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我為新活水雜誌所寫的客家文創產業報導,很高興因為這次機緣認識了阿金姐與陳志雄大哥,他們的創業經歷給我很多啟發,也希望與更多朋友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
前言
很難想像,台灣的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竟然是從小小的「桐花」開始的。
2002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首次舉辦客家桐花祭,早已被人遺忘的滿山油桐,以及日漸凋零的客家農村,獲得了新的生命,短短數年之間,「遊客庄賞桐花」成為當紅的旅遊路線,桐花也成為包裝客家的主要意象,同時藉由「中央籌劃、企業加盟、地方執行、社區營造」的合作模式,深化各地的藝文活動內容,並搭配桐花商品開發輔導,結合客家文化、旅遊、生態、產業的賞桐活動,創造客家文化產業的經濟產值。
2005年,客委會開始推動辦理「台灣客家特色商品輔導計畫」,以桐花和花布為意象,輔導具生產銷售潛力的客家特色業者,協助商品的包裝、設計製作及行銷,已經成功輔導122家業者、353件客家文化商品,為了推銷這些特色商品,客委會在北、中、南各地的百貨公司舉辦「客家特色商品展售會」,獲得相當不錯的迴響,也因而有了客家博覽會的誕生。
客家創意嘉年華—客家博覽會
台灣客家博覽會始於2006年,地點是台北火車站,第二屆在高雄八五大樓, 2008年則是移師位於三峽的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展期自2008年12月27日起至2009年2月15日,計51天,活動期間橫跨元旦、春節、元宵節、天穿日及情人節,吸引超過80萬參觀人次,創造10億元的在地經濟產值,成功的達到促進族群合諧及繁榮地方經濟的目標,更讓民眾體會到客家文化多元嶄新的一面。
客家博覽會藉由客家文化搭台,客家產業演出的模式,不僅結合傳統的客家元素,也結合了更多時尚及國際間的潮流,將客家文化呈現出一種嶄新的風貌,使客家文化更平易近人,實際走入民眾的現實生活,更重要的是,讓客家文化創意產業有了更大的表演舞台,在客家特色商品區,許多來自台灣各地的商家及社區,他們運用創意,將傳統的商品賦予現代的價值,例如原本不起眼的客家醬菜,可以變成健康的天然食材;阿婆時代的大花布和藍布衫,變身為最前衛的流行時尚;逐漸沒落的陶瓷業,轉型為生活陶藝的創作;不值錢的竹子和樟樹,製作成高經濟價值的竹炭和樟腦保養品;還有許多農場或個人工作坊,結合休閒觀光,開放給遊客體驗手作活動,在這裡,我們看見了客家文化創意的多樣與豐富,也看見了客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在每個商家及社區的產品裡,都可以發現精彩動人的故事,這也是文化創意商品的價值所在,琳瑯滿目的店家中,我挑選了兩個商家做為這次報導的對象,一個是「阿金姐工作坊」,一個是「水母吃乳酪」,這兩個商家代表兩種不同的類型,阿金姐用傳統的梅子和桔醬研發出符合現代人食用習慣的產品,「水母吃乳酪」則是從無到有的創新品牌,為客家商品開創新的特色產業。
一、小梅子做大事業
--阿金姐的故事
先來看看阿金姐工作坊的簡介:
阿金姐工作坊是間專製客家醃漬品、梅製品的生產店,從來不打廣告,因產品絕佳,靠著老顧客口碑相傳,生意居然做到全省各地。講究古法的阿金姐,從材料的篩選與清洗都非常注重,絕對不加防腐劑、人工甘味劑與色素等添加物,也因為如此重視品質,阿金姐原本生產的量僅供應親友,到現在每年必須生產上萬斤才夠銷售,並曾獲得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精品獎】最高榮譽。
談起阿金姐的梅子事業,要從她年輕時嫁來客家庄開始。阿金姐成長於桃園蘆竹的閩南家族,剛嫁來新竹竹東時,一句客家話都不會說,經常誤會婆婆交代的話,鬧了不少笑話,不過也因此很快學會了道地的客家話,以及各種傳統的客家醃漬技術。
剛開始做梅子純粹只是家庭主婦的興趣,「因為小孩老公很愛吃梅子,我每年都會做一些給小孩當零嘴吃。」阿金姐的梅子因為在家裡受到肯定,後來就拿來與親朋好友分享,沒想到大家讚賞有加,甚至要求阿金姐多做些來賣,就這樣,從3、500斤做到幾千斤,當時阿金姐就有創業的想法,梅子可以當事業來做,但是因為當時孩子需要照顧,加上先生反對,這個夢想一直到孩子長大後才實現。
因緣際會之下,一位開旅行社的朋友吃了阿金姐的梅子,直說是人間美味,主動表示要把梅子當禮品送給客人,從此開始了阿金姐梅子事業的第一步。阿金姐和婆婆趁著先生不在家趕工做梅子,在先生下班前要做好藏起來,不過量產之後,才發現銷售管道的重要,因為是完全天然手工製作,梅子的色澤不像一般市面賣的漂亮,而且沒有品牌,一般店家不願意放貨,就算放到店家也因為賣不出去而被退貨,就這樣停了一年,不過阿金姐並沒有放棄,隔年,她決定往嘗試有機店的通路,並且使用新的包裝,就這樣,阿金姐的天然梅子成功打進科學園區的市場,阿金姐梅子也從家庭式走入小型企業經營。
就地取材 傳統創新意
之後,阿金姐加入竹東鎮農會的輔導,不但銷售管道更多,也開始研發屬於在地的農產品加工,當時農會希望研發竹東自己的桔醬,「我問了隔壁的阿婆,做出來給大家品嚐,大家都說比客家人做得還好吃!」阿金姐用在地生產的酸柑,做出風味獨特的桔醬,廣受各界好評,並且以桔醬配紫蘇梅禮盒入選農委會的台灣好伴手,大家的肯定與迴響,讓阿金姐更有信心;不過也有負面的迴響,一位客人打電話來反應,「你們的桔醬怎麼這麼難吃?」阿