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忽的流浪者—老師的黑板
導演︰莎米拉‧馬克馬巴夫(Samira Makhmalbaf)。伊朗片(曾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演員︰巴曼戈巴迪(飾雷萬)
薩伊穆罕默德(飾薩伊)
貝娜賈法利(飾哈蘭)
編劇︰穆森馬克馬巴夫、莎米拉馬克馬巴夫
★(由馬克馬巴夫製作公司和義大利Fabrica Cinema及日本T-Mark公司共同製作)
[導演介紹]︰莎米拉現年才21歲,她在1998年年僅18歲之時,便以《蘋果》一片,創下入選坎城影展最年輕導演的記錄。她的父親是伊朗名導演穆森馬克馬巴夫。莎米拉從8歲起就參加父親電影的演出,並在父親設立的電影學校接受完整的電影教育,是伊朗電影界未來的希望之星。
[劇情大綱]︰故事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邊界,一群老師揹著黑板,到處尋找學生,目的只是要教他們學會認字、讀書。這是一個奇特的行業,受到當地人不解和排斥的眼光。雷萬遇到一群年輕的孩子,他們為了生活要冒險走私石材;薩伊則遭遇一群流離失所的庫德族老人,發展出一則荒謬的婚姻關係。這些飄忽的流浪者們,在山稜陡峭的荒涼地域裡,共同演出一曲國族的哀歌。
[評]︰
一、伊朗電影的現況︰
伊朗電影總是充滿樸直的感性與旺盛的生命力,是以在台灣擁有眾多忠實影迷。2000年台北電影節曾舉辦過「伊朗電影新世代」專題,其傳承來自伊朗的兩大導演︰阿巴斯和馬克馬巴夫。其中拍攝《白氣球》、《生命的圓圈》、《誰能帶我回家》的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和《醉馬時刻》的巴曼戈巴第(Bahman Ghobadi),《追尋愛情的異鄉客》的哈桑葉塔潘 (Hassan Yektapanah)都曾是阿巴斯的助導。另外,拍攝《蘋果》、《老師的黑板》的莎米拉馬克馬巴夫是馬克馬巴夫 (Mohsen Makhmalbaf)的女兒,而《成為女人的一天》的導演馬姿燁馬旭姬妮(Maryam Shahriar) 則是馬克馬巴夫的現任妻子。
除了慣常以小孩為中心,細膩描繪人性的善良與現實社會造成的扭曲之外,伊朗電影另一個重要風貌,是呈現女性在社會的卑微地位與悲劇命運,像《蘋果》、《生命的圓圈》、《成為女人的一天》、《太陽的女兒》都屬此一脈絡。
二、關於【老師的黑板】︰
莎米拉馬克馬巴夫展現了超越她21歲的心智年齡深度,拍出這部題材與內涵都令人驚艷的電影,這樣的成績,某種程度當有賴於編劇父親穆森馬克馬巴夫的引導;然而其中展現的傲人才華和深刻、內斂的掌控能力,依舊讓人眼睛一亮。
影片的背景選擇在兩伊荒涼的山區邊境,藉著一群背著黑板流浪之老師的穿針引線,勾勒出兩伊邊界居民的生活景致與其生命的圖像。影片內容觸及兩伊的政治、社會狀況,以及環境與教育結構的束縛對年輕一代的影響,蒼涼中透著人道主義的關懷,觀後令人為之動容。
電影一開始,即以晃動的鏡頭特寫這群飄浪者在廣漠深山裡的長途跋涉,黑板是這群老師的謀生工具,也是他們抵擋禿鷹襲擊的遮蔽。隨即鏡頭跟隨雷萬和薩伊兩人牽引出兩條敘述主線︰幫運石材走私的青少年(他們宿命地自稱是「驢子」);和躲避戰火、意欲返回伊拉克的庫德族老遊民。三個族群同是飄忽的流浪者,同是政治、戰火或者生存搏鬥裡的邊緣族類。在這樣的社會結構底下,老師變成乞丐一般無用的行業;青少年放棄讀書、識字的權利,要為生活涉險;而對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老人而言,歸返鄉土才是他們最終的願望。
這在在顯示了社會環境與教育結構牢不可破的問題。雷萬想要免費教少年們認字,鼓舞他們衝破環境的限制,看到更多生命的可能(教育終究是突破這底層結構的最佳利器);卻遭少年嗤之以鼻,只有一位同名雷萬的小孩願意在跋涉的過程中跟他學寫自己的名字。此舉意味著那少年試圖認識、並掌握自己的生命,一個充滿希望寓意的開始。
