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14 12:03:25| 人氣1,0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金馬影展:愛情魔鏡、服務生之死、權力喜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戀愛魔鏡」(Mr. Average)
沒有個體性,沒有臉龐,沒有五官,我們只是勞動市場的一個單位,消費市場的一個統計數據。戀物(或是唐諾說的唯物)的班雅明若活在五十年後的全球化時代,可能仍有得發揮,只是麥當勞、星巴克所能激發的詩意恐怕令人不忍卒睹。把這樣一齣再現代不過的集體悲歌濃縮到一個Mr. Average身上,夠悲慘的了。更讓人苦笑的是,只要後設地跳一層來看,這部片簡直古典的像史金納的箱子。清晰的雙峰喜劇線,因為執迷於功成名就而犧牲了友情、親情,和最重要的愛情,以覺悟後的大快人心作為與和解來解決,其它大翻案的結局更是標準的高潮收尾。值得一提的是總統這個角色設置得很成功,不但讓情人節之夜成了最引人發噱的橋段,也強化了本片反諷的深度。
觀眾票選單個人評價5分滿分。
「服務生之死」(Waiter)
片名叫「創作者之抱怨」或「作家之惡夢」可能更貼切些。劇中劇本身有些kuso笑料,但欠缺看頭,賣點與笑點在於劇與劇中劇的破碎界線上。也許原創者深有感觸的部分還是在全片較少比重的創作困境上,不同於「蘭花賊」的溫文無奈,本片暴躁了許多。演員對劇本有意見是稀鬆平常的事,這裡的妙點是懸殊化執行者與策劃者的距離,對活在故事的角色而言,這是生活的一切,創作者相對地掌握了生殺大權。
故事當然不止於此,向「造物主」的抱怨可拍一部「服務生之死」,發現自己原來是個筆下人物就是「蘇菲的世界」了。借用尼采的「道德系譜學」,前者是祈求救贖的奴隸道德,後者算是大無畏的貴族道德。儘管尼采不像叔本華吃佛教那一套,但突破幻象也該是自我價值的一種創造才對。只是之後又如何呢?這是「駭客任務」第一集結尾的好問題,可惜除了有存在主義影子的選擇命題外,基本上二、三集是個爛答案。難道真的與其虛無,不如等待救贖(果陀!?)?
觀眾票選單個人評價4分。
「權力喜劇」(A Comedy of Power)
片名取得很糟,簡單講,本片再怎麼凹也凹不成喜劇。再者,影展的劇情簡介也有誤導的嫌疑,原本期待本片與「馴悍記」現代版一較高下,沒想到是部法官審問紀實,兩性議題僅有欠缺著墨的強烈衝突。畫質、配樂與配樂的放置點都顯得老氣,取景平疏,劇情幾乎無密度,演技無驚豔感(也許也沒那麼難過,畢竟我們看國片也看這麼多年了)。比較令人寬心的一點,可能像「服務生之死」裡那位作家說的,這就是現代角色。同樣的題材由好萊塢拍,不論女法官挑戰權勢的成敗與否,都免不了蒙層英雄色彩,鬥爭的機鋒勢必辛辣(話說回來,至少它拍的出種味道來)。「權力喜劇」用平淡理出現代角色獨有的無奈。以「悲慘世界」為例子,音樂劇儘管精彩卻過度簡化了Jean Valjean的人性,遠不如原著的複雜內涵。但我還是想酸一句,「悲慘世界」還與人性原貌時依舊引人入勝,但「權力喜劇」即使冠上「寫實」二字,觀眾一樣頻頻看手錶。
觀眾票選單個人評價1分。

台長: innerpeace
人氣(1,0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歐洲 |
此分類下一篇:被遺忘的天使(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
此分類上一篇:無名指(L’Annulaire)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