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04 23:39:10| 人氣1,232|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構成主義」還魂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構成」本來就是建築的本質,特別是指建造的行為。

建築空間的製造,由於體積尺度的龐大,進行的方式通常就是組構。組構就是將方便上手的物件,給一一搭架起來,形成一個可以容納人在其內活動的大型中空物體。例如一個圈拱的構成,是由一塊塊體積與重量相仿的磚或石,依著一定的方向與規則相互堆疊起來,而形成一個可以包蔽空間的結構。因此,一個圈拱的構成,是來自於一堆的磚石。依此類推,一間古中國建築,是一堆木條架構所形成;一棟現代鋼骨摩天樓,是由一堆鋼架所拼組而成的。

這種由小零件組裝『構成』一個大物件的機制,便是建築行為一直以來最根本的通則。英文「構成」:construction,con-有『共同』、『一起』之意,structure是『結構』、『組織』之意。「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字面上就有,『共同結合、一起製造』之意。

Constructivism這個非常具建築性格的字眼,是蘇聯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所同時誕生的一個藝術流派。

由於推翻了長久以來的帝制,加上對前所未有的共產社會之憧憬,新時代的藝術家們對未來的藝術形式,充滿了前瞻性的想法。其中,建築師也對未來的建築之形式與目的,有著無限『浪漫』之想像。雖然許多都只是紙上建築,但因這股理想性希望的衝動,反而給了他們超越當時工程技術的極限,以這些巨力萬鈞的建築景象跨時空而來,簡直預言了我們現在!




「構成主義」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強調出『拼裝』手段的重點,但其背後有幾則時代性的理念與價值觀:

第一,社會主義下對共同的、公有的信念賦予一種至高無上的肯定,包括連『藝術』這事。雖然一直以來『藝術』在西方人的價值體系裡,占著很崇高的地位,但由於其生產稀少性、創造唯一性,以致『藝術』也等同於區隔社會階級與生活形態之『工具』。但這些蘇聯的藝術家確認為,『藝術』也應該要向所有共產社會的制度一樣,必須為人民所民共有共享才是。因此,『藝術』應該也一起為所有人服務,為『政治』來服務。

第二,根據塞尚的名言:「自然中的每一事物皆可依球體、圓錐體、圓柱體加以塑形。」因此而產生了後來的立體派。Constructivism也接受了這個對形體藉抽象簡易化,來傳達藝術的智性新面向之手法。這手法幾乎是國際性「現代主義(Modernism)」建築最明顯的標誌,在此蘇聯證明自己也趕在鋒頭上。

第三,對於科學化、工業化所帶來的技術文明,應該要被應用在能造福全體人民之上。特別是建築,對於新發展的工業材料與技術如RC、鋼鐵玻璃造等,不僅可以透過大量製造來服務民眾對空間的需求,同時也可因新建材的特質,而發展出有別於以往的新建築型態來。

第四,建築的構成主義,對結構的表現特別重視,最主要是來自機能主義的影響。認為重新對結構的理性思索,就如機能主義對空間機能合理的重新思考一般。這裡存在一種時代流行的概念,也就是認為如果東西是適用的,機能就會讓東西有美感,又因為是好用的,自然就讓使用者感覺舒服。結構也是一樣,只要是能圓滿達成建築的穩定性,結構本身就自然散發美的感覺。不靠裝飾,建築結構一樣有屬於它獨有之美感,不用再去遮掩建築構成的方式,大方地把建築站立的元素給表達出來,把精彩粗壯的架構給裸露出來。




構成主義對建築結構的強調,在蘇聯這有別於歐洲主流意見的邊緣下誕生,說明著這個國度長期以來的某種民族情緒壓抑的反彈,利用這個新國家的誕生之際,藝術家們所代表的社會良心,當然會企圖提出一種有別以往的創新說法。

在建築的領域,『結構』一直以來都只是服務者的角色,不若『空間』、『造型式樣』等的論述主流。如今蘇聯逮到這個新時代開始的好契機,當然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建築師們,必然都是全力以赴、全心注入這場『革命』!

