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很多人問我,唸過華威和杜倫,一個新一個老,一個南一個北,哪一個比較好?好不好太難回答,我能作的,是分享我片段的回憶…
一年華威一年杜倫的日子,就像兩個不同的世界,相同的只是有水有空氣有太陽。
華威就像一個企業新貴,她用盡她所有的能力,賺最多的錢滿足孩子的需求,建築物一棟比一棟新,宿舍一幢比一幢高級,像似跟孩子說,你專心讀書,你要的我都會給你,房間設計直比商務套房(註一),要上網,沒問題;想聊天,電話就在桌上;要洗澡,浴室就有個超級浴缸,可以像電影浪漫一個泡泡浴;每週定時有阿姨進你房間掃廁所、浴缸刷得會發亮、地板吸得呼呼響,還兼換白得像醫院無污染的被單。
當你讀書讀累了,想娛樂一下,那有啥問題,倫敦以外最大藝術中心我就把它蓋在我們家,電影院、劇場、畫廊、還有容納一千多人的音樂廳都在我們家院子裡,春夏秋冬每季邀請各大樂團進家門演奏給你聽,聽累了咖啡廳可以喝咖啡聊是非,吃飯時間到了餐廳就準備好等你進來。我想喝點酒放鬆一下,畫廊前面不就是個吧臺嗎?站累了嗎?前面幾何形狀的大沙發椅,要躺要坐隨便你。
夏天到了,王國的後花園開滿一片生機盎然,日暮時刻,野雁一排縱隊搖著屁股回池塘邊的家,天鵝昂著頭挺著頸在湖中飄然游來,夜裡狐狸墊著腳尖從你窗下走過,一閃躲進前方浸潤在風聲的樹林中。
在華威,廣大的校地就是她的王國,躲進她的懷抱,你會忘記你還需要校門外那個未知的世界。
而杜倫,像歷經滄桑的沒落貴族,經歷家道的起伏跌宕,烏衣巷口夕陽斜,曾經高傲的城堡和大教堂依然在河岸的那端聳立,堅持用渾厚的鐘聲將歷史迴蕩在河谷。而褪盡鉛華的她,只剩下滿身的故事和無限的時間可以給她的小孩:我們家什麼都沒有了,但是一開門,世界都是你的。蘋果花的香味、河岸飄揚的垂柳、神秘的河水、陽光散盡還復來的朝暾夕落。
杜倫是沒有校園的,年齡不一的校舍隱身在綠鬱青蔥的繁茂枝葉裡,在你以為路到了盡頭,轉個彎卻見古老斑駁的圍牆時,你就知道你又再次誤闖了謎宮般的學院。
在教學設備上,無疑華威的設備新穎許多,我記得我在華威旁聽英語教學的課程,那個試聽教室一個學生一架儀器,連我旁聽的都能享有,儀器新得讓人很受寵的感覺。而在杜倫,上課的桌椅大概就可以算是華威的古董了吧!在老老舊舊的房間上課,手上有的只是課本,和一顆時而飄忽,時而認真思考的頭腦,教室外走道並不寬,每天晃來晃去都會遇到同樣的人,不管是老師或是學生,走道窄得你想假裝沒看見都不可能,碰久了自然會有親切感,所以在杜倫少了先進機械,卻多了一種說不上來的「人味」。
但上述的教學設備,只是我所眼見或是經歷的,我沒有見過華威或杜倫有關機械科學等科系的設備,無從比較。而新舊之間,在圖書館卻又另見高下。華威的書畢竟還是不多,也許是學校新吧,圖書館設備不錯,但書籍還是少了一點,加上校區離大城市有段距離,不能運用英國很好的公立圖書館,頗為可惜。但這是兩年前的印象了,我相信以華威的企業家精神,不久書量會直線上升的。而杜倫以她英格蘭第三老之姿(註二),書齡、藏書量自不在話下,尤其英國文學,整排的莎士比亞藏在歷久剝落的書皮裡,走在其間,都幻想是否還有悠悠靈魂飄蕩在書頁之間,不捨離去。
至於教學品質,我想這和科系與運氣比較相關,無法作為比較的,只能說是經驗談。教學,我相信每間學校都有很好的老師,也會有你不喜歡的老師。在華威,我有遇到我認為收穫很多的好老師,也有遇過我完全聽不懂他口音,只好認了,自己自修的老師。在杜倫也是類似的,有天馬行空,演繹得無邊無際的大師,也有紮紮實實,有系統「逼」學生懂得批判的老師,受益的深淺,還真端看學生個人造化了。
而同學素質,也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這我想跟緣分,也跟科系很有關係吧!我在華威唸法律,在杜倫唸語言學,兩邊學生組成就很不相同。華威那一班,來自世界各地的律師法官或法務人員,很多是拿各國政府奬學金深造的,每個在專業領域都很優秀,尤其我們分組討論案件時,更可見出各家鋒利度。有一門課把班上分成律師團、股東、投資散戶等幾小組,老師出題目,各小組要利用課餘時間討論,最後決戰沙場,看我們如何在各代表團之間遊說,爭取大家共識的最大利益。小組每每在午後系辦邊討論,從沒有共識到漸漸有共識,再回戰場殺倒別人家,過程中大家壓力頗大,班上來自世界各國各大洲,想法辯法都不是很相同,現回想起來,交鋒過程其實頗有趣,尤其很多人都是經驗豐富的律師,對於用字遣詞得相當小心,不然就哼哼…game over。哈哈,沒那麼誇張啦!有時候只是私底下鬧鬧開開玩笑。
