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1 12:58:24| 人氣2,135|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貧富差距下的社會階級處境+環保議題(應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經濟系 林應顯

主題一:貧富差距下的社會階級處境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顯示,去年台灣地區家庭平均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的差距,首度超過50倍,創下了歷史的新高,然而,更需要嚴肅看待的應該是糾結在貧富差距背後的一種從絕對貧窮、相對貧窮到絕對剝奪的客觀事實。

整體來看,政黨輪替後的台灣地區,展露在諸如政治民主、經濟自由以及社會多元,均呈現出混沌不明的發展態勢,這其中與經濟範疇相關的變遷指標,像是經濟成長率、景氣動向指標、國民生產毛額、國內生產毛額、消費者物價指數、平均薪資、家庭所得總額、所得不均等的吉尼係數以及失業率等,更是呈現出普遍變窮以及貧富差距之兩極化的「M型社會」,確切地說,『貧窮』已經蛻變成為一項超乎個人遭遇處境的社會事實,而不能再輕忽所可能帶來的各種滾動影響,特別是扣緊當前台灣社會包括家庭組成、家庭結構、家庭型態、家庭內涵以及家庭功能等等的屬性特徵,更是突顯出來如今的「家庭」也因為本身的羸弱不堪,而無法像過去一樣地扮演著支持、支撐與支援的角色,藉此舒緩貧窮所可能產生的生活適應難題。

因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在於:一旦面臨到貧乏、貧困以及貧苦的各種處境時,就只能藉由當事者本身的個人能力,來思考如何才能夠擺脫貧窮困境,事實上,這種缺乏像是家庭等等緩衝性質的中介力量,是需要嚴肅地探究貧窮所可能帶來的各種衝擊影響。因此,當窮人與貧戶兩者關聯在一起時,指陳出來『貧窮』已然是將單獨的個體殘存與家人的集體處境緊緊地鑲嵌在一起,藉此點明出來貧窮所可能招致的會是更為深化的不平等與階層化效應。

以此觀之,近年來台灣地區家庭所得總額差距不斷被拉大的客觀事實,乃是在於要去正視:過去匱乏經濟的窮困年代裡,基本需求無法獲得滿足的「絕對貧窮」,雖然已經被有效改善,但是,當前貧富差距不斷被拉大的相對貧窮,是否可能會加速惡化乃甚至於演變成為炫耀式消費與一無所有之絕對剝奪的發展態勢,就此而言,「貧窮」不再只是單獨個別的處境遭遇,其所對應的將是一套社會分等與社會秩序的階層制度,甚至會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類別。貧富差距擴大是所有主張資本社會主義下的產物,雖然資本社會主義講求自由競爭,但在人性有”強著為王,敗著為寇”的心態下,會以不擇手段的方式贏取勝利,而這也是大自然法則”優勝劣敗,物競天擇”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之下,贏的一方自然開始擴充其王國的版土,當然就造成了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沒有錢的人潦倒睡馬路公園的遊民就逐漸增加.

個人認為會造成這樣的問題,應該是:
(一)”官商的合作”
(二)”財團的霸勢”
(三)”社會福利制度的缺陷”
才會使得這種情勢在繼續惡化當中.

最後,相迎於普遍變窮以及貧富差距之兩極化的「M型社會」,點明出來:當前台灣社會裡的中產階級早已不斷地在探測最低生活水準的貧窮底線,甚至於隨時淪落成為向社會救助靠攏的『近貧』,至於,整個社會普遍變窮的發展景象,更是說明了大多數的民眾已經變身成為經濟弱勢的『新貧』,對此,檢視家庭所得總額差距超過50倍的論述思考,諸如社會維持、社會參與以及社會影響等等對照比較的貧窮深度及其各種非預期性後果的外部性,這才是思索貧富差距的切入取向;連帶地,在什麼樣的共犯結構裡,貧窮是如何發生以及貧窮好發人口的族群分配,在在都有它嚴肅以對的迫切性!