只是誰也沒料到,『共產社會主義』的理想竟然是如此短命。構成主義很快在1922年列寧被刺後很快就走下坡,沒幾年史大林便對這些前衛藝術家們趕盡殺絕。此時一堆很棒的俄國人才紛紛逃往國外,如後來到包浩斯任教的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如夏卡爾Marc Chagall、馬烈維奇Kasimir Malevich等。

1921年列寧曾進行所謂『新經濟政策』,鼓勵俄國與西方加強聯繫,此時一批構成主義的設計師來到歐洲旅行,順便也把這主義的思想帶向西方,特別是對當時正在工業蓬勃的德國,有很深的影響。

德國一直被認為是「現代主義」國際式樣建築形成最關鍵的沃土,那蘇聯的構成主義在自己都還沒來得及長大時,便夭折了!

構成主義的短暫風潮,沒幾年變成泡影,也許重頭到尾都只是一場對美好未來的『幻想』,就像蘇聯的共產主義制度一樣,浪漫得不顧麵包、衝動得只能短命。




短命的運動,好像也不能隨便地就論定人家的功業。

1980年代後興起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明顯地就是受到構成主義之影響。許多當今獨霸一方的建築師如哈蒂(Zaha Hadid)、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楚米(Bernard Tschumi)、藍天組(Coop Himmelblau)等都承認受到早期蘇俄構成主義的啟蒙。這些建築師刻意挑戰傳統建築設計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僵固意念,對於造型元素採著無比自由開放的態度,甚至不惜顛覆人們對建築穩固正式的成見,一心一意只為解放出空間的新可能。結果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盡是如此燦爛亮眼的成績!

耶穌只活了33歲,其實也不過還是個青年人,但其言論對後世的影響竟有那麼大!短命的藝術運動,萬萬也沒想到會在沈死了半個世紀,竟能還魂回來。若當年的那些蘇聯建築師在天上有靈,肯定是給他笑不攏嘴啦!















Ps.

這裡的圖片,我刻意將新舊建築看起來有些類似的給並置,其實這並不合科學。就像你不能說長得相像的兩個人,就硬要說人家是有血緣關係、是兄弟、是同一個祖宗。但我覺得這種直接用類比的方式,相當能引起觀者的興致與想像,有如綜藝節目在玩『超級明星臉』之類的遊戲。

無論相像的兩個建築,是否有任何真實的影響,或任何跨親的血緣關係(如承教於某師之下),重點在於「構成主義」的建築想像,至今在我們的世界,確實可見!可見,是那不可見的力量,如亡魂超渡,又在當今的環境與世界,還魂的。

誰人能知,生命的模式是什麼個樣態呢?!



台長: river old
人氣(1,232)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玩建築 |
此分類下一篇:夕陽西下「夢時代」
此分類上一篇:Tears For Fears,驚懼之道

夷希微
「構成主義」跟耶穌一樣,真的是影響深遠,可以說永遠不死。

它是我的過去(大學的養成教育),現在(執業的下意識)以及未來(對建築的信仰)。

河老整理的這幾張圖,非常具有教育意義,感謝河老費心分享。
2007-06-05 13:30:53
版主回應
「構成主義」在建築史的教育中,一般只是現代建築運動的一小節,討論的其實不多。
可能是資料很有限,又陣亡了好一陣子,對於建築思潮一直沒啥興趣的台灣建築界,也很難引起什麼共鳴。

不過,事實就是事實,好的東西終究會掩不住光芒,總會被人挖出來的。
看到安藤可以紅成這樣,表示『建築』還是可以被創造話題,被拿來當主角重視的。

加油!建築師。
2007-06-05 17:20:20
飛小魚兒
河老師,這篇,好深奧喔!
可是這個對比的建築物,很好玩。

生命的模式,像水,沒有一定的形狀。雖然說,人生有太多無奈的事,但,有時候態度可以辛宰你的人生;生命充滿了不可知的變數,但卻可以有相當程度的塑造與扭轉。

river old看得懂小魚在說啥嗎?
2007-06-05 17:47:11
版主回應
這篇沒有很深奧啦,
只是還滿專業地在談建築史。
不過,這可是我對社大「非專業者」上課的教材喔,他們太厲害了,逼得我越上越難!

