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31 23:36:51| 人氣6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貼張照片覆留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lion -- 2004-10-31 10:49:43 -- 留言如下:

我缺少一對翅膀圖檔,求助惜墨爺

請看下文 Homepage:

http://www.wretch.cc/blog/lion888&article_id=1254526



● 闖進下陷區的高鐵 行車安全有疑慮

摘錄自:【2004/10/19 民生報】
   ■ 記者鄭朝陽/調查報導

台灣第一條高速鐵路預計明年10月上路,屆時從台灣頭到台灣尾,搭火車只要90分鐘;這將是台灣公共建設的新里程碑,也是另一項值得驕傲的台灣經驗。

高鐵寫下的「台灣奇蹟」是:總造價近4000億的高鐵,係由民間廠商承包、興建、營運30年,創下全球規模最大的工程委託民間興辦案(BOT);但很少人知道,高鐵有近44%路段行經地層嚴重下陷區,這也遠非當年路線規畫意料所及;不少沿線土地的下陷情形至今仍持續惡化中,將來通車後,行車安全能否百分百保證?乘客有否信心危機?這些問題已到了必須攤牌的時候!(系列三)


摘錄自:【2004/10/19 民生報】
   ■ 記者鄭朝陽/調查報導

● 高鐵如陷泥淖難脫身 惡化何日才得救?

全長345公里的高鐵,像臥龍般,行經台灣西部平原;特別是三層樓高的高架路段,從中部彰化八卦山隧道延伸到高雄左營,它長達157.317公里,打破金氏世界紀錄。

工程壯觀之外,台灣高鐵所採用的「零事故」紀錄日本新幹線列車,刻正在高雄燕巢的機廠內進行組裝、測試,最近即將上軌,展開慢速試車,為明年10月通車目標暖身。台灣高鐵公司上自董事長殷琪、下至第一線施工人員,面對外界一再質疑,均以斬釘截鐵的口吻回答:「高鐵一定如期通車!」

問題是,「百姓關心的,不是通車承諾會不會跳票而是敢不敢搭?」對經常南來北往的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邱文彥來說,最企盼高鐵早日通車,自己受益最大,然而,看高鐵沿線地層下陷的狀況,他不得不說出大家心中的隱憂。

邱文彥的擔心其來有自。據經濟部水利署委託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監測結果,地層下陷嚴重的雲林縣,近年來,沿海地區下陷速率已有緩和跡象,但高鐵經過的虎尾、元長、土庫一帶,卻成了新的下陷中心,讓參與監測和執行高鐵工程的產、官、學界心驚肉跳、冷汗直流。

事實上,整個雲林地區地層下陷問題在近十年來已起了令人震驚的變化。民國81~83年,台西一帶沿海地區,地層下陷速率每年達15公分,當時靠內陸的元長鄉,每年下陷也達9~10公分;到了83~85年,沿海下陷速率明顯趨緩,但元長附近卻仍維持每年6~7公分下陷速率;因此,雲林內陸地區的地層下陷早已明顯惡化,只是大家都把焦點放在沿海養殖區,未受到該有的重視而已。

民國85年以後,雲林內陸下陷速率已超越沿海地區;到了87年,下陷中心轉移到元長、土庫一帶,91年的下陷速率深達9.5公分,持續下陷面積(每年下陷速率超過3公分的範圍)約610.4平方公里。

而最近才出爐的檢測資料,讓人看了更是整顆心直往下沈。內陸持續下陷面積再往外擴大近100平方公里,總面積達703平方公里,等於2.6個台北市不斷在下沈,且去年最大下陷速率已提高到12.2公分,這些檢測資料對積極趕工的高鐵來說,無異青天霹靂;這份「關鍵報告」不僅讓資金籌措不易的台灣高鐵傷透腦筋,身負重任的交通部高速鐵路局更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跳腳。

高鐵掉入地層下陷的「泥淖」,難以脫身;這項「錯誤」莫非是當年選線時過於草率所造成?當初參與選線作業的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官員表示,當年勘選路線十分謹慎,為了避開地層下陷區,特別把高鐵路線往內陸推;由於當時元長、土庫、北港一帶仍未發現下陷問題,且靠近中山高速公路,才敲定現在路線,但「人算不如天算,沒想到,還是碰上了!」