主題二:環保相關主題

人類社會在極度使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後,深感生態環境破壞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力,於是環保意識以及生態保育觀念興起。自然資源的快速耗竭,已遠超過其再生回復的能力,環境保育已是二十一世紀刻不容緩的使命。世界各國的人民,已深切體認到環保的重要,紛紛投注心力在環保組織的成立、環保法規的制訂,並透過國際貿易制裁的手段,以期遏止生態繼續被破壞。台灣繼創造出經濟奇蹟之後,要在國際間取得競爭優勢、一席生存之地,已不單單僅是強化企業經營利基,而是要著重生態保育的工作,將環保深植在每個企業、每個人民的心中,使其成為企業及國家的競爭力。

其實教育在環保做發展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例如:對於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三方面,環保教育則是一統整性學科,包括許多學科的理論、概念與技能。

1.環保問題的根本在教育
環保問題的根本在教育,特別是早期的教育過程中,讓兒童在學校、家庭中就能培養認識鄉土、接觸大自然以及養成正確的生活態度與習慣,對未來環保教育推動裨益甚大。總之,環保問題之根本在教育,環境教育生活化,將環境意識深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的內涵中,就是日後民眾環保推動的助力。
2.環保教育的目標
學校是培養學生獲得知識、技能以及生活態度的重要場所,不論是國小、國中及高中各學科都有其課程目標、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整體而言,各級學校還應有一共同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批判性、解決問題及溝通等能力。
台灣要在國際間競爭優勢,就不容忽視生態保育的任務。唯有台灣建立起綠色環保形象,方能在國際間取得認同。然而,環保意識的建立,不僅是企業、政府,更是全民的責任。因此,本文茲就國際間環保趨勢以及台灣目前環境保育的現狀作探討,瞭解台灣在環保工作上的優缺點,並針對綠色管理的概念及相關策略進行分析,以期對企業綠化行動有所建議。最後,再針對政府相關的環保組織、政策作探討,以及分析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及行為,以提供業界、政府、相關專業人士改善環保工作、建立國家綠色形象、提高競爭力的參考。

近年來,全球面臨嚴重的溫室效應、沙漠化、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空氣污染、臭氧層破壞、表層土壤破壞、生物絕種等問題,例如,據估計,每年有超過兩百萬隻海鳥和十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因為人類隨意拋棄的垃圾及廢棄物而致死。保存地球稀有物種的熱帶雨林,正以每年一千萬以上公頃的速度消失。有鑑於自然

資源急速耗竭、自然環境慘遭嚴重破壞等因素,各國元首要人及有心人士,一方面呼籲世人的重視,一方面期望透過國際法規的制約功能,防止惡化的程度及速度。因此,要在國際間取得認同、地位及競爭優勢,環境保育已是不容忽視的責任及使命,而台灣唯有建立起綠色形象,方能在國際間取得一席生存之地。

在推動環保工作時,政府也必須站在輔導及支援的角色。政府及相關機關要定期參與國際環保會議,以瞭解國際環保的最新趨勢及訊息,提供國內業者擬定因應策略。此外,政府也應成立專責環保事務的機構,以及體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以建立消費者及企業對政府推動環保工作的信心。最後,消費大眾的環保意識及行為,也是支持我國推動環保工作、建立綠色國際形象的最重要因素。

消費大眾可以透過選購綠色產品、捐贈給環保組織等方式來表示其支持環保的態度,同時,消費者也應該對破壞環境的不法業者及政府機關提出檢舉及抗議、抗爭等活動,以遏止不法情事的發生。另外,消費者也可以透過相關環保組織的網站、圖書館或是環保活動主動搜尋環保訊息,以提高自身的環保專業知識。

