間和量。

心理師觀點:婆婆對嬰幼兒營養方面的知識明顯不足,媽咪可帶婆婆一起去詢問醫師等專業人員,公信力足夠也能說服婆婆。在說話語氣方面,有時老一輩可能有自己的習慣說話風格,因此媽咪可聽過就算,不要放在心上影響自己的心情。

案例2:台中市憶鳳

婆婆認為長牙後就要吃稀飯或菜飯,好讓女兒練習咀嚼,但我受百歲醫生那本書影響,副食品都用食物泥,一直到一歲多才有吃固體食物,我覺得有吞進去比較重要,練習的事以後自然就會了。因我自己帶小孩且全母奶,小孩只黏我,不同住的公公婆婆很早就勸我趕快斷奶,這樣小孩才不會怕生。但換羊奶後小孩還是不給他們抱,這樣是不是會與公婆關係惡化?

醫師觀點:周怡宏醫師認為,不管孩子有無長牙,寶寶在6~10個月大時,就可以從吃固體食物中練習咀嚼能力,且食物型態應該每週調整越來越粗。

心理師觀點:可多讓婆婆看一些專業的育兒雜誌或書籍,讓她對嬰幼兒的成長歷程更有概念。此外,對於經營婆孫之間的關係這件事情,媽咪可以不要自己給太大壓力,扛起所有責任,若過度的想要找方法解決,或許也無法改變。

 

 

案例3:北縣芳綺

小孩剛出生的時候,因為哭不停,婆婆及阿嬤說小孩嘴巴不舒服才會哭,堅持要餵價值1000元從南部買上來不到20g的神藥"八寶粉",當時我嚇死了,但我阻止不了,眼睜睜看八寶粉在小孩的嘴裡攪來攪去,看著看著我的眼淚都流下來了,後來小孩不哭也睡著了,從此神藥變成牙膏了,每天都必須像刷牙般塗抹在嘴巴裡,我該怎麼辦?

醫師觀點:這種來路不明的偏方,可能都含有非常高的重金屬成份如鉛汞,小孩吃下後長期累積可能會造成智能低下、意識不清等現象,且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反應能力下降,智能發展遲緩,務必停止服用。

心理師觀點:這是很嚴重的事情,寶寶健康應擺第一,所以媽咪務必要堅持,且強力的捍衛自己的主張,可帶婆婆一起去找醫生,更重要的是,媽咪應試圖處理「哭鬧」這件事情,展現行動力來解決,否則寶寶一直哭,婆婆一定會急著想要介入,甚至認為妳什麼都沒做,因此解決「哭」這個根源問題才是上策。

 

專家小檔案

周怡宏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貝勒醫學院德州兒童醫院研究員

經歷: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兒童內科部主任、敏盛醫院經國院區副院長

現任: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中山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舒儀

學歷: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心理所碩士、台大心理系學士

經歷:信誼基金會親職教育部研究員、大專院校心理學講師

現任: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台長: ivy3
人氣(3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育兒百科 |
此分類下一篇:有害寶寶大腦發育的食物
此分類上一篇:要不要做100分的父母?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