高鐵沿線土地沈陷,最大的考驗不在沈陷多深,而在高低不平的「差異沈陷」,造成行車安全的威脅。

台灣地震、颱風頻繁,高鐵路線工程必須考慮地震、強風、豪雨等問題,以確保列車在時速250~300公里高速行駛下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列車行駛的軌道不能有明顯坡度差異,否則,對高速行駛的列車將十分不利;而地層「差異沈陷」正是導致軌道坡度不規則變化的幕後黑手。

不幸的是,高鐵沿線的雲林二崙、土庫、元長、虎尾、北港一帶地層下陷,偏偏都有「差異沈陷」跡象。這些鄉鎮每年平均以4~10 公分速度下陷,高鐵局局長何煖軒直言,這個數字已超過高鐵可忍受的4公分下陷值;而水利署模擬十年後累積沈陷量約為41~104公分,最多有半個人高,立委李鴻鈞、劉文雄擔心,如果下陷更形惡化,高鐵軌道坡度變成雲霄飛車般地起起落落,高鐵還有誰敢搭?如果政府未能有效管制或解決此一問題,以這種沉陷速度,將超過高鐵工程技術所能克服。

把軌道「縱向坡度」只能容許千分之一誤差的高鐵說成雲霄飛車,確實太過離譜;但正因可容許的誤差值相當小,地層下陷變數又難以捉摸,高鐵的安全才格外受人關注。

高鐵軌道下的基樁又粗又壯,至少要三、四個人圍成一圈,才足以將之環抱起來,且深入地下五、六十公尺,看似無法撼動,然而,高鐵雲林沿線違規水井充斥,再放任抽取地下水,高鐵安全勢必不保。

為挽救頹勢,高鐵局要求雲林縣政府強制封填高鐵沿線各500 公尺範圍內的水井,並獎勵農民在沿線土地造林涵養水源,不過,這兩項行動都因誘因不足而遲遲無法執行。

「地下水文不是你我想像的那麼簡單,」邱文彥教授認為,把沿線水井封掉只能治標,沿線外圍的水井若不停止抽用地下水,上游也沒有補注來源,下陷趨勢不會改變,因此,處理高鐵沿線下陷問題,政府還得更「大刀闊斧」才行。

對雲林其他下陷區的數十萬居民來說,高鐵沿線土地好比總統府所在的「博愛特區」,要不是象徵進步與財團巨額投資的高鐵通過,原本無人理會且日益惡化的地層下陷,不知要等到哪一天才「得救」?但真正要阻止地層下陷,除了要備妥數以百億計的鈔票,還有重重難關有待突破,不是喊一句「封井」就做得到的。


全長345公里的高鐵,像臥龍般,行經台灣西部平原;特別是三層樓高的高架路段,從中部彰化八卦山隧道延伸到高雄左營,它長達157.317公里,打破金氏世界紀錄。

工程壯觀之外,台灣高鐵所採用的「零事故」紀錄日本新幹線列車,刻正在高雄燕巢的機廠內進行組裝、測試,最近即將上軌,展開慢速試車,為明年10月通車目標暖身。台灣高鐵公司上自董事長殷琪、下至第一線施工人員,面對外界一再質疑,均以斬釘截鐵的口吻回答:「高鐵一定如期通車!」

問題是,「百姓關心的,不是通車承諾會不會跳票而是敢不敢搭?」對經常南來北往的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邱文彥來說,最企盼高鐵早日通車,自己受益最大,然而,看高鐵沿線地層下陷的狀況,他不得不說出大家心中的隱憂。

邱文彥的擔心其來有自。據經濟部水利署委託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監測結果,地層下陷嚴重的雲林縣,近年來,沿海地區下陷速率已有緩和跡象,但高鐵經過的虎尾、元長、土庫一帶,卻成了新的下陷中心,讓參與監測和執行高鐵工程的產、官、學界心驚肉跳、冷汗直流。

