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26 14:49:12| 人氣2,446|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心,安放在哪裡?』活的好系列之三十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個月,張老師月刊主編來信邀稿

希望我寫一篇文章,放在下一期的張老師月刊上。

覺得很開心,一輩子投稿都失敗的我,竟然被從小閱讀的刊物邀稿!(我真的有投稿喔,國中有投校刊,高中有投南一中的刊物,當大學教授以後還有投稿聯合報的繽紛版,可是,從來沒有一篇文章被欣賞採用過,%#*&!)

既然被邀稿了,那就要來認真用心寫。

先來熱身一下

寫這篇醞釀許久的重要文章『心,安放在哪裡?』

**************************************************

 前一陣子,覺得死亡好靠近

擔心天冷,爸爸心臟支架

擔心媽媽身體檢查的結果,擔心自己...

因為覺得死亡如此靠近

決定好好來面對死亡。

上個月,去好朋友小瓜呆的新家作客,夜裡,說著自己對可能來臨的死亡的種種念頭,小瓜呆一如大學時在我生命中扮演智者的角色,竟然轉身進了書房,拿了一本近乎文言文的古書給我,翻到其中一個章節,說,看看這個...........

人生得此好友,真是珍貴。

這本古書,是民國四十四年,錢穆先生的作品『人生十論』

還好我的古文基礎不差,拿起這本書,就真的坐在小瓜呆家裡的客廳讀了起來,接下來幾天,我總是帶著這本古書,搭太魯閣號去花蓮帶訓練時,讀著,想著,搭飛機去香港帶解夢時,也讀著,嘗著味道。

讀著讀著,我猜,讀懂了一些珍貴的智慧。

錢穆先生這麼說:『人當於此一死限未臨之前,而先有其完成。故人當求其隨時可死。』

這句話,對我來說,如同當頭棒喝

我活了四十一歲,一直都很怕死。

我的力氣,常常都用在害怕死亡上頭。錢穆先生這句話,讓我發現,我如果夠有智慧,要開始把力氣,從『害怕又不能怎樣』,移動到『隨時隨地準備好可以死』。

 關鍵是:如何可以隨時隨地準備好可以死?

錢穆先生提供了很重要的路徑:『君子時時盡其職責,人生隨時完成,所以不怕死。』

怎麼樣可以盡其職責,怎麼樣可以隨時完成呢?

錢穆先生說了很多,當中,我覺得最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裡的,是『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這四個字,我們從小聽到大,甚至,不少人一聽到這四個字,就會皺起眉頭,覺得很八股,很老套,很道德勸說......

可是,當我細細的理解錢穆先生的想法,我覺得,真是太有道理了!

這幾年,挺喜歡閱讀商業週刊,最喜歡裡頭訪問成功企業人士的報導,一個一個呼風喚雨的風雲人物,在被訪問時問到有什麼遺憾時,答案幾乎都是一樣的『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和孩子疏遠...』

用錢穆先生的概念來說,上面的典型現象就是,當一個人事業很成功,賺很多錢,但是沒有真的把當父親或當母親的慈愛,好好的傳遞給自己的孩子(父不慈),這時,遺憾就很深,人生就沒有完成(即使事業經營得很完美)。

於是,反過來說,當我們真的做到父慈子孝,當爸爸媽媽的的,好好的陪孩子玩,作菜給孩子吃,讓兒子女兒在爸爸媽媽的身上滾來滾去,甚至在臂灣裡安睡。這時候,父親母親的慈愛,是那麼完整的傳遞給了孩子;父親母親的心,就好好的安放在孩子的心上了。

所以,錢穆先生說:『人心不能儘向神,儘向神,不是一好安放。人心不能儘向物,儘向物,也不是個好安放。.....孔子教人心安放在人心裡。...他教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裡找安頓,找歸宿。父的心,走向子的心裡成為慈,子的心,走向父的心裡成為孝。』

這段話,我在往花蓮的搖擺列車太魯閣號上,拿著書,搖頭晃腦的念了一遍又一遍,真的是讀出了滋味來了!

是呀!真的是這樣,我沒有基督信仰也沒有深刻的佛家修養,所以我真的沒有辦法從神的世界裡超脫生死,我的心,無法在神的心裡完全安放。是呀!錢賺得太多,物質的滿足越來越豐富,卻沒有帶給我的生命多一點的不怕死亡。

但是,當我寫了那封信,親愛的爸爸我要謝謝你,而且信真的寄了出去,爸爸在大甲老家,真的收到我的信。而我,在寄出信的那一天,跟夫人說:『寫了這封信,想跟爸爸說的謝謝都說了,好像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這樣的因為說出了感謝,因而給出了一份孩子對爸爸的孝,所以我的心,就安頓在父親的心裡了。因為有這樣的安頓,一份重要的東西,就完成了。因此,就可以多一些些的『準備好隨時隨地可以死』。