數千年以來人類消耗的一直是大自然的盈餘,但到了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消耗的便是大自然的本金了。大自然的沉默,並不是表示它默認同意了這些行為,它當然會報復這種報復攸遠長久,幾百年幾千年之後,當今人類的子子孫孫,就要為他們祖先的無知和傲慢,付出所有一切。所以,政府最近正推行少用塑膠袋,民眾理應支持,而不是嫌麻煩、不方便,或者為了自己的失業,就遊街以示抗議。這是一個科技與環保領導的世紀,不只是一個口號,這是一種理性的流行趨勢,而且要一直做下去,大家一起來,平常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給地球、及我們的後代許一個未來!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人氣(2,135)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葉蝶
這篇文章也是盜用的,並且沒有書名引用來源,是剽竊!無法給分

來源文章: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5/SS-C-095-122.htm
從絕對貧窮、相對貧窮到絕對剝奪

--正視貧富差距惡化擴大的客觀事實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王順民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顯示,去年台灣地區家庭平均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的差距,首度超過50倍,創下了歷史的新高,然而,更需要嚴肅看待的應該是糾結在貧富差距背後的一種從絕對貧窮、相對貧窮到絕對剝奪的客觀事實。


整體來看,政黨輪替後的台灣地區,展露在諸如政治民主、經濟自由以及社會多元,均呈現出混沌不明的發展態勢,這其中與經濟範疇相關的變遷指標,像是經濟成長率、景氣動向指標、國民生產毛額、國內生產毛額、消費者物價指數、平均薪資、家庭所得總額、所得不均等的吉尼係數以及失業率等,更是呈現出普遍變窮以及貧富差距之兩極化的「M型社會」,確切地說,『貧窮』已經蛻變成為一項超乎個人遭遇處境的社會事實(social fact),而不能再輕忽所可能帶來的各種滾動影響,特別是扣緊當前台灣社會包括家庭組成、家庭結構、家庭型態、家庭內涵以及家庭功能等等的屬性特徵,更是突顯出來如今的「家庭」也因為本身的羸弱不堪,而無法像過去一樣地扮演著支持、支撐與支援的角色,藉此舒緩貧窮所可能產生的生活適應難題。

準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在於:一旦面臨到貧乏、貧困以及貧苦的各種處境時,就只能藉由當事者本身的個人能力,來思謀如何才能夠擺脫貧窮困境,事實上,這種缺乏像是家庭等等緩衝性質的中介力量,是需要嚴肅地探究貧窮所可能帶來的各種衝擊影響。準此,當窮人與貧戶兩者關聯在一起時,指陳出來『貧窮』已然是將單獨的個體殘存與家人的集體處境緊緊地鑲嵌在一起,藉此點明出來貧窮所可能招致的會是更為深化的不平等與階層化效應。以此觀之,近年來台灣地區家庭所得總額差距不斷被拉大的客觀事實,乃是在於要去正視:過去匱乏經濟的窮困年代裡,基本需求無法獲得滿足的「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雖然已經被有效改善,但是,當前貧富差距不斷被拉大的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是否可能會加速惡化乃甚至於演變成為炫耀式消費與一無所有之絕對剝奪(absolute deprivation)的發展態勢,就此而言,「貧窮」不再只是單獨個別的處境遭遇,其所對應的將是一套社會分等與社會秩序的階層制度,甚至會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類別(social category)。

最後,相迎於普遍變窮以及貧富差距之兩極化的「M型社會」,點明出來:當前台灣社會裡的中產階級早已不斷地在探測最低生活水準的貧窮底線,甚至於隨時淪落成為向社會救助靠攏的『近貧』,至於,整個社會普遍變窮的發展景象,更是說明了大多數的民眾已經變身成為經濟弱勢的『新貧』,對此,檢視家庭所得總額差距超過50倍的論述思考,諸如社會維持(social coping)、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以及社會影響(social consequences)等等對照比較的貧窮深度及其各種非預期性後果的外部性(externality),這才是思索貧富差距的切入取向;連帶地,在什麼樣的共犯結構裡,貧窮是如何發生(incidence of poverty)以及貧窮好發人口的族群分配(distribution of poverty),在在都有它嚴肅以對的迫切性!?
2007-06-21 12:53:27
葉蝶
2007-06-21 12:56:30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