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3 14:26:20| 人氣1,3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家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視傳系 趙家譽

1.教育
過去教育
以前各國中在升高中的競爭壓力下,不得不採取能力分班的方式,將學生分成「升學班」和「放牛班」。雖然教育當局三令五申,規定國中必須常態分班,學校方面仍然我行我素。現在情況就比較好一點了。因為學校、老師的飽合,學生越來越少,在常態編班的原則下,配合「學科能力分班」例如英、數等課程,應分出若干等級,讓能力和學習速度不同的學生,各有適合他們的課程可上,有不同的考卷可考。



不過建構式數學在未經審慎評估的情況下,便決定全國推行。這種「化簡為繁」且獨尊一家並未成熟的教學法,不僅違背了建構教學的「多元」精神,而且導致學生數學演算能力大幅降低。可是,這種把全國中小學生當白老鼠的做法,已經使學生和家長付出了多少代價?



九年一貫課程
為近幾年教改的主軸。和傳統舊課程分科數學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九年一貫新課程,改採「七大學習領域」,包括「語文」、「健康與體育」、「數學」、「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綜合活動」。但是七大領域時數均等的設計,稀釋了國民最基本基本的「讀、寫、算」能力之學習。



台灣的小學生除了原本就存在的數學、自然與社會課外,還得學會母語、國語和英語。目前英語教學由小五提前到小三施教,母語教學由小三提前到小一;小學階段就得學習三種拼音系統。面臨強大的學習壓力,小學生的書包愈來愈重了。而且「一綱多本」的教科書比傳統教科書貴了三至四倍,讓家長經濟負擔十分沉重。




多元入學方案
雖然有三種入學管道,但不論是申請入學、甄選入學、登記分發入學,都是以學科基本能力測驗為主要的入學依據,可以說是「一種考試,多種入學管道」。基本學科不佳的同學,雖然有其他才藝、專長,要想入學還是十分艱難。而使得想要進好學校的國中生,不得不求助於補習班,因為只有補習班才有能力綜合各校不同版本的教科書,才能教學生如何應付學力測驗。



在「廣設高中大學」的原則之下,另一個主張是「廢除高職」。在教改人士的主導之下,九十一學年度,職業學校已經從原先的兩百零三校,遞減為一百零七校,高職轉型試辦的綜合高中合計有一百四十三所,其中全校辦理的有三十六所。大家都升學,結果是造成國內產業基層人力的嚴重不足。教改的最大成就是使台灣的四年制大學院校,由七十九學年度的46所增加至九十學年度的135所,成長近三倍;學生數由原先的57萬多人增加到110萬多人,成長近兩倍。在大專院校拼命改制擴張,很多師資和設備都不夠水準的專科學校,教育部卻仍然讓他們升格為技術學院,再升格為大學。由於大學數量與學生人數快速增加,政府對高等教育經費補助也相對減少,使得國立和私立大學,都走向高學費的道路。
參考資料 教改萬言書http://www.pnews.com.tw/educhg01.htm

未來教育發展的重點
瞭解家長教育需求,在不違反教育專業的情形下,提供家長必要的服務及參與機會、善用家長專業能力共同參與推動學校教育的發展、落實學校與社區間的良好互動關係、推動終身教育並強化家庭教育、推動本土化與國際觀艱鉅的教育、推動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教育、活潑化校園學習氣氛,培養學生獨力批判思考能力。
教育局長 鄭新輝

通識教育
我國現代化的高等教育發展,比歐美國家晚了許多,最早也是從十九世紀末開始,自然就受當時大學教育重視專精教育的影響很深,這可由舊大學法第一條「大學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宗旨」之條文明白揭示出來。也就是說,我們的大學教育,一開始就以專才教育為宗旨,造成這種思維長期以來深植人心。尤其在課程的規畫上,必須受教育部規定的限制,又要兼顧國情與政治環境等因素,以致於可發揮的空間並不多。容或有識之士提出改革的呼聲,往往遭受壓制。因此,通識教育課程不僅未受到重視,甚至在想法與認知上都極欠缺,更遑論理念的建立!

  直到近十幾年來,通識教育的改革呼聲才漸受重視,回顧這一段改革史,有助於我們確認通識教育的真諦。首先由當時擔任臺大校長的虞兆中先生,於民國七十年開始推動,遂有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三年「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的頒布。但是,當時在廣闊的學門領域中,學生也僅能選讀四至六學分而已,在這麼少的學分之下,學生所能選讀的科目當然有限,同時也埋下往後所有通識課程都是以二學分開授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不管如何,也總算為大學的教育改革帶來一個新的契機。

