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敬重的朋友捎來了關心,除了SARS這個驚心動魄的字眼外,最醒目的最是MSN那個詭異的笑臉。聽了幾年的極簡奢華的論調之後,回歸心靈自由的解放之詞,開始懷疑這股潮流也朝向了我們使用的語言與文字。能用簡單圖像表現的,就省略文字;圖像記憶聽說這樣有助於開發右腦。原來我們一直嫌自己不夠聰明。
不懂得社會學理論,所以所暗示的『符號』也許不合他們的定義,但好奇的是我們所自別於其他物種的語言文字,在某些場合確實不如符號的簡明有力,這個可在交通號誌上有顯明的應用。所以,期望著哪天看的劇本不會再出現『一笑』這般含蓄的字眼,那個詭異的笑臉將取而代之。(原諒我,總喜歡用詭異這形容詞。)
符號的力量來自我們約定俗成,那語言的力量來源可就複雜多了。即便是號稱有幾千年文化的中文,這百年來的影響力總沒有英語來的大,如果知道英文在幾百年前還是所謂的劣等語言時,那就更難堪了。語言沒有所謂的貴賤尊卑,這樣的體認一直到工作後才有所體認,遇到政府想以英語為準官方語言,進而提升台灣的競爭力的論調時,不免感到莫名奇妙。亞洲地區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大多曾淪為殖民地,當初殖民母國倉卒留下的唯恐只有語言和幾十年的內亂不安。相較之下,我們幸福幸運許多,可以平安地講著幽遠優美的臺語,如今世上也僅有法文可相媲美。
91年的國慶會場上,一位久居日本的台灣歐巴桑,情急緊張之下,日文脫口而出,引起無聊人的撻伐。不禁想,如果她當時講出來的是英語的話,搞不好大家會歌功頌德,稱之為大有國際觀。英語=國際觀=成功、賺錢,這樣的等式在腦海中浮現,語言的優美性不在此等式。這種等式可以套用在亞洲的許多國家,日本、韓國等,東亞洲人在學習英語上糝有某些程度的自卑性,至少從來沒聽過歐洲人說自己的英語很爛的論調。至於西亞、中亞的人民可是高度地擁帶自己的語言,也不在此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