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6 23:30:21| 人氣11,49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影評:那年陽光燦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那年陽光燦爛


觀後感想:


『那年陽光燦爛』這部電影,是在描述智利政變的革命,如果硬要翻的很唯心論,我想這句話最適合不過;『智利的人民,人人都想做不同凡響的事,但是要到何時才能真正去做些不同凡響的事。』

這部電影的開場給了我些許迴響,也許是導演的導入情節手法,讓我很感興趣。如果可以,我真的想藉由影像帶給我什麼樣的撼動力來導入這篇心得。但是賞析也很重要,最終,影像的感染力是最直接的。可是我畢竟不是專業的影評人,我只是個愛沉溺在安德烈伍德故事中的小觀眾。

電影手法是採用交錯式手法來營造,並非交錯時空;而是交錯劇中人的思想,再藉由每一位角色個性背景上的差異,營造出許多不同感覺的對話;以及場景相同但卻因為人物的不一樣產生意想不到的視覺聽覺效果。由一開場的聖地牙哥聖派翠克英文男校來主導整個電影,劇中就讀男校的二位小男主角,用最純真最直接的演技,演活了在中學不應該有的思想成熟;對於未來憧憬及無限美好的渴望,投射在大人們的爾虞我詐中更顯諷刺。電影中有種想要表達最明白的意念,“在孩子們的大千世界裡,充斥著屬於大人的爭權奪利;政治沒有永遠的朋友,更不會有永遠的敵人。

”劇中的馬克安諾神父,是個重要的角色,雖然故事繞著智利政變局勢來舖陳,神父扮演了化有形於無形的功能。在電影最後,智利政黨更換,神父最後在教堂用行動和表情來對他自己那一顆永遠對國家忠誠,對信仰從一,甚至對自己曾教過的學生忠懇,感到光榮。然而;不得不為目前動盪不安的國事心生退意。最終,當他要離開教堂和學校的剎那,學生瑪秋卡站了起來,對神父說了“保重!馬克安諾神父,再見了。”那一刻的感人訴盡了臨別秋波的感慨,孩子們天真的眼神,感激的最後一句。


或許,光看這篇心得不會更了解智利,也不見得更加透徹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深度。似乎某些精神層次上,和台灣其實是如出一轍的。老實說,我對自己的國家也有深厚的情感,超越現在時下年輕人對國事政治的不熱衷程度,但請不要叫我政治迷;因為我還有分辦是非的基本能力。即使每天打開新聞台都是一些負面的報導,我想說的不外乎是關於年輕人投入於國家的程度。電影中有好幾場是街頭抗爭的鏡頭,智利的年輕人想有一番作為。我在前面有稍稍提過,但不代表可以順心如意有所作為。青年們販賣著智利黨旗,社會黨旗,鏡頭下不難捕捉到許多年輕人的熱血憤慨,或許這代表著世代政黨交替,連季節也不過如此。政變的背後,不單單是看到的血腥無情,蠻橫無理,獨裁;往往它可以顯現出許多無奈,不安,破碎,黑白的世界,戰爭,愛恨情仇!



電影劇情簡介


故事回到1973年的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出生貧民窟的瑪秋卡男主角之一,在左派的馬克安諾神父的努力下,進入了當時的貴族學校聖派翠克英文男校就讀。馬克安諾神父是當時的校長,致力於消弭智利人民的階級之牆,因此執意招收學校附近的貧民窟小孩,瑪秋卡因此和來自中產階級的岡薩羅結識,成為好友。瑪秋卡帶著岡薩羅一起參與左派份子的示威遊行,岡薩羅則邀請瑪秋卡參加中產階級的社交派對。大人的對立,彷彿在孩子的世界裡輕悄悄 地瓦解了。

然而智利的政局持續動盪不安,貧民窟出身的左翼份子與中產階級右派抗議者各據一方,街頭示威運動不斷。9月11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幕後策劃政變,讓軍隊重新掌權,智利歷史就此改寫。一直到政變發生的那天以前,岡薩羅和瑪秋卡兩人都沒有想到,他們的友情可能會傷害了彼此。

本片根據導演童年成長經驗改編而成,透過孩子純真的眼光,貧富階級的對立和殘忍的政治現實,都在沒帶批判的觀點下呈現。不僅如此,導演更用心以細膩的筆,完成了一段年少成長記事。長年得不到家庭溫暖的岡薩羅,卻在與瑪秋卡的往來中得到了慰藉。除了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趣味,兩個男孩對異性的好奇跟渴望,也在他們和女孩希薇娜的三人情誼中表露無遺。


流暢的敘事方式加上兩位童星演員自然出色的演技,本片已在各大影展頻頻獲獎。【摩托車日記】讓人看到南美的極致景色和人們追求理想的熱情,而【那年陽光燦爛】則深深刻劃出南美人擁抱生命的力量!