  其後,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二年新修訂大學共同必修科目,將本國語文、外國語文、本國歷史及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四種課程改為領域的規定,並將通識課程增加為八學分。經過了九年,產生如此重大的變革,的確也提供各校在課程開授上更富彈性的空間,只是仍然受限於教育部的統一規定,各校尚無法完全跳脫制式規範,未能就培育人才目標做一徹底性的重新思考與建構。次年,新大學法公布實施,呈現出跨躍性的進展,其第一條修訂為「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揚棄了「大學以培育專才為宗旨」的宣示。而後經過大法官會議解釋,依據新大學法「大學自主」的精神,各大學依其辦學理念,可以完全自主訂定課程。這種新局面的形成,可以說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一個極重要的改革與進步!
參考網站http://www.sinica.edu.tw/~htliedu/data/94.08.epaper/geev94.08.htm

有關教改
在民國85年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
第一節✽教育現況與教育問題

由於我國的自然資源較為缺乏,在下世紀全球的競爭能力比較上,我們最大資產將是高素質的國民,因此教育環境的改善與教育品質的提升,都是重要的課題。教育改革首先要對於過去的教育成效及當前的教育問題有明確的認知,方能對未來做有效的規畫,本節即對此加以說明。
一、教育成效

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效,舉世有目共睹。五十年來,國民平均所得從美金五十元左右,升至一萬三千美元;從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躍升為世界第二十五名的富有國家,其中一項重要因素就是教育的普及與人民素質的不斷提升。由於教育普及,使人民知識水準普遍提高,成就動機增強,各類研究發明不斷,從而創造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由於教育普及,對台灣的發展有幾個重要的影響。首先是有利於社會流動,使得不同階層、背景的人,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能夠憑著個人的貢獻而得到社會的肯定。其次是有利於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因為教育增進了個人的現代化態度,使人較容易適應變遷和樂於迎接挑戰。

二、教育問題

過去的教育成效,提供了未來進步的基礎,但多年以來的因循累積,也使我國教育問題錯綜複雜。目前社會公眾對教育有更高的期望,對於教育的哲學、品質與機會有較大的不滿。歷年來,社會對教育問題不斷進行檢討,綜合分析,約有以下主要項目:

(一)教育僵化惰性必須袪除
台灣的教育制度,時常被批評為僵化、改革緩慢、不能跟上社會變遷的腳步。這類現象,或由於教育體系的封閉,或由於教育的過度管制,或由於立法的緩慢,使得許多教育問題無法及時解決,民間的教育需求也無法充分反映。教育現代化應使具有惰性的教育制度,轉變成為具有適應變遷前瞻性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應成為一個持續不斷的工作。教育制度的僵化與惰性已使其顯得落伍而亟須改革。因此建立前瞻改革機制,袪除教育制度的惰性,是一項重要的問題。

(二)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
推動教育的現代化,應將教育體系從基本教育延伸至中等教育、大學教育及研究所教育;從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發展至文化休閒教育。在過去政府集中管制下,學校一致化,形成僵化體系,缺乏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學校體系已在多元社會中與社會需要脫節。如何建立前瞻而多元的教育體系,已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三)終身學習社會尚待建立
因為終身教育體系尚未建立,成人及繼續教育無法有效推廣,以致專重學校教育的社會未能轉變為不分年齡與職業均可終身學習的社會,對民主自治的公民社會之形成,有相當不利的影響。

(四)教育機會均等亟須增進
教育現代化已將我國從文盲眾多的社會轉變為教育性的社會,惟未受充分照顧的教育對象卻仍明顯存在。此類對象包括學前教育對象、特殊教育對象、少數民族、國民教育中的低成就學生、及近一百萬亟須接受基本補習教育的文盲等。如何有效擴充他們的教育機會,是一項重要的問題。

(五)偏重智育的考試文化仍待導正
受到社會傳統文化、升學主義及文憑主義的影響,使學校、家庭、教師及學生幾乎將全部資源導向考試,形成一種考試競爭的奇特學校文化,忽略正常的教育目標與理想。這種偏重智育、以考試為重心的學校教育,使得其他教育面向,如建立生活規範、建立人生觀的生活教育、強調研究創新的科學教育、形成民主法治價值觀的公民教育、發展特殊才能與個人興趣的藝術教育及體育等,相對受到忽略。

(六)課程、教材與評量方式亟待改進
推動教育的現代化,應使學校課程、教材、教法反映整體文化內涵,而非反映部分特定的文化內涵;使教學方法既發揮教師的專業影響,又重視學生的尊嚴與權益;並發展多元的評量方式,以改進傳統單一紙筆考試方式。目前我國學校的課程分科太細,缺乏統整;教材太難,不夠生活化;上課時數太多,教學方法及評量方式亦過於僵化,亟待改進。

(七)多元師資培育體系猶待改進
教育改革之成敗,有賴多元而專業的教師參與,目前我國正擬以多元的師資培育體系,培育更開放及更高水準的教師,改變學校文化,促成社會進步。此項改革尚待結合多元卓越的教育條件與政府經費之支援,方能培養出高素質之師資。
(八)教育資源運用效率有待提高
台灣過去教育投資不足,雖然〈憲法〉中明定教科文的預算比率,但多年來教育預算並未達到理想,直到近年來才達到〈憲法〉規定的占中央總預算15%的規定。但與投資不足的問題相比較,另一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無效率。這都不利於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及高品質教育的實現,如何使教育經費增加並有效利用,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參考網址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教改有犯錯嗎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原是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專家,在國際間享有知名信譽。

