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1-20 08:38:36| 人氣2,1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懺而不悔,自欺欺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盧梭畫像


 懺而不悔,自欺欺人

 

        面臨婚變之後,很多的人妻都會憤憤不平的指著前夫說:「你一定會後悔的,你會有報應的!」真實的情況是,報應一定會有的,但後悔通常是不會有的。因為懺悔的能力,不是人人具備的,從基督徒的眼光來看,若沒有神的介入,人是無法真正懺悔的。

         人類歷史上最有名的懺悔書是由著名哲人盧梭寫的《懺悔錄》,這本寫得厚厚的懺悔書是怎麼來的呢?從一些文獻上的資料來看,大約是一輩子貧窮潦倒的文人盧梭,好不容易寫了幾本書而出名了,其中有一本叫《愛彌兒》,這本書談是兒童的教育,好像盧梭對於如何養育兒童有多大的心得似的。但真實的人生裡,他卻是一位把自己五個孩子拋棄,全部送到孤兒院去,他的理由是自己沒有能力扶養,不如送去給別人扶養。他的行為受到當時另一位文人伏爾泰寫了小冊子攻擊,使得他落荒而逃,遭到社會的譴責。為了平息當時對他不利的輿論,他才著手寫這本《懺悔錄》,把自己的一生真實的裸露在世人面前。

          這本書真實地寫出盧梭的一生,包括他的性生活及所有卑鄙的行為,在十八世紀封閉的社會風氣中造成了轟動,這本書是他死後才發表的,因此盧梭也是死後才被人重視,被封為思想家。盧梭是一個與自己的世紀密切相關的人,他的《懺悔錄》除了是個人歷史以外,還給我們留下十八世紀的一份珍貴的證物。我們跟著他瞭解到年輕學徒的生活條件,在苛捐雜稅下農民和巴黎小市民的生活條件;然後離開市民階層,我們進人貴族門廳,外交界和財界,甚至接近了宮廷;法國與歐洲的文學的關係,一個時代的心理狀態、政治問題和情趣,無不說得清清楚楚。這一切經歷固然都是通過盧梭的眼光來看的,但是誰比他更適合去評論這個令他心醉神迷而又感到被排斥在外,他嚮往而又不忘揭露其固有癥結的上流社會呢?誰比他更能體會他所出身的小市民階層的尊嚴呢?《懺悔錄》開拓了浪漫主義的道路。

         就算如此,但是如果從為盧俊生下五個孩子的女人來看,或是從被盧梭所拋棄的五個孩子來看,盧梭的浪漫剛好給他們帶來了一生的災難。在浪漫情懷中他創造了一個想像的世界,在那裡幸福是美德的最高褒獎,他自己卻痛苦萬狀。他真誠地熱愛正義、真理、善良,自己卻撒謊,不講正義,做事惡劣。誠然他在世人面前大聲喊冤,但是他也知道,良心在有所隱瞞時才與理智展開討論。於是他期望的是讓自己在人面前是透明的。他借這種透明來平息內心的不安。希望經過這場懺悔,他重新找回最初的無辜狀態,那時他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存在,逃出當時如地獄中的痛苦回憶中,而走向過去的尚未完全失去的幸福。

        這種似是而非的心態,是很多外遇者的心態。對於所謂「感情的忠誠」這個觀念,或是養育孩童的責任,可以以浪漫的心態來掩飾。固然,盧梭的經濟情況不好,要養育五個孩子是很困難,不過,他沒有克制自己對情慾的需求,還是不斷地與女人發生關係,他享受了情慾的舒服,卻不願承擔該有的責任。他的這種個性,不只是表現在拋棄親生孩子的行為上,連對身旁的恩人也是如此。雖然把書取名為「懺悔錄」,但讀起來,我只覺得「厚顏無恥」,他沒有一絲悔意,對於自己所有自私的行為,他都有一套說詞。

         我很慶幸當時有文人寫小冊子來揭露他真實的面目,否則在他這種思想之下,我想人類以家庭為單位的結構,可能早就解體了,人人都選擇自己認為容易過的生活方式,只要享受,不必承擔責任,而且為了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存在,來個似是而非的懺悔錄。個人以為他是懺而不悔,真的懺悔,應該負起父親的責任,讓孩子可以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

        對於為何拋棄自己親生孩子,盧梭在書中第七章說:我在那裡聽到大堆的軼事,十分有趣,同時也就漸漸學會了——謝天謝地,倒不是他們的生活習慣,而是他們的那些處世箴言。受害的體面人物、帶綠帽子的丈夫、被誘姦的女人、私下生的孩子——這些都是那兒最普通的話題。誰最能叫育嬰堂添丁進口,誰就最受人喝彩。我也受到了感染:我也接受了在十分親切而且十分體面的人物中間盛行的那種想法。我心想:既然當地的風俗如此,一個人生活在這裡,當然就可以照此辦理。這正是此時我要找的出路。我就下決心採取這個辦法,輕鬆愉快,毫無顧忌,唯一要克服的倒是戴萊絲的顧忌,我說得舌敝唇焦,她總是不肯採取這唯一能保全她面子的辦法。她的母親也怕有了孩子給她添麻煩,就來幫我說話,結果她被說服了。…至於它的後果,既非我始料所及,且又非常慘痛,將迫使我時常回頭談到這個問題。」

