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h/e/heartfish/content/20030117/22/2093375.gif)
本來只是要轉寄 結果我不知不覺寫太多了 乾脆成立專章 哈哈
但是先聲明喔 最下面的圖和可愛的字是轉寄自別人的 不能說我冒名喔
這是印象中很憤世的高中同學轉寄來的 我覺得很可愛
她說 她現在學習看世界的光明面
另一個學弟說 這一篇觸動他對這片土地二十多年來的解答: 生命力
我轉寄 沒有要說大道理 更不是要鼓吹愛國主義
只是希望你們若有空看一下 會心一笑 一天會很開心
這幾天 英國的空氣驟然冰涼起來 清晨薄暮也都開始起霧了
迷迷濛濛地抹上一層濃濃的神秘面紗
早上電視新聞聽到氣象播報員大喊”What a lovely sky!!”
我興奮地衝到電視前面一看 只見螢幕中灰濛濛的一片
分不清是雲是霧
緊接著她才說 ”although misty”
原來只要不下雨的天空就叫做lovely
唉 不知道是英國人對 lovely sky 要求不高
還是我對” lovely sky”的定義過度嚴苛....
前晚一個英國 一個俄羅斯小女生 聽到我來自台灣 都很興奮的說
天氣很熱嗎 我就喜歡熱 越熱越好
她們真是長年被凍到快昏厥了喔 呵呵呵
以前在台灣總是覺得這也很糟糕那也很糟糕
出國之後慢慢去回想 去觀察
其實世界每個角落哪裡不好? 哪裡不壞?
每塊土地各有特色
我只是期待政府不要太亂搞 這樣才會更美好
我以前覺得 台灣人為什麼不環保
出國前 高雄已經繼台北之後 展開垃圾分類了
有一回不小心順手一丟 二姊馬上眼神示意 快撿起來
老爹會把每支瓶子洗乾淨放好 紙類一疊疊整頓好 等回收車
出國後才知道 英國人更不環保
這裡沒有垃圾分類 超市塑膠袋隨你拿 浪費得很奢侈
這種感覺就讓我想到 已發展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苛求
美國一天到晚嚷嚷 每個國家應該減少環境污染
找大家一起來開會
還指責巴西不好好照顧她家的雨林 這樣地球的肺會垮掉
最後是USA自己不簽公約 美利堅是最大污染國
我覺得台灣在走向已發展國家的路途中 有很多的坎坷
包含偶爾不小心會選到常常迷路的政府
但是很多民間的運動是非常蓬勃的
有這樣的力量 就會讓人很有希望
今天跟德國同學聊天 他說他當初來英國看到24小時超商是很驚訝
但他笑說 英國人雖然這摸認真 努力好像也沒反應在GDP上
他一直聽說亞洲人的勤奮 在他的家鄉
有人跟他形容亞洲人是”工作到在桌前睡著 醒來又繼續工作的”
他說 德國政府的龐大負債 都希望他們以亞洲人當模範
呵呵呵 當然這只是”精神典範” 不是要鼓勵過勞的
我看他對24小時超商這麼驚訝
我就偷偷地想
如果半夜一點帶他去士林夜市 和誠品 他大概會昏倒
而說到摩托車
我是很掙扎的 這是環境污染的大殺手
但是回想過去 每一段竟然都和摩托車有著分不開的記憶
我跟大陸朋友說 大學年代 我們半夜兩點想到
會突然跟朋友騎摩托車上貓空喝茶 俯瞰靜默沉眠的台北城
或者衝向淡水海邊 看著浪花在夜光中輕輕打上來 潮起潮落
這樣的深夜 除了台灣 應該是世界少有了吧.....
並不是因為鄉愁使我數起台灣種種的好
我也不忘記台灣有許多制度的不完全 等著去改進
在英國可以深深感受生命的尊嚴和尊重
每一次到藝術中心工作
第一件事就是確認逃生門 固定有逃生訓練來疏散民眾
英國對於火災等公共危險的重視 相當值得學習的
這總是勾起我對南投大地震的悲痛回憶 房子竟然可以連根拔起
台灣人民的生命 被踐踏在建商渺漠的良心下
我很欣賞英國人一種性格 踏實 該怎麼做就是怎麼做
生命是很被重視的 在這個大不列顛島上
我總是想 福爾摩沙是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土地 就是一段深深的情感
一直期待她是越來越美好的
我跟德國同學解釋台灣小小島上有將近四千公尺高的玉山
那種垂直高度 讓植被在台灣顯得相當特殊
你可以在短短一段旅程中 看到熱帶溫帶寒帶的植物
他聽了很驚訝 對他而言 德國的世界就是溫帶
廣闊的阿爾卑斯山區在德國延伸最高就是三千多
台灣的自然資源是相當特別的
要山有山 要水有水 還深深被遼闊的太平洋環抱著
墾丁 玉山 太魯閣 雪霸 各自展開不同的風采
只是這塊小島真的不算大 承載著兩千多萬人 這絕不是一個小數目
英國德國法國領土各是台灣7倍10倍15倍大 人口各自沒有台灣3倍多
她們甚且經歷多年的爭戰革命 才求得今日的穩定
台灣在跌跌撞撞地步向已開發國家路途中 又怎能苛求呢
在英國好多人跟我說
”Taiwan, the miracle. You should be proud of it.”
經濟是多少國家的痛 台灣這樣默默走過來 想想真覺得滿感動的
然而迷路的政府常常很”敗家” 令人驕傲不起來
我們的家需要政府的遠見 更需要人民好好的愛護
台灣不一定只能是”歸鄉” 我更期待她是”旅行目的地”.....
呼吸冰涼空氣 很想念大家的心魚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