立法委員李敖十三日在立院科資委員會尖銳質詢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過去10年來有無做過錯事?李遠哲答詢時說,他唯一犯的錯,就是教改未能紓解孩子們的升學壓力,反而讓他們壓力更大。

對於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昨為十年教改道歉,教育部長杜正勝10 / 14 (星期五)上午受訪時表示,李遠哲是一個善良的人,道德感、責任心很重,他的道歉其實是自己對自己的責備,教育部對於教改仍然堅持教改列車繼續往前,在修正中前進,不斷前進、不斷改進。

教改出現問題的核心根源,是跟社會的價值觀及文化及倫理有關,李遠哲是對自己的責備,但教改若是回到十年前的時空的環境去看,杜部長認為李遠哲當年是擔任教改委員會召集人,在提出教改總諮議報告書後,李遠哲的責任其實就了了。後來的12項具體方案,包括一綱多本在內,都沒有在報告書中有涉及,而且李遠哲也不過是教改委員會30位委員加上召集人李遠哲一人,共31人的其中一人而已。

固然我們了解李遠哲的人格,然而以一位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化學科技專才,也因著和阿扁總統等政府高層等深厚情誼與互信,竟然就冒然頂著諾貝爾獎光環就跨行教育界通才的領域,是否當初就是在高層教育政策上和李遠哲個人選擇上的嚴重錯誤?

起初因著李遠哲對台灣教育的關心,盼望能藉由個人影響力導正台灣教育走到正確的方向來。然而,畢竟李遠哲的專長是化學專才,而不是教育通才。因此當初教改的問題,本來理應推薦對台灣教育有深入研究和實務經驗的學者與老師羣,按照台灣教育的現實處境情況逐步修正,而不應該外行充內行,就企圖把美澳教育體制直接copy到台灣來。

如今依照教育部長杜正勝的說法,今天造成幾百萬學子成為教改白老鼠,程度明顯落後中國大陸的錯不能全怪李遠哲,這樣就是說李遠哲在他個人道德良心上有錯,但是千錯萬錯也非李遠哲和歷任教育部長的錯,所以教改後對台灣教育的嚴重傷害,一切只能推給大家,是台灣全民的錯囉?請問您的看法如何?又傷害已造成如今又要如何走下去?

李遠哲(Yuan Tseh Lee),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1961年在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考獲碩士學位。1962年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在化學系讀博士班。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跟布魯士‧馬亨教授做博士後研究,1967年轉到哈佛大學繼續博士後研究。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


1994年元月,李遠哲回國接受中研院院長之重擔,同時決定放美國國籍,全力投入推動國內科研的發展,體現出他濃鬱的愛鄉情懷與無私奉獻的品格。

參考網站http://vm.nthu.edu.tw/science/hall/y-lee/intro.html 
東森新聞報記者張耀文:在李遠哲院長公開道歉後,杜部長卻仍「死鴨仔嘴硬」,他強調教改的方向是正確的,並把整個責任推給了社會,認為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需要做檢討。筆者也是教改的受害者之ㄧ,從國中開始我所讀的版本就和我兄長的國編本版,每一科課本都比國編本大兩倍、厚兩倍以上,學生們負擔更加沉重,「熬夜」成了這一代「不可承受之重」

一直以來台灣教育的特色就是急功近利,上行下效,因此杜部長竭盡所能、極力為過去教育政策的錯誤辯駁,不正是現今諸多政客們的口水足以淹沒自己實際政績和對台灣具體貢獻的共同特性?

參考網站http://tw.news.yahoo.com/051021/195/2fsbx.html
東森新聞報張耀文

記者認為未來數年後,許多所謂的「野雞大學」勢必要面臨倒店的命運。他曾於青年國是會議上提出建立市場淘汰的機制,讓不良的大學自然退出市場,把原本用於補助這些大學的經費拿來提升其他表現較佳的大學之素質,這樣一來大學數量自然可漸趨減少,與其十年後面臨大學一間間相繼關門後才再度「公開認錯」,教育部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建立完善的機制來避免此現象的發生。

如此我們也可以預見,野雞大學為了生存,以劣幣驅逐良幣的大學生存鬥爭的年代已經來了!
***********************************************

個人感想

社會的變遷種是為了人類的進步,
教育的制度更改,絕對有他的原因在,
今天個人的成就,即使制度一直變遷,
只要我們肯努力,都會出頭,
社會在進步,我們也要進步,
重點是要有一技之長,
要有可以謀生的本領,
適者生存
這是生態不變的道理,
或許都是慘忍,
但是都是逼我們前進,
我們只是一顆螺絲,
現在怎麼責怪,教育制度的不是,
倒不如找出自己的出路,
讓自己有出面說話的一天,
你就可以實現你自己對教育的理想,
造福下一代的子子孫孫.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人氣(1,3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