在書中第八章說:「我自己行的後果固然是估計錯了,我在這樣的寧靜卻是再驚人不的。如果我是那種天生的壞人,聽不到大自然的切呼心裡從來沒有萌發過任何真正的正感和人道感,那麼,種硬心倒是極其簡單自然的。然而,我的心是那樣熱烈,感情是那樣銳敏;我是那易於情,一情就受到情感的如此烈的控制,需要捨棄時又感到麼心碎;我切,又熱愛偉大、真、美 與正;我麼痛恨任何型的邪,又麼不能仇、害人,甚至連這樣的念;我看到一切道德的、豪的、可西又腸發軟,受到烈而甘美的感——所有一切竟能在同一個靈魂裡,跟那種肆意踏最美好的義務壞道德的行為協調來嗎?不能,我感到不能,我大疾呼地不能,絕對辦不到的事。 雅克子也不曾有一一刻是一個無情的、的人,一失掉天性的父。我可能是做了,不可能有這樣硬的心。如果我要述理由的,那就說來話長。既然些理由曾惑我,它也就能惑很多的人,我不願意讓將來可能到我的青年人再去己受到同樣錯誤的蒙蔽。我只想明一,那就是我的錯誤在於我因為無撫養我的幾孩子而把他交出去由家教育的候,我準備讓工人、民而不們變成冒家和富追求者的候,我是做了一公民和慈父做的事,我把我自己看成是柏拉的一分子了。起,我心的悔恨曾不止一次地告去是了;但是,我的理智卻從沒予我同的警告,我還時常感保佑了他,使他由於這樣理而免於遭到他的命,也免於遭到我萬一被迫遺棄們時便的那種命。如果我把他 了埃皮奈夫人或森堡夫人——她或出於友,或出於慷慨,或出於其他機,都曾表示願意撫養,他們會就幸福些呢?至少,撫養正派人呢?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可以定,使他怨恨他的父母,也許還會的父母:就萬萬不如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為因此我的第三孩子又跟頭兩個,被送到育堂去了,後兩個仍然作了同理:我一共有孩子。理,當時在我是太好、太合理、太合法了,而我之所以有公地誇耀自己,完全是為著顧的面子。」

        這就是一代思想家對自己拋棄五個親生孩子的說詞,他還自認為是慈父,並且還認為把孩子送去育嬰堂是「輕鬆愉快,毫無顧忌」  並且認為自己是「這一輩子也不曾有一時一刻是一個無情的、無心腸的人,一個失掉天性的父親。」哦,這是什麼邏輯?後來的文獻查不到他的五個孩子有沒有長大,長大後又是如何,但據1746年的《法蘭西信使報》上有一篇有關育嬰堂歷史的文章說,它已被每年3000以上的棄嬰擠滿了。1758年,盧梭本人指出這個數字已上升到了5082人。1772年平均數上升到近8000人。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棄嬰在頭一年就死亡了。平均14%的棄嬰可以活到七歲,在這些孩子中間又只有5%活到成年。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淪為乞丐和流浪漢。因此他的孩子可能都死亡了,就因他把他們送到育嬰堂去,而他自己還辯解自己不是失掉天性的父親。

       其實,他的這種做法也沒有什麼奇怪的,他在十七歲時就做了一位二十九歲女性的情夫長達十多年,還把與他共同生活了多年的妻子,和朋友一道來分享她的愛與性。這些行為,都不是一個正常人會做得出來的。

       而且他還在《懺悔錄》中向自己的時代社會提出了勇敢的挑戰:「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麼時候吹響,我都敢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我想如果請有外遇的前夫們共同來寫一個懺悔錄,其實厚顏無恥的說詞,大概也和盧梭差不多,都是懺而不悔,而且還認為「別人也比我好不到那裡去」。

       所以在此要勸離了婚的前妻們,不必指望前夫一定會後悔,因為他們沒有懺悔的能力,不過報應是一定會有的,盧梭的死狀是很慘的,不僅有精神及身體的病,死前還遭到馬車撞踏,屍體也被野狗啃蝕,而且無人追念。

台長: 耶利亞
人氣(2,1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愛人要先愛己 |
此分類下一篇:如果他是隻花蝴蝶,妳該怎麼放手?
此分類上一篇:找出自己是誰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