用水來形容生命的模式,很有創意,也很有道理,我當然聽得懂你在說什麼。你的『水』已經登上了台灣制高點,真是為你高興呢!

這隻魚實在太厲害啦!
恭喜,恭喜!!
2007-06-05 18:26:01
法式蘋果派
老師,看了這些美麗的建築照片,突然覺得住在法國好膩喔!需要透透氣!
2007-06-06 04:24:37
版主回應
法國,有多少精彩的建築呢!

偉大的母親總是犧牲自己,給了家庭、小孩,
偶而為自己透個氣,也是好事哩!
加油!!
2007-06-06 14:52:31
山櫻花`~主導的意識?
請問一下,是什麼意識去影響「構成主義」的生成?換言之,運用構成主義的操作的背景及思維是什麼?
2007-06-07 23:57:03
版主回應
背景:
蘇聯推翻了長久以來的帝制,加上對前所未有的共產社會之憧憬,建築師對未來的建築之形式與目的,有著無限『浪漫』之想像。

思維:
構成主義對結構的表現特別重視,最主要是來自機能主義的影響。認為重新對結構的理性思索,就如機能主義對空間機能合理的重新思考一般。他們認為結構只要是能圓滿達成建築的穩定性,結構本身就自然散發美的感覺。不靠裝飾,建築結構一樣有屬於它獨有之美感,不用再去遮掩建築構成的方式,大方地把建築站立的元素給表達出來,把精彩粗壯的架構給裸露出來。
2007-06-08 00:23:20
山櫻花~感謝解說但…
謝謝!很精要、易懂!感謝~~~

但是…我是想提問,這些作品的創作者(建築師),
內心也是想透過這些最基本的結構穩定特質,
來表達對於社會主義的浪漫想像嗎?

同時,他們的建築養成背景也是如此的過程嗎?
還是說,在執業的過程有碰到一些事情,
迫使他們放進難以言語的黑包幽默在作品裡面!
最終目標是透過作品發聲,對社會提出一些個人的期許!
2007-06-08 15:32:12
版主回應
第一個問題:
「創作者(建築師)內心是想透過這些最基本的結構穩定特質,
來表達對於社會主義的浪漫想像嗎?」
我以為應該這麼說:結構穩定不是因,是浪漫想像才是因。
結構只是手段!從我們可以找到的資料來看,
結構穩定不是重點,重點應是:結構表現!
構成主義如果說有什麼成就,那就是把結構當成建築表現的形式。
因為從很多圖片看到某些建築想像是無法成立的。

第二個問題:
那個時代『建築教育的養成』還未成氣候,一般我們認為西方正統的『建築教育』模式都是在包浩斯以後才有的。之前,建築大都只是『藝術教育』中的一個分項。
蘇聯十月革命後,我認為當時的言論應該是非常開放的,共產主義給人的封閉印象應該是要到後來史大林執政才有的轉變。因此,我不認為當時有「難以言語的黑包幽默在作品裡面」。相反的,創作者此時是充滿開放而自由的對未來的想像。這也是為何「構成主義」之所以精彩的原因,但最後又如你說的「最終目標是透過作品發聲,對社會提出一些個人的期許!」

蘇俄自建國一直以來都沒有成為世界的主流文化,共產主義在當時被視為是一個契機,可是萬萬也沒想到風光沒幾十年,就又給落敗下去。

當我在看「構成主義」的同時,想到的是人類『希望』的驚人力量!如果沒有『希望』領前,人是很難呈現價值的。
這是我的感想。
2007-06-09 00:21:15
山櫻花~感謝~授教了~
感謝您上了一課,大二程度的課程!
雖然只答了4成半,還是很不錯!
對於大學生來說應該受用。

如果問我是否有更好的答案,
我可以告訴您,我也才大二程度的思維,
想到再上來post想法吧!

如果說,認為只答了4成半,而另外的5成半呢?
或許,要靠那一份「希望」去尋求、思辯才能求取吧!

謝~再加油了`~~
2007-06-10 02:29:15
版主回應
You are most welcome.
2007-06-11 04:49: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