而薩伊則為了食物(四十粒核桃),糊裡糊塗地域哈蘭發展出一段令人辛酸的荒謬婚姻。政治的糾葛、戰火的摧殘,讓這群老人和唯一的少婦變成失根的流浪者,其中哈蘭的父親患有無法排尿的怪疾、和她那跟隨流離失所的小兒子(未來註定是此宿命結構下的失學者),在這樣的政經環境下,充滿了隱喻的況味。
片尾,走私的少男和返鄉的老人分別跨越兩伊邊界,驚心動魄的槍聲,如利劍般刺入觀眾的心臟。化學武器的攻擊、不可預知的暴力,帶著鮮血,緊緊地逼迫著這群弱勢的邊緣人;映襯著當地廣漠荒蕪的岩壁、寸草不生的黃色的土壤,或純真或蒼老的臉孔、和忍受苦難的神情,在在凸顯出蒼涼的意境。導演內斂而沈穩的風格,讓本部電影充滿了說服力和感染力。
唯一救贖的力量,是雷萬和薩伊的黑板,一個成為失足斷腿少年的夾板,一個被哈蘭當聘禮帶走,上書「我愛你」三個大字,是個力道萬均的象徵。當所有殘酷的現實都無法改變,教育的愛與力量,便成為這無止無盡的苦難中,唯一的寄託。
李 志 薔 2001.10.19
【附錄】---------導演家族介紹---------
莎米拉馬克馬巴夫(Samira Makhmalbaf)
今年21歲的莎米拉,在1998年年僅18歲的她,憑『蘋果』(The Apple)乙片創下入選坎城影展最年輕導演紀錄,她的父親是伊朗名導穆森馬克馬巴夫,她八歲時就在父親執導的『The Cyclist』乙片中演出,其間也陸續在她父親的片中客串演出,又在父親所設立的電影學校接受完整的電影教育,可以說是從小就浸在『電影』中,她也自傲地說:「我從出生那刻起就已經和電影分不開了」由此看,我在電影圈20年了,資格也夠老了吧!!她的未來規劃,希望一年拍一部影片,並繼續深造,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能走出伊朗,拍一部「外國」影片,但能要深入研究該國的文化,莎米拉雖然以【老師的黑板】躍登國際名導行列,但她仍保持少女的純真,十分平易近人,毫無架子,她的嗜好就是電影、閱讀及旅遊。
「馬克馬巴夫」這姓氏在伊朗電影界甚至在國際影壇都是個響叮噹的字號,除了爸爸穆森及大女兒莎米拉外,連還戴著牙套12歲的小女兒漢娜也是個「小」導演,曾執導一部25分鐘長度的短片「我的叔叔」,16歲的大兒子馬森(Maysam)也拍了一部紀錄了莎米拉【老師的黑板】的過程,片名叫【看莎米拉如何拍老師的黑板】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太座瑪絲葉梅基妮更是以處女作「變成女人的那一天」(The Day I Became A Woman登上了影展最佳新導演獎,真可稱為【電影世家】。
---------演員介紹---------
● 巴曼戈巴迪(Baham Ghobadi)
在本片中飾演雷萬老師,其實巴曼本身也是伊朗名導,他曾以【醉馬時刻】(A Time for Drunken Horses)獲得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等…他也曾擔任阿巴斯的副導,這次應「才女」莎米拉之邀在【老師的黑板】中擔綱演出,可謂駕輕就熟,因為巴曼從小在困苦環境中長大,也見証了兩伊邊境一些殘酷的事實,除此,他能「屈就」演出,也有提攜「後輩」之用意,實屬可貴。
● 貝娜賈法利(Behnaz Jafari)
在片中飾演哈蘭,是伊朗名舞台及電影兩棲名演員。
● 薩伊穆罕默德(Said Mohamdi)
在片中飾演薩伊,事實薩伊是本片的顧問,應導演要求而軋上一角,這也是他第一部處女作。(註:本片中除了以上三人,其餘的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包括山下山上百名臨時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