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傳系 環保組 全球暖化相關議題
收集資料: 高慧娟, 羅翠屏
整理資料: 顏偲如
京都議定書
重點及摘要
基於公約採取「共同但具差異性的責任」,被公約列為附件一國家的工業先進國必須先行減量,因而具法律效力之附件一國家減量議定書於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第三次締約方大會時通過執行,又稱「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需要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55%的至少 55個國家批准之後才具有國際法效力。2002 年3月,歐盟環境部長會議批准了《京都議定書》。6 月,日本政府也批准了《京都議定書》。至此,批准議定書的國家已超過55個,但批准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36 % ,尚不足以使《京都議定書》生效。直至2004年,關鍵國家俄羅斯同意批准,京都議定書始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並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而美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美國曾於1998年11月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是,2001年3月,新上臺的布希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藉口,宣佈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由來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經濟活動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已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速增加,產生愈來愈明顯的全球增溫、海平面上升及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的現象,對水資源、農作物、自然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等各層面造成日益明顯的負面衝擊。為了抑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防制氣候變遷,聯合國於1992 年地球高峰會舉辦之時,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 Change,UNFCCC)」,對「人為溫室氣體」(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排放做出全球性管制的宣示。為落實溫室氣體排放管制工作,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通過具有約束效力的京都議定(KyotoProtocol),以規範工業國家未來之溫室氣體減量責任。
主要內容
1. 減量時程與目標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附件一國家(係指OECD中除墨西哥外的所有24個成員、歐盟、前蘇聯各共和國及前東歐共產國家,合計37個成員)及摩洛哥與列支敦斯登共39個國家,將人為排放之六種溫室氣體換算為二氧化碳當量,與1990年相較,平均削減值5.2%,同時採差異性削減目標之方式;歐盟及東歐各國8%、美國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蘭6%,另冰島、澳洲、挪威則各增加 10%、8%、1%。減量時程為2008至2012年,並以此5年的平均值為準。
2. 六種溫室氣體中,CO 2、CH4、N2O管制基準年為1990年,而HFCs、PFCs與SF6為1995年。
3. 提出「京都機制」:包含「清潔發展機制」(CDM)(唯一跨越附件一國家與非附件一國家,由工業國對開發中國家進行技術及財務協助其溫室氣體減量計畫之機制)、排放交易(ET)及共同執行(JI)。
生效的條件
1. 經各國國內程序批准議定書國家達55國。
2. 批准京都議定書國家中,「附件一國家」成員之1990年CO2排放量須至少占全體「附件一國家」成員1990年排放總量之55%。
3. 達成上述二條件後,則議定書於其後第90天開始生效。
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採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
1. 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2. 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化碳的數量。
3. 可以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4. 可以採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採取有的國家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達成減量目標困難程度
京都議定書採取高標準,不但增大其實現目標的困難程度,其為多邊協商的性質更導致共識不易達成。對美國來說,由於1990年代經濟持續繁榮,若按京都議定書行事,估計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約須減少兩成,對其產業、經濟衝擊極大,所以美國在去年的海牙會議中,已經強調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不應危及全球經濟。
多數已開發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成長,離減量目標越來越遠,只有德國因東西德合併後的東德經濟轉型效應而降低能源使用量,以及英國因為大量使用天然氣發電及核能發電取代燃煤發電,所以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對美國來說,經濟持續成長加上美國每單位二氧化碳減量成本較高,進行減量工作可能會對其產業、經濟產生極大衝擊,所以美國對京都議定書表現出抗拒的態度。
