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23 23:56:00| 人氣1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誰在操弄族群綜合回應文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說明:1947年228事件的爆發地--天馬茶房附近
有人對我的前一篇文章有意見,他的意見如下:
我也是眷村長大的,也是某些人口中所謂的「外省人」,自信我所接觸的外省人,應該要比你轉來文章的作者要多許多,但我實在不知道他筆下所謂的「外省朋友在戰後五十年中,雖然有上層下層差異,下層的外省朋友可能比臺灣人更差,但卻不分階級差異形成一種外省人認同,並把這個跟帶他們來的國民黨政權連在一起」、「外省人由於政治上,長期被國民黨黨國體制所保護,其中有不少人擔任軍公教人員,有許多居住眷村,不敢踏出眷村一步。甚至其實有些外省朋友有著統治者的優越心態,這些都是不能否認的」,以上這些論斷實在離我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體驗知道的「事實」差距很遠。台大歷史系部份外省老師的不當言行是否能擴大解釋為台灣大多數「外省人」族群的基本模型?我想稍微用心體貼這地民眾日常生活的人都能分辨其中曲折。

我在想,他的文章聽在我耳中的感覺,可能和他耳中聽到陳文茜對扁政府的「謾罵」有異曲同工之妙!那麼,我們要如何面對台灣目前這種對不同「陣營」意見事實認定的鉅大差異呢?我也沒什麼答案,也許自己試著偶而練習設身處地為和自己不同意見的人多想想,會不會是一個可能的途徑?大家同住一塊土地,每年為同一政府繳稅,謹守這個國家的法律,和善而熱心地對待周遭碰到的人群,我覺得這樣即是公民應盡的本份。當別人批評時政(或解釋歷史)的態度和自己不同時,就算是自己有信心自己的態度和看法保証一定正確時,我們是否也該看看這位犯錯的人究竟是有心或是無意,否則,一律將別人定義為不「認同、融合」這塊土地,我恐怕無法同意這是一位慎思明辨的讀書人所應該有的言行與舉措。
小小管見,也請有機會讓作者參考。
PS上

以下是inosen的回應:

我只想說我並沒有對多數的新移民有敵意,而我也很願意聽聽所謂新移民的看法。我想說關於外省人認同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而當然其認同程度,與其住不住在眷村,以及從事的工作不同皆有差異,當然新移民中也有人是很樂意當新臺灣人的。

但我們不能否認,確實存在著四大族群的分別(先說,我不喜歡所謂撕裂族群一詞,明明有四個族群何來撕裂,如果要說操弄族群政治,當說是增加族群對立,分化族群感情才對),分別不代表別人就不愛臺灣,我不會隨意將那些新移民劃分為不愛臺灣的人,這是我必須加以澄清,也許確認各族群的存在,並且願意去瞭解雙方的差異何在,進而去溝通,這樣才能共創更好的未來,才能真正溝通,我在上篇文章曾經表達這個重點。