主要角色:

左派的馬克安諾神父
出生於中產階級右派的岡薩羅
出生於貧民窟左派的瑪秋卡
出生於貧民窟左派的布薇娜


導演的話

1973年9月11日(美國中情局幕後策動智利政變的這一天),我只有8歲,班上40名同學至少有15個是住在學校附近河邊的貧民窟裡。當時我們的校長是 個觀念進步的天主教神父,他執意將這些貧民小孩也納入教育體系。因此,兩個在智利歷史上從未融合的階層卻在這個紛擾不安的年代裡,一塊受教,認識彼此。儘管為時很短,卻教我永生難忘。

很顯然的,我非拍這部電影不可。一方面,過去從未有電影從這個角度來看智利當年是如何失去它的民主的,我嘗試透過兒童的眼光來看世界,不為特定的政治或社會流派 服務,而來呈現人的力量與脆弱。另一方面,這個題材從未由我這個世代(現年30-40歲)的智利導演來拍攝過,【那年陽光燦爛】是第一部,它提供了一個嶄新而親密的觀點,是我這代人獨有而意欲分享的經驗。

片中,我希望透過兩個11歲男孩對彼此世界的探索,塑造出一種熱情洋溢卻又帶著幾許憂傷的感受。因為他們雖然還是小孩,卻在時局的推移下提早成長,從他們的眼睛,我們進一步認識當時的教育環境、家庭、以及分裂中的國家。


無疑地,這是一部充滿野心的電影。因為我不只要呈現童真的眼光,還要表現出世界的複雜,這兩者之間的拿捏,才是【那年陽光燦爛】最大的挑戰。


卻因為身份地位不同,大人們
的政治立場烔異,造成連孩子
也改變不了的事實,岡薩羅總
是穿著制服,象徵中產階級的
富裕。而瑪秋卡永遠都穿著破
爛髒亂的便服,貧窮的孩子就
是沒有新鞋新衣穿。當時智利
的貧富差距很大,政局動盪不
安,人民受苦多於享樂。我相
信政局的穩定才可以為國家帶
來和平帶來新局面。



左派:也叫左翼,是由阿葉德所領導的政黨,1973年以前智利的當政者。
右派:也叫右翼。是由皮諾契特所領導,1973年政變後的當權者。

『社會主義也許適合智利,但不適合我們。』岡薩羅的父親這樣對他說。

皮諾契特說:『我推翻了由阿葉德所帶領的共產主義,也是避免智利人民遭受到如馬克思主義的迫害。』

智利人民說:『阿葉德總統永遠是我們智利的領導者,我將永遠愛戴這位英雄。』


最後,貧民窟被夷為平地,而岡薩羅最後一次造訪瑪秋卡的家,竟是在軍隊認出他的昂貴球鞋和上等毛衣,他才免於被殺害。但他和瑪秋卡的友誼卻因此而結束在這句話裡。

『拜託不要殺我,你看我不是這裡的人,我穿的是新球鞋和羊毛衣,我不是貧民窟的人。』─岡薩羅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人氣(11,49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評與感想 |
此分類下一篇:影評:放牛班的春天(可比)
此分類上一篇:電影欣賞:羅倫佐的油

葉蝶
原作者心得(轉貼)

後記:

其實我很喜歡這類型的作業,因為我很喜歡寫東西,聊東聊西的我什麼都可以說,每次老師選的電影題材都讓我很感興趣。我覺得老師懂得很多,上課時總會告訴我們很多知識,其實我個人對政治方面的議題比較感興趣,自己也多少有涉略一些,雖然不是很專業,但至少說的出一些概念。我也發現原來不用教科書的課堂上,可以學到的事情遠比我想像的多,來的更豐富。就像我愛攝影一樣,原來不同角度的世界,遠比我所想像的風景來的精采,來的炫目。只是你有沒有心去細細欣賞閱讀一樣。
2007-06-26 23:38:07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