事實上,整個雲林地區地層下陷問題在近十年來已起了令人震驚的變化。民國81~83年,台西一帶沿海地區,地層下陷速率每年達15公分,當時靠內陸的元長鄉,每年下陷也達9~10公分;到了83~85年,沿海下陷速率明顯趨緩,但元長附近卻仍維持每年6~7公分下陷速率;因此,雲林內陸地區的地層下陷早已明顯惡化,只是大家都把焦點放在沿海養殖區,未受到該有的重視而已。

民國85年以後,雲林內陸下陷速率已超越沿海地區;到了87年,下陷中心轉移到元長、土庫一帶,91年的下陷速率深達9.5公分,持續下陷面積(每年下陷速率超過3公分的範圍)約610.4平方公里。

而最近才出爐的檢測資料,讓人看了更是整顆心直往下沈。內陸持續下陷面積再往外擴大近100平方公里,總面積達703平方公里,等於2.6個台北市不斷在下沈,且去年最大下陷速率已提高到12.2公分,這些檢測資料對積極趕工的高鐵來說,無異青天霹靂;這份「關鍵報告」不僅讓資金籌措不易的台灣高鐵傷透腦筋,身負重任的交通部高速鐵路局更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跳腳。

高鐵掉入地層下陷的「泥淖」,難以脫身;這項「錯誤」莫非是當年選線時過於草率所造成?當初參與選線作業的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官員表示,當年勘選路線十分謹慎,為了避開地層下陷區,特別把高鐵路線往內陸推;由於當時元長、土庫、北港一帶仍未發現下陷問題,且靠近中山高速公路,才敲定現在路線,但「人算不如天算,沒想到,還是碰上了!」

高鐵沿線土地沈陷,最大的考驗不在沈陷多深,而在高低不平的「差異沈陷」,造成行車安全的威脅。

台灣地震、颱風頻繁,高鐵路線工程必須考慮地震、強風、豪雨等問題,以確保列車在時速250~300公里高速行駛下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列車行駛的軌道不能有明顯坡度差異,否則,對高速行駛的列車將十分不利;而地層「差異沈陷」正是導致軌道坡度不規則變化的幕後黑手。

不幸的是,高鐵沿線的雲林二崙、土庫、元長、虎尾、北港一帶地層下陷,偏偏都有「差異沈陷」跡象。這些鄉鎮每年平均以4~10 公分速度下陷,高鐵局局長何煖軒直言,這個數字已超過高鐵可忍受的4公分下陷值;而水利署模擬十年後累積沈陷量約為41~104公分,最多有半個人高,立委李鴻鈞、劉文雄擔心,如果下陷更形惡化,高鐵軌道坡度變成雲霄飛車般地起起落落,高鐵還有誰敢搭?如果政府未能有效管制或解決此一問題,以這種沉陷速度,將超過高鐵工程技術所能克服。

把軌道「縱向坡度」只能容許千分之一誤差的高鐵說成雲霄飛車,確實太過離譜;但正因可容許的誤差值相當小,地層下陷變數又難以捉摸,高鐵的安全才格外受人關注。

高鐵軌道下的基樁又粗又壯,至少要三、四個人圍成一圈,才足以將之環抱起來,且深入地下五、六十公尺,看似無法撼動,然而,高鐵雲林沿線違規水井充斥,再放任抽取地下水,高鐵安全勢必不保。

為挽救頹勢,高鐵局要求雲林縣政府強制封填高鐵沿線各500 公尺範圍內的水井,並獎勵農民在沿線土地造林涵養水源,不過,這兩項行動都因誘因不足而遲遲無法執行。

「地下水文不是你我想像的那麼簡單,」邱文彥教授認為,把沿線水井封掉只能治標,沿線外圍的水井若不停止抽用地下水,上游也沒有補注來源,下陷趨勢不會改變,因此,處理高鐵沿線下陷問題,政府還得更「大刀闊斧」才行。