如果我的文章讓邱先生有所誤解,我願意在此澄清,如果有誤也請指教與見諒。

但是就許多層面而言,如果我有誤解,我願多瞭解邱先生的看法,他的回文中,並沒有認真看到他澄清我的問題。當然我對他的意見是贊同的,在我這篇文章最後部分將再次提及。

就我所知的層面,新移民由於歷史因素在戰後臺灣所從事的工作,以軍公教,以及文化新聞出版產業為多。而軍公教成員中,當然也有所謂本省人,但不容諱言,外省族群中從事這些工作者眾,可以參考許多相關族群研究。又如,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所認為的,認為台大學生中,如1960年代後男女比例之所以趨近,是由於外省女性進入就讀所改變的,這些也是由於當年教育補助金的原因......。但是,貧農出身的我外公(1928出生,雲林人)外婆與我母親(1949出生)本人就沒有受教育或僅有小學程度,我的母系家庭,也僅有舅舅能夠讀到專科,其餘僅有高中到小學不等的學歷,我本人是家裡第一個念到國立大學的人。這些其實與族群(剛好跟某族群與某職業的親和性有關)這些其實是某種habitus的養成,而教育則生產並再製這種現象,舊移民即使在能往上流動時,也多選擇日本時代以來的職業傾向,律師及醫生,後來則有教師,也有往商工業發展,這些是臺灣人擅場的職業,而新移民則分佈在軍公教,及文化產業。以本人所就讀的文學院為例,舊移民的比例少得可憐,家人對我念這科系也頗有微詞,但我深信,必須要有舊移民來念,把我們的想法發出來,也是減少誤解的方法。

我並不認為某些族群就一定會不認同這塊土地,當然他們認同,在幾十年的居住後,逐漸落地生根,這起碼是一種對土地的認同,但私意以為或許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地方認同,而非全部都傾向所謂的nation認同,但這也不能說什麼,此種國家認同,是個人選擇的問題,我也可以理解。

但是,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真的有這麼深的仇恨嗎?當然這跟長期以來,228的歷史問題,還有長期蔣氏的少數外省人統治集團掌握政權,導致臺灣人(當然結合部分有反省,反威權的外省人)以民主方式,要求改變這種外來政權,少數族群統治的壟斷,結果有些人錯把所有的新移民跟外來統治劃上等號,這也是常見的對228事件的看法(我對228始終是人民對抗不義政權的必然反抗,與所謂外省本省無必然關係如果真有如此仇恨,當年不會有本省人庇護外省的事情發生)。

不容諱言,許多外省族群的階級位置,其實也是處於社會的經濟位置的底層,這是我本文中的意思,寫得過快,在此致歉。但,他們當中有些人形成某種程度的危機意識,甚至是形成封閉的共同體......。

我只想說,當你們要我們共感你們的歷史經驗時,當然我沒有眷村經驗,但我也共同經歷過所謂的反共復國,灌輸所謂艱苦八年抗戰時期的經驗,我也能體會被蔣氏政權帶來或跟隨逃難離家背井的外省族群的苦難,但我們的經驗呢?在過去五十多年來,我在我小時候的經驗裡,臺灣人的過去經驗被一筆抹煞,家人也不敢提及,我的家人小時只對我深深告誡說,不要去管政治,不要娶外省婆(這是我阿媽說的,我在問她228事件時,我猶記雲林嘉義出身的她,咬牙切齒說沒有228,然後臉都快變形了,我查遍書籍,我發現228在他們那是抵抗最激烈的地方)我父祖輩的日本時代經驗,被一句殖民統治所一筆抹煞,我曾經被教育成一個沒有故鄉,失根的中國人。更別提,所謂外省族群如何能夠認識臺灣人的過去經驗?他們沒有機會瞭解臺灣人,也很難共感。

我只想說我們也許都需要互相學習,互相瞭解,互相溝通,互相尊重,雖然我依然認為確實有部分(我必須再次強調是部分,而非全部!)新移民,他們有若干優越意識,而且有危機意識,對於臺灣意識的高漲有著危機意識,也對中華民國的可能消失感有著消失意識........(最近總統府前當中的一些抗議者似乎抱持這種感覺,不斷以懷念過去的統治作為號召,當然這些人也包括所謂的舊移民)。但我也希望理解你的看法,如果我的看法有誤也希望你提出你的見解............

但我認為,一個外來政權,逐漸本土化,民主化的過程當中,如果真的是民主化,勢必戳破中華民國不代表中國的事實,如果有朝一日,臺灣人以民主的方式,決定選擇建立自己的新國家,我仍希望大部分的所謂新移民,跟我一樣為這個地方臺灣,不管他叫什麼國名,一起奮鬥。對於不想再移民的新移民而言,除臺灣以外,別無家鄉,不是嗎?

台長: inosen
人氣(1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