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07/16 海珊正式取代貝克爾出任伊拉克總統以及執政的復興黨主席。復興黨在1960和1970年代藉著暗殺,脅迫和政變等手法取得政權。
1980-1988年 伊拉克在伊朗1979年的解放運動推翻巴勒維王朝後,爆發兩伊戰爭,持續了八年,雙方互相攻擊對方油田,煉油廠等相關設施。1988年在聯合國調停下正式宣布停火。
1990年 海珊指控美國和部份波灣國家企圖操控油價降低,並稱科威特將一處與伊拉克共享之油田竭取殆盡。八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美國和聯合國禁止伊拉克石油出口,美國並中斷伊拉克駐美機構之運作。
1991年1月16日 午夜,以美軍為首的「沙漠風暴」行動展開,揭開波灣戰爭。伊拉克在一周內先後對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發射飛毛腿飛彈報復,並焚毀油田,造成波灣地區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污染。
1991年2月24到28日 參加沙漠風暴行動的聯軍展開海陸空全面攻擊,伊拉克被迫退出科威特,臨去時並焚毀科威特油田和煉油設施,美軍的地面戰展開四天後,海珊和老布希都宣佈停戰。
1991年3-4月 伊拉克攻擊北部庫德族地區。
1991年4月6日 伊拉克接受聯合國所要求停止製造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接受聯合國武器檢查。
1991年4月16日 為了回應伊拉克攻擊北部庫德族人,老布希提出設立禁航區,由英美聯軍負責巡邏。隨後也在南部設立禁航區。
1993年6月27日 美國空襲伊拉克情報指揮據點,回應其企圖暗殺前總統布希。
1995年-1996年 戰後的伊拉克與聯合國安理會達協議,實施出口石油換取民生及人道物資的「以油換糧」計劃。
1995年7月 伊拉克要求在8月底前解除部分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否則撤銷與武檢團合作。
1998年1月13-22日 伊拉克撤銷與武檢團合作,宣稱許多武檢員為英美人士進行間諜工作,並拒絕武檢員進入總統府檢查。
1998年2月23日 伊拉克又承諾聯合國會毫無限制的允許武檢。
1998年10月31日 伊拉克中斷與武檢合作。
1998年11月14日 伊拉克拒絕武檢後,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這一天正準備對伊拉克發動攻擊,不過在最後一刻收到伊拉克官方表示願意配合武檢,攻擊令取消。
1998年12月16日 武檢團終究撤出伊拉克,並宣告伊拉克並未完全配合。
1998年12月16-19日 伊拉克驅逐武檢團後,柯林頓下令展開代號「沙漠之狐」的攻擊行動。隔年一月幾乎每天進行的空襲,重創巴格達對付禁航區聯軍戰機的能力。
2000年9月 巴勒斯坦針對以色列的「二次反抗運動」爆發,伊拉克對巴勒斯坦自殺炸彈客提供每人最高2萬5000美金的撫慰金。
2001年2月15日 美國總統布希上任近一個月,美英戰機轟炸巴格達週遭五處軍事設施,宣稱回應伊拉克日益增加的威脅。
2002年1月29日 美國總統布希在911攻擊後首度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將伊拉克,伊朗,北韓稱為「邪惡軸心」。
2002年4月8日 海珊以削減石油出口量為期三十天,要脅以色列撤出佔領的巴勒斯坦土地,同時也呼籲其他阿拉伯國家加入。
2002年8月1日 隨著美國對伊動武情勢升高,伊拉克邀請聯合國首席武檢官赴巴格達。
2002年9月12日 布希在聯合國演說,提出對伊拉克動武,推翻海珊的理由。
2002年9月16日 伊拉克無條件接受聯合國武檢。
2002年10月 海珊以100%的得票率連任總統,任期七年。
2002年11月8日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英美提出的第1441號決議案,要求伊拉克完全配合武檢,解除武裝,否則將面臨嚴重後果。
