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拉警報、健康當柴燒 ?
60%國人因忙碌疏忽健康
隨便吃、不運動、睡不飽 健康3大敵
【2009-01-05 KingNet 國家網路醫院】
研究顯示,養成多吃蔬果的習慣,蔬果中各種「植物性營養素」(phytochemicals)多可降低近50%的疾病罹患率。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年報顯示,全球五十多個國家中,台灣人的工作時數僅次於香港與印度,忙碌程度名列世界第三!在緊張、高壓、忙碌的生活步調下,身體裡的營養素存量耗損特別快,若再隨便吃,營養攝取不均就像M型經濟一樣,呈現極端的不平衡,不但影響健康,也增加罹病的風險。
拼生活忘健康、女人愛美、男人愛面子
中山醫學大學與安麗紐崔萊委託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公司進行的「國人的健康意識與態度」大調查 (備註1),報告中發現,近6成的人承認因生活過於忙碌無法兼顧健康;近5成的人會等到身體出問題才找醫生;會定期做健康檢查的比例卻不到2成;而其中男人最擔心【體力變差】、【高血脂】、【高膽固醇】與【肝功能】等問題;而女人最擔心【骨質疏鬆】、【新陳代謝緩慢】與【體力衰退】;但也有5成比例的人覺得自己還不需要擔心健康問題;至於維持健康的方法,大多數人的認知是,要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與經常運動。
而採取健康行動上,男與女也大有別,男人遇到生病會吃藥看醫生的比例比女人低了13%;願意多吃蔬果的女人比男人多18%,但說到運動,女人顯然就比較興趣缺缺,男人比女人高出17%。當然女人還是比男人較關心家人(23%)與自己(10%)的健康。男人比較不願意跟人談病情,低女人13%。另外,有趣的是愛美果然是女人的天性,女人擔心身材比例比男人高出3倍,怕老、怕變醜更比男人高出10-20倍之多。
在營養補充品使用狀況方面,調查顯示,國人對營養補充品已有不錯的接受度。在維持健康的方法中,選擇「吃營養補充品」約4成,且有74%在過去6個月曾使用過西式的營養保健食品。
多吃蔬果健康多
蔬果中各種「植物性營養素」(phytochemicals)多可降低近50%的疾病罹患率
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王進崑教授指出,雖然在調查中大家都知道要維持健康的方法是要有充足的睡眠、均衡飲食與經常運動,但事實是,現代人健康問題主要來自不當的飲食、缺少運動和睡眠品質不佳,其中又以飲食為最。也因此,近年國人患有代謝症候群(備註2)的的盛行率約15%。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所謂代謝症候群是疾病之前的症狀,是一種健康的警訊,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研究指出,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死亡率是沒有代謝症候群的 2.5倍,而國人的10大死因中,與代謝症候群相關者就占了5項。所以,每日攝取均衡的營養,對現代人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吃太油、吃太鹹、吃太多甜食,不但容易造成4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且幾乎逃不了中廣身材的命運。
王進崑教授進一步說明,醫學研究證實,正確的飲食可以改善50%以上的健康問題;良好運動習慣可以再提升30%;足夠的優質睡眠可以約提升20%。最重要的是,足夠的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可預防並改善癌症發生的機率(備註3)與糖尿病(血糖不耐症)、心血管疾病與高血壓等問題;蔬果中各種植物營養素更可降低12%~50%的疾病罹患率。
5 1 6 8新生活運動
有鑑於此,王進崑提出「5 1 6 8 新生活運動」,建議:每日5色蔬果、每日1萬步、6大類食物均衡攝取、8小時睡眠。其中,由於每日5蔬果是現代人最普遍的飲食問題,因此王進崑特別將其列為首要。所謂的每日5蔬果,除了份量夠,還得要種類夠,所謂的種類就是必須均衡攝取足夠的5色(含紅、橘黃、綠、藍紫、白)蔬果,只是這對現代人來並不容易。因此,安麗紐崔萊營養師林秀芬建議,除了力求每日多樣化的飲食攝取,萬一做不到,最好能補充同時擁有維生素、礦物質與植物營養素的綜合營養補充品,為健康打底。
備註
1.這項「健康意識與對營養補充品的態度調查」由中山醫學大學與安麗紐崔萊委由尼爾森(The Nielsen Company)市調公司執行。針對大台北、大台中、大高雄三區,採面對面訪問的方式進行,目標對象為15-64歲男女,有效樣本數共605人。調查指標包括健康意識、健康習慣、營養補充品知名度與使用狀況與使用行為與態度等。
2. 代謝症候群定義
依據國民健康局96年1月修正,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即以下列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
(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 90公分、女性≧ 80公分)。
(2)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舒張血壓(DBP)≧85mmHg。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FG)≧100m g/dl。
(4)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 40m g/dl、女性< 50m g/dl。
(5)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
3.每天一顆蘋果或橘子可以減少20%癌症發生率與各種疾病的危險性。
本文作者【王進崑 教授】
本文由【中山醫學大學 安麗】提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