日本也有類似問題,日本環境部七月初聲稱,其每噸二氧化碳減量成本可能高達95美元,欲達成減量目標,尚必須依靠碳匯、排放權交易、再生能源、改變燃料、提高能源效率及其它京都議定書所規範彈性機制等方式(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Reporter On-line Edition 2001/7/4),相對上將付出龐大代價,對其已相當困頓的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反之歐聯 European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ECCP)報告指出,歐聯每噸二氧化碳減量成本僅20歐元,約合18美元,欲達成京都議定書,僅會造成歐聯的每年經濟成長率下降0.1%(ENDS Daily 2001/6/11)。所以美國主張如果將一個國家支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費用的能力以及該國減少排放的能力都一併考量在內,全球溫室效應條約才會更公平。目前為了使美國能改變拒絕接受京都議定書的態度,先有荷蘭環境部長Jan Pronk於7月初提出將京都議定書減量目標達成年由2008-2012年改為2010-2014年的建議,後有日本將基準年由1990年改為2000年的建議(ENDSDaily2001/7/11)。不過在7月23日各國環境部長達成初步協議時,由於歐聯已準備在美國退出的情況下使京都議定書生效,在日本獲得其它對其有利條件下,已不再堅持調整減量目標的想法。
協議的影響及後續發展
(一)7月23日各國環境部長達成協議的最重大成就,就是拯救了原本因為美國拒絕接受而面臨作廢的京都議定書。
(二)市場機制如何實際運作、如何監督的機制之重要觀念及現有協議的細節,都還須要在後續會議中繼續討論。
(三)環保團體估計,此次的協議由於做了太多妥協,將使原先至2012年排放量與1990年相較平均削減5.2%的目標僅能達成三分之一,也就是至2012年排放量與1990年相較平均僅能削減1.8%(CNN,2001/07/24)。另外的估計則指稱,美國如果依照7月23日達成的協議方式運作,至2010年已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會比1990年排放水準高0.3%,但是如果美國拒絕加入減量行列的話,則2010年已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會比1990年排放水準高2.5%(路透社, 2001/07/24)。
(四)達成協議後的減量努力將能減少因為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空氣污染問題帶來的死亡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資助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不能有效減少空氣污染問題,2000年到2020年之間,全世界因為空氣污染問題死亡的累積人數將高達8百萬人,預測光2020年一年就會有70萬人因為空氣微粒污染而死亡。OECD也估計因為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上升所造成的公共健康及農業損失,將可能會在2050年造成GDP減少1%至3%(路透社, 2001/07/24)。
(五)下一步各國努力的重點將是如何讓美國重新回到京都議定書架構之下,在排放權交易制度及碳匯的規範都放寬之後,將可能較有機會使美國不再大力抗拒京都議定書。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24.htm
全球正面臨暖化的危機,如何才能為地球「降溫」?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劉銘龍表示,只要把家裡的傳統燈泡換成高效率的省電燈泡,每年就可減少227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換車時選擇低油耗的汽車,更可省下每年454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無論大小,都是為地球盡力。
多數民眾認為減少垃圾量、順手做回收,輕鬆就可做得到,但是提到「因應京都議定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溫室效應」,大多數人都感束手無策。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就是二氧化碳,而省電、減少石化燃料的燃燒,就是減緩地球暖化的良方。
比如說,定期更換或清洗冷氣濾網,每年可減少80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改買用再生材質包裝的產品每年可減104公斤,回收家中所有資源垃圾每年可減385公斤,減少家中四分之一垃圾量可減454公斤,每周少開二天車可減885公斤,在家的四周植樹可減2270公斤。
劉銘龍表示,即使同樣是開車,不同車輛的油耗不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差異,以近年國內十分流行的休旅車來說,排放量就比一般轎車高。
【2005/04/22 民生報】
http://earth.fg.tp.edu.tw/discuss/view.php?serial=5529
面臨暖化的危機,你我從平常做起
洗衣時,集中大量清洗,避免分小批清洗,淘汰舊洗衣機,換用更有效率新機,採用自然風乾勝過於烘乾機快乾,這些簡單方法能減少9成洗衣時製造出污染氣體。
個人能做到的包括:使用省電燈泡、多搭公車、不用塑膠袋、出國飛機選擇直飛、隨時關閉電腦等,甚至連少吃牛排也被列入其中,因為飼養更多家畜時,會增加排出二氧化碳的量,最後被提到的基本原則是「減少消費、多多分享,活得更簡單。」
1.多種樹、不要砍樹。
2.以腳踏車或大眾交通工其代步、能步行更好。
3.不用氟氯碳化物噴霧產品。
4.盡量減少使用冷、暖氣機。
5.節約電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405/57/chm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