2002年11月13日 海珊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同意接受第1441號決議案。
2002年11月18日 聯合國武檢團在中斷四年後重返伊拉克。
2002年11月27日 武檢團在伊拉克展開武檢。
2002年12月3日 武檢團突檢海珊在巴格達的行宮。
2002年12月4日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伊拉克「以油換糧」計劃延長實施六個月。
2002年12月7日 伊拉克根據第1441號決議案,提交1萬2000頁的武器報告。
2002年17-18日 美國認為伊拉克的武器報告未具實申報,同時國防部透露部隊和軍備開始前往波斯灣部署。
2002年12月19日 首席武檢官布里克斯稱伊拉克的報告沒有太多新內容,美國據此指控巴格達「實質違反」聯合國決議案。
2003年1月6日 海珊說準備好應戰,並指控聯合國武檢員進行間諜行為,伊拉克的敵人是「撒旦的幫手和同路人」。
2003年1月16日 武檢團發現12枚可搭載化學武器的彈頭,並認為伊拉克並未在武器報告中申報這批彈頭。
2003年1月19日 美國向海珊喊話,下臺離開伊拉克或可避戰,並免受戰犯審訊。
2003年1月27日 武檢團提出第一次武檢報告,未偏向主戰的美英,也沒傾向反戰的德法,表示迄未發現證據顯示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應延長武檢時間。
2003年2月5日 美國國務卿鮑爾在安理會提出報告,以衛星照片,截聽的通訊佐證伊拉克持有並尋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2003年2月10日 北約盟國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否決應美國要求,在美伊戰爭展開時協防土耳其,讓北約面臨分裂。
2003年2月10日 武檢團宣佈發現伊拉克薩姆德二型飛彈射程超出聯合國限制。
2003年2月14日 第二次武檢報告,指未發現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薩姆德二型飛彈違反聯合國規定,必須銷毀,同時質疑美國指控伊拉克所根據的情報正確性。報告重申必須給予更多時間進行武檢,德法俄支持延長武檢,美英反對。
2003年3月2日 土耳其國會否決開放基地提供美軍攻擊伊拉克。
2003年3月7日 美國總統布希在第三次武檢報告提出前召開記者會,重申伊拉克沒有解除武裝,美國必要時將動武的決心,動武時機則是下周「等著瞧」。
2003年3月7日 第三次武檢報告,伊拉克生化武器查無實據,重申給予武檢工作幾個月時間完成。德法俄稱將動用否決權,封殺授權動武的第二份伊拉克決議案,而美英則力促通過,但是獲得的支持有限。
2003年3月8日 美英提出3月17日為伊拉克完全解除武裝的最後期限,否則將採取軍事行動。
來源:
http://www.ettoday.com/case/politic/us-iraq/index2003.htm
九一一周年紐約人默哀 樂音、鐘聲、燭光 告慰亡靈 2002.09.12 中國時報
【王良芬/紐約十一日電、潘勛/綜合十一日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布希在美東時間今晨七時四十五分先參加不公開的宗教儀式後,八時四十六分,即一年前世貿中心北塔大樓遭第一架恐怖分子劫機撞上的時刻,在白宮默哀,隨後轉往五角大廈參加追悼儀式,禮成後趕往賓夕法尼亞州田野、去年九月十一日第四架遭劫客機墜毀地點山克斯維爾。今天也是布希首度造訪當地,隨行的有大約一百五十名白宮人員;咸信劫持第四架客機的恐怖分子是打算用來撞擊白宮,但因機上乘客起身反抗,恐怖分子才無法駕機抵達華府遂行攻擊,而墜毀賓州。
賓州之行結束,布希轉往紐約,在原爆地點獻花。晚間九時零一分布希在艾利斯島以自由女神像作背景透過電視發表演說,呼籲「美國人再度提振道德勇氣,作為世人維護自由的中流砥柱。」布希並請求國人支持反恐戰爭,以及可能對伊拉克總統哈珊展開的先制攻擊。布希昨日敦促美國人面對九一一事件週年紀念日,要維繫國家價值,即信心、寬容及堅忍。他另呼籲全國要堅強,謹記在廿一世紀,沒有國家能自外於恐怖攻擊。