對雲林其他下陷區的數十萬居民來說,高鐵沿線土地好比總統府所在的「博愛特區」,要不是象徵進步與財團巨額投資的高鐵通過,原本無人理會且日益惡化的地層下陷,不知要等到哪一天才「得救」?但真正要阻止地層下陷,除了要備妥數以百億計的鈔票,還有重重難關有待突破,不是喊一句「封井」就做得到的。


摘錄自:【2004/10/19 民生報】
   ■ 記者鄭朝陽報導

● 嘉南平原下陷日趨嚴重 考驗還在後頭

不論地層下陷是否能穩住,高鐵通車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目前能救急的唯有運用工程技術,將高鐵陷入立即危險的時間儘可能展延。

「我們是受害者,高鐵一旦出事,我們也血本無歸!」台灣高鐵公司副總經理謝致德強調,該公司必須為高鐵安全把關,但呼籲政府及早面對問題,出面解決地層下陷的危機;他說:「長痛不如短痛,今天不做,明天一定後悔!」

謝致德說,幸好高鐵雲林沿線80%下陷地區發生在深層,地表下50公尺內的淺層僅下陷20%;根據日本工程技術規範,淺層地層每年下陷深度超過2公分,才須注意基樁,因為下陷產生的「負摩擦力」會導致基樁載重能力受損;以下陷深度最大的土庫為例,平均每年下陷10公分,淺層下陷速率正好是2公分,在可容許邊緣,對高鐵結構並不會形成立即危險,但要注意長期變化。

謝致德並表示,高鐵在彰化、雲林沿線設有下陷監測系統,偵測每根基樁(墩柱)下陷位移情形;橋面的軌道每兩公里設一GPS衛星定位偵測器,掌握軌道坡度變化,做完這兩項監測要花半年到一年,未來會把監測系統延伸到南部路段。

一旦下陷該如何因應 台灣高鐵在墩柱與軌道大梁間加裝了「把盤式支承墊」,可彈性上調支承墊5~10公分,在軌道版上也利用相關扣件預留5公分的向上調整空間,一旦有明顯的差異沈陷,至少還能支撐一段時間;這和蓋在海埔新生地上的日本大阪關西機場作法相當,都是為了因應地層逐年下陷所研發的工程技術。

雖然工程技術可以「撐」一陣子,謝致德還是希望政府著眼未來,30年後,高鐵要還給政府經營,如果地層下陷問題不及早處理,很難想像高鐵要冒多大風險。

「高鐵闖入地層下陷區,就要付出昂貴代價!」大地技師林四川預言,如果高鐵不延後通車,安全上如何取信於民 將是未來營運成敗關鍵。

林四川說,唯有長期、密集監測並公布結果,經公正專業單位認可,乘客才有信心。不過,目前台灣高鐵能做的監測頻率,最快半年到一年,監測報告公布前的「安全空窗期」問題,還有待克服。

高鐵技術性調整軌道高度的極限只有15公分,如果20~30年後仍無法阻止地層下陷惡化,「只好改線,拉一條沒有下陷問題的新路線直接切換、替代!」林四川認為,此外別無他法。

雲林沿線雖然讓台灣高鐵頭痛,南下到嘉義、台南的嘉南平原及高雄彌陀等地,更是要全神戒備的下陷「地雷區」。

水利署「地下水觀測網」監測發現,嘉義東石、朴子、台南新營西南側、隆田、新市、歸仁、關廟一帶,地下水位很早就降到海平面以下10公尺或更低的地方,山麓地帶是地下水的補注源頭,但地下水位也在每年遞減。

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汪中和認為,嘉南平原地下水位普遍逐年下降,與氣候變遷、異常有關;近幾年乾旱不斷,地層的地下水文條件先天不良,使補注、蓄含新地下水的能力變差,「最近抽到的地下水至少是一萬年以前留下來的,而台南的地層下陷面積也突然從34平方公里暴增到294平方公里,增幅近10倍,這些訊息預告了什麼?」

汪中和大膽假設,未來嘉南平原的地層下陷,恐怕比彰化、雲林更嚴重,「高鐵的考驗還在後頭呢!」

台長: 惜-●_●-墨
人氣(6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