錢穆先生的這個觀點,和美國心理治療大師William Glasser的想法有很相似的地方。Glasser認為,幾乎所有的心理困境,都跟『關係』有關。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辦法跟人建立親近親密的關係,那麼,心理健康出狀況的機率會很高。

親密親近關係(intimate relationship),可以包括朋友、伴侶、家人。從這個觀點來看,一個人如果好好經營親密關係,可以讓自己健康快樂滿足。用錢穆先生的哲理來說,不就正好是:『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裡找安頓,找歸宿。』

哎呀!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就要好好的來檢視一下或者重新看待『討好』這個被心理助人工作者長期關注的溝通姿態。

助人工作者對於個案的『討好』常常很敏感

於是,個案常常在對伴侶好的時候,會很焦慮的問諮商師說:『我這樣會不會太討好了?』

這是非常北美心理學的觀念,但是,可能影響我們真的太大了

父慈子孝,哪裡能夠沒有討好?

二十四孝裡的故事,哪一個沒有盡力的把自己的需求放最後面,然後盡全力地,讓父親母親得到照顧得到愛?

可是,子,因為孝了,所以心安頓了,所以生命的某一部份完成了。這,真的不是西方心理學單薄的『討好』兩個字可以理解的吧!

寫到這裡,其實心裡很震撼,也很汗顏

這麼多年來,在助人專業裡,提醒了多少來求助的人,要小心喔,不要太討好而失去自己喔!這個提醒出現的時刻,我是不是也阻攔了一顆心原本可以好好安放在另一顆心上頭的美好可能?

*********************

於是,回到生活裡

我更單純的活著了

我問自己,我對父親母親的愛,有傳遞出去嗎?

我對黃阿赧黃毛毛的愛,有哪裡可以表達行動的嗎?

我問自己,我可以做些什麼,讓我的夫人可以更幸福?

這樣問自己,然後一個一個真實的行動,讓我的心,一步一步的更安頓在父親母親、大女兒小女兒、親愛的夫人的心上。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差別

是:是我自己問自己我要做什麼?我要怎麼安放我的心。

而不是:那些人要求我對他們好。不是媽媽要我更孝順她,不是黃阿赧說把拔你怎麼常常都要工作?不是夫人說老公你怎麼都不幫忙做家事..........

是我,為了面對死亡,為了想完成我的生命,因此用心的安放我的心,在我的親密關係上。

當我,用心的把我的心安頓在重要的關係上頭,我想,我不再擔心,我會迷失在物質金錢的追求上了。

因為,我的心,好好的安放了。

 *********************

僅以這篇文章,謝謝錢穆先生的智慧之語。

 

我期許自己,在五十歲的時候,可以有能力,寫出一本書,書裡,把東方哲學的智慧與西方心理學的知識,融合理解,輔以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回答人生最常被問到的十個大命題。

這本書的書名已經想好了,叫做『人生十問』。

 







台長: 哈克
人氣(2,446) | 回應(1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sea
期待哈克的大作!
2010-12-27 00:01:43
木頭
寫得好!
博士,生死之問真的也是我一大課題。
從"好害怕死亡"
到"怕死也沒有幫助"不斷說服自己。
從很小很小,真的花了很多力氣在死亡上面。
我的人生才快27個年頭,就有二十多年不斷的在思考這事。

曾經蠻羨慕某些同學,不怕死的原因很單純,
因為死亡對他們而言只是無感覺的沉睡。
既然沒感覺,那好像也不怎麼需要在乎。
能這樣想似乎也不錯。

我覺得錢穆先生說得很有道理。
不過博士的轉譯就更妙了。
『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裡找安頓,找歸宿。』
真是精確又更容易理解的文字。

對我而言,怎麼樣走向別人的心裡找安頓呢?
若是自己做到了以後,要怎麼協助別人,
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尋求一個心安?
提示有了,自己的答案還要自己去找吧 :p

突然就想到,在傳達人生的道理上,每個人都扮演不一樣的角色。
小瓜呆是博士的專屬智者,
智者的智慧,也是需要管道才得以展現。
沒有博士的部落格的話,
小瓜呆跟博士的"親密對談"就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人生十問,我來猜猜
內容除了"如何面對/看待死亡"以外
應該還有"人活在世界上,是為了什麼"之類的吧?