美國全國今天進入高度警戒,指示可能發生恐怖攻擊的警示燈色升高一級,由黃色變為橘色。戰機徹夜巡弋領空,防空飛彈在華府部署定位,副總統錢尼也進入地點不公開的安全處所。在五角大廈,美軍部隊全副武裝,手持自動步槍站崗,戍守該每天有二萬四千名軍職、文職員工出入的全球最大辦公建築;大樓之外,架好防空飛彈的吉甫車踞守警戒。現場並且有志工發放小幅的美國國旗給川流不息的人群。
來源: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911_year/news/a9191201.htm
九一一周年 回教世界反美情緒高張 2002.09.12 中時晚報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九一一事件屆滿周年,阿拉伯和回教世界心情複雜,一方面同情無辜遇害的美國人,但另一方面卻對美國的對阿拉伯及回教世界的政策深惡痛絕,他們的反美情緒達到前所未有高點。伊拉克官方報紙便不屑地說,美國利用九一一事件作為剷除其中東宿敵的藉口,一家巴格達周刊亦讚揚九一一攻擊是「上帝的懲罰」。
英國激進的回教徒甚至在倫敦北方芬契里公園清真寺舉行「九一一:歷史上激烈的一天」會議,來「慶祝」九一一事件週年。他們警告說,如果美國對伊拉克開戰,回教徒將會採取報復行動,他們並抨擊美國的外交政策,且號召東方的回教徒竭盡所能地反抗美國自大的迫害。
大多數埃及都認為阿拉伯及回教世界的反美情緒高漲,主要是美國對以色列和伊拉克採取雙重標準。敘利亞官方《十月日報》指出,阿拉伯世界為了「九一一」付出了「最沉重的代價」,因為以色列藉此將巴勒斯坦人的行動與恐怖主義畫上等號。很多阿拉伯人認為回教和巴勒斯坦人才是九一一事件的真正受害者。許多阿拉伯人和回教徒仍不相信是賓拉登發動九一一攻擊,認為是美國和以色列的分化陰謀。泰國回教領袖公開表示這種看法。
在科威特,最新的民調顯示科威特人普遍視賓拉登為英雄。阿拉伯和回教世界除了不滿美國支持以色列和追殺賓拉登外,還擔心美國會發動自一九九一年波斯灣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攻打伊拉克。雖然當年阿拉伯國家曾為了解救科威特而派兵參加英美聯軍攻打伊拉克,但現在他們都不贊成再對伊拉克動武,因為他們認為波斯灣戰爭結束聯合國實施制裁後,這十多年來受害的還是無辜的伊拉克人民。
來源: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911_year/news/A919120A.htm
美伊/攻伊出於戰略石油考量 美可望結合什葉派勢力 2003/03/23 18:06
【中央社╱特稿】
美國自二00一年九一一攻擊事件發生後,便在全球反恐佈局中,將伊拉克當作繼阿富汗之後的第二個打擊目標。在反恐的邏輯下,攻伊之戰師出有名,那就是伊拉克支持蓋達等恐怖組織,並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美方更為核心的動機,恐怕在於地緣戰略和能源供應上的考量。
伊拉克乃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儲藏國,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但目前因遭聯合國制裁禁運,而使其產油潛能未能全面發揮。未來美國若推翻海珊總統並代之以親西方的新政權,同時發動外界投資以更新該國老舊的石油生產設施,那麼數年之後,伊拉克的石油產量便可望大幅提升,從而使美國的能源供應能獲得另一有力保障。
因此美國攻伊之戰早已勢在必行,聯合國武檢行動有何發現乃至安理會是否批准動武,均非必要條件。這由俄羅斯軍方所透露的內部消息,也可見一斑。
俄軍消息人士指出,俄方曾向美國布希政府表示,既然美方大動戈干的目的只為推翻海珊,那麼何不由俄國軍事情報當局策動伊拉克親俄將領發起政變以達成目的,如此可免戰火傷及無辜平民。
美方初而未表反對,繼則有所不悅,唯恐在此情況下所扶植的伊拉克新政權親俄,而有違美方的地緣戰略盤算。為此,俄國總統蒲亭至少曾有一次在發難之前最後一刻,緊急下令潛伏伊拉克境內的俄方軍情人員,取消行動。