不過我頗懷念當時同學的學習態度,因為要唸的書很多,法律英文又臭又長,考試大家都會很緊張,很多人會上網找一些相關資料,有些是補充案例背景,有些是整理案例的來龍去脈和法理依據,好幾個朋友彼此會互相轉寄好文章,從不藏私,有幾個非洲女孩,每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拿到XX文章,你要不要?」很多同學也會彼此email詢問法律問題,在德國高手指點後,一個台灣女孩會轉寄給我讀一讀,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很有溫馨的踏實感。
而杜倫因為學的是語言學,碩士班學生只有十幾個,又以亞洲為多數。不過有幾門課和大學部學生一起上課,則幾乎是英國本地人,人口組成並沒有像華威那麼琳瑯滿目五大洲,唸文的同學性格也儒雅一些,討論比較柔軟,但是老師上課強悍時,還真是滿緊張的,因為老師會亂點,上課不能像大堂課一樣四方神遊,加上語言學有些觀念相當抽象,讓非母語、又是初接觸這學科的我欲哭無淚,只好祈求老天,希望老師不會點到我,可是平常不念佛的人,這時候肯定不靈驗的,老是在神遊得相當快樂時就被點到了,然後就講得滿臉通紅,不過或許是因為這樣的逼法,也或許因為是從「平地起」,覺得這一年收穫頗多,尤其是在「想」這件事情上吧!「想」並不是用蠻力就可以達到目的的,呵呵。
緣分是很奇妙的,包括對一個國家、學校、朋友,如果你來到英國,剛好太陽公公心花全開笑咪了眼睛,走在路上又遇到禮貌熱情的英國人,你會很容易愛上這個國家。如果你下了飛機,正期待英國文化浸潤的當時,等你的是典型英國陰雨淋了你一身作為歡迎禮,而一個醉漢走過身邊推你一把,咆哮「滾回你的國家」,你很有可能遊興盡失,進而影響到你對這國家的印象,然而這兩種情況,都只是這個世界的小小角落,並非全部。相同的,在同一間學校,如果這一年你系上的老師同學和你脾味一拍即合,你會馬上愛上這學校,也許換了一個科系,或是同科系但隔了一年,你會遭遇到完全不一樣的人事物,而有徹底不同的感受,這又豈是能以「國家好壞」「學校好壞」去判別呢?
說上面這一段,是因為常有人問我一些無法直接回答的問題,小如「唸華威還是唸杜倫好呢?」,大如「留學英國還是美國好?」。這不是兩根紅蘿蔔,可以比較哪一根比較新鮮比較好吃?所有能比較的都是硬體設備,都是「看得見的世界」,大環境、小環境,所有的設施,還有系上老師的專業,你可以比較這些來看看自己想要的科系有否合意。
然而,留學最重要的,是你遇到的人、經歷的事,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給你什麼樣的靈感,還有同窗的互動。這些,是每個人的緣分、每個人的經驗,可以分享,卻難以比較的啊。
留學哪個國家,哪個學校都很好,只要自己在那裡過得很開心,適合自己,那就是一個「對」的地方。
祝福大家。
(註一)華威的Lakeside都是套房,套房就算了,桌上還有電話可以隨意打學校分機,也可以買電話卡打電話回台灣,從不需要下樓打公共電話,而且...浴室竟然還有個大浴缸,是目前我參觀過的英國大學宿舍最高級。
(註二)注意這裡只有說英格蘭喔,因為蘇格蘭還有四個老大哥等著,呵呵。
Ps1.這一篇本來只要寫到杜倫沒有校園那一段而已,今天在圖書館上網突然很無聊,不小心就寫了這麼多,有點莫名其妙,不過,寫到這裡,卻也突然想不起來還要寫啥,就住筆吧,也省得我再囉唆下去了,呵呵。
ps2. Durham有人也譯作「德倫」,以英國發音,德倫比杜倫還更接近些。另外DK遠流的旅遊書翻譯成達拉謨,我就真不知道爲啥了,是不是粵語的關係呢?我不知道。對了,依照英國「怪怪的發音」,這個h不發音的,所以要唸像dur-ram,如果你唸dur-ham(德漢),在英國要老天保佑看有沒有人聽得懂,呵呵。
Warwick華威也是類似的,第二個w不發音,所以翻譯成渥里克是比較接近原音。
ps3.圖:durham圖書館路上,看那些樹就知道杜倫有多老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