期待博士的大作
2010-12-27 02:53:15
張軒
(很大的深呼吸....)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就要好好的來檢視一下或者重新看待『討好』這個被心理助人工作者長期關注的溝通姿態。
助人工作者對於個案的『討好』常常很敏感
於是,個案常常在對伴侶好的時候,會很焦慮的問諮商師說:『我這樣會不會太討好了?』
這是非常北美心理學的觀念,但是,可能影響我們真的太大了
父慈子孝,哪裡能夠沒有討好?
二十四孝裡的故事,哪一個沒有盡力的把自己的需求放最後面,然後盡全力地,讓父親母親得到照顧得到愛?
可是,子,因為孝了,所以心安頓了,所以生命的某一部份完成了。這,真的不是西方心理學單薄的『討好』兩個字可以理解的吧!」
這一段話在面對跟所有人事物關係議題的我,促進陷入兩端拉扯地我有些解答指引自己開創適合在自己與人事物關係上的相處上。

真的!自己不知不覺走入西方文化的價值觀與深層東方文化的價值觀之衝突與矛盾中,反而某部分的自我顯得相當衝突。「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裡找安頓,找歸宿。」或許這是漂泊的心置身所在吧!
2010-12-27 09:39:58
阿珮
寫的好好看
好動人
講的好清楚
中文系畢業的我給你拍拍手
期待人生十問出版的那一天
可以好好拜讀
由你所講出來的智慧
2010-12-27 12:20:33
阿聖
我有個朋友,全家信仰的是摩門教。

而他有個最小的妹妹,剛滿20歲,正在念北科大參與各種社團與青春洋溢的年紀,突然一次暈倒嘔吐驗出了是腦瘤第三期。

雖然自己是信奉佛教,但卻在他們家中看不見悲傷與怨歎,我看著我那朋友,帶著妹妹到處去看看以前小時候最常去的景點和老家,看著他爸媽陪著他去看日出,陪著他去吃點他熟悉記憶中好吃的食物。

醫生說這顆如貢丸大小般的惡性腫瘤,在腦這前方,已經壓迫到整個腦袋,就算拿掉,生命也不能保證能超過六個月。

身為他的好友,也看著這個妹妹長大,我很難過,也更替他們家人感到害怕,但是我卻看不到他們灰心與恐懼,甚至在教會得晚會中,以樂觀與開朗的聲音,根所有朋友分享,幸好這資訊來的早,儘管是第三期或是惡性...

我們家裡的妹妹,都還有最少六個月的時間可以去傳教去分享愛...

而一年過去了,我又被朋友邀請過去參與他們某個晚會聚餐,我又看見朋友的爸爸,在台上分享,他微笑的說:「似乎他的任務還沒完成,所以一年過去了,他活蹦亂跳,騎著單車,到處傳教,醫生也摸不清楚到底為什麼...」



我那時聽到的時候,留下熱呼呼的眼淚,才知道,死亡的好友正是恐懼、害怕、逃避、畏縮。當你心中出現這些死亡的好友,他就來的越快,來的越兇。

但是當你接受、把握、感恩、面對。

則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會害怕與惶恐。

因為如老師您說得,我們沒有遺憾。
2010-12-27 16:30:14
小瓜呆
我第一次覺得,推薦好書給好友看,是這麼有價值的事!

僅只是當晚聊天下的小觸發,現在竟演變為一篇很棒的文章...將來還可能成為一本書!

天沒有白聊,書也沒有白看,我真的這麼覺得。
2010-12-27 16:54:26
亞琪
看著看著
眼眶就濕了
期待人生十問大作
2010-12-28 16:01:33
遠如
看完後

感動的淚水直流!!!


是ㄚ

討好的背後

是想把心

好好安放在重要關係人的身上

因為安放了

於是愛傳遞出去 自己的心也暖了
2010-12-29 19:32:51
慢慢
在解讀東方與西方文化的時候
兩個文化都有多重的層次
至少有兩個層次
一個是比較階層化的 I MODE
一個是比較平等的 WE MODE

東西方文化同時強調 父慈子孝
孔子跟耶穌都這樣說
但我想像他們說的時候
想講的是你說的
『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裡找安頓,找歸宿。』
是一種 WE MODE

但是 在千年的東西方文化中
不管是儒家思想還是基督教文化
都參雜了階層次的思想
於是
[二十四孝裡的故事,哪一個沒有盡力的把自己的需求放最後面,然後盡全力地,讓父親母親得到照顧得到愛?]
這個句子就很容易被曲解
角色的要求就變成一種[應該]
[應該]就很可能變成一種[暴力]
往內轉的[應該]就可能變成一種[討好]
[討好]就變成一種單方面的壓抑個人的需求
(I MODE)
變成一種代代相傳的[委屈]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傳統故事裡面
都需要小心地檢試 究竟這些故事是
從 I or We MODE 出發
表面上看起來相同的行為
內在卻可能是很不一樣的MODE
2010-12-30 11:26:22
秀英
真要好好的細細品味..到今天為止的500篇作品,怎麼有辦法每篇都這樣深情與觸動人心呢?
2011-06-18 22:37:0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