對於美國出兵伊拉克的表面理由,以歐洲為首的反戰勢力曾予以逐一駁斥。歐洲各國政府在對伊動武問題上容或立場分歧,但其輿論則一致反戰,而箇中理由有三。
首先,歐洲輿論認為,世界和平與安定的最大威脅來自蓋達恐怖組織,但美國迄未提出有力證據足以證明,伊拉克海珊政權與蓋達組織存有任何直接關係。
其次,歐洲並不認為伊拉克構成了任何迫切威脅,無論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或戰後迄一九九八年間的武檢作業,都已大量銷毀了伊拉克所原有的武器,如今伊拉克的軍力已非昔比。
第三個理由在於,啟動伊拉克戰端的後果堪慮。伊拉克是個國情十分複雜的國家,種族多樣又有其暴力傳統,卻從無民主經驗,未來不可能透過戰局來建立民主政治,而需要相當時間、他國強力介入以及有關方面的堅定承諾來加以促成。
但仔細過濾之後,美軍也許能在什葉派勢力中尋獲合作對象。占伊拉克人口大約百分之六十的什葉派教徒一向反對巴格達的遜尼派少數政權,但目前在如何因應美國開戰一事上,則態度分歧。親美的伊拉克回教革命最高委員會旗下游擊隊可望協助美軍作戰,至於另二陣營則將袖手旁觀,但也不致於對美軍頑抗。
該委員會的游擊兵員估計介於三、四萬人之間,其中一萬五千至二萬人的裝備不足。這些部隊在戰鬥支援方面可充當美軍的嚮導,也可能視情況而出動攻擊或伏擊敗退中的小股伊拉克政府軍。游擊隊的斥候將設法奪得某些橋樑、路口和穿越沼澤地通道的控制權。
來源:
http://www.ettoday.com/2003/03/23/10946-1429499.htm
美伊/到底為何打? 布希四大理由 仍脫不了著眼石油 2003/03/20 17:05
【記者陳昌輝/編譯】
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攻擊行動,雖然聲稱是為了摧毀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是總擺脫不了為了龐大石油利益的陰影。也有專家認為,美國的行動,其實只是為了向全世界宣揚,美國的價值觀。布希在2002年初發表國情咨文中,提出伊朗,北韓和伊拉克為〔邪惡軸心〕,其中將華府反對巴格達政府的理由,廣泛歸納出四點。包括:
1.伊拉克持續對美國抱持敵意,並支持恐怖活動。
2.過去十年多來,伊拉克政權一直計劃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如炭疽熱,神經毒氣等生化武器,和核子武器。
3.伊拉克政府使用毒氣謀殺數千人民。
4.伊拉克違反承諾,驅逐國際武器檢查員,湮滅其不可見於文明世界的罪證。
在武器方面,美國政府堅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不僅對單一地區造成威脅,也危及全球其他各地。聯合國2001年三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提出,伊拉克仍然擁有生化武器,並有能力發射攻擊。伊拉克對此否認。而根據2002年11月展開的武檢工作,首席武檢官布里克斯始終表示,迄未發現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具體證據。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意識形態作祟。因為有證據顯示,早在911之前,布希就打算對伊拉克動武。一位前白宮幕僚表示,布希在2001年二月,也就是911發生前半年多就曾經表示,「他決心將海珊趕出伊拉克的政權」。權威的華盛頓郵報記者也表示,在911之前,五角大廈就已經策劃,對伊拉克動武的方案。
在白宮,國防部長倫斯斐、助理部長伍佛維茲,及副總統錢尼是所謂的【新保守主義】。他們一直堅信,積極的外交策略。外交專家哈契爾說,新保守主義的觀點、務實主義的觀點、好戰派的觀點認為,如果美國可以插手的話,世界可以變得更好。 保守派認為,美國的價值觀應該散佈到全世界,即使動武也在所不惜。這是一個野心勃勃,而且危險的目標。
來源:
http://www.ettoday.com/2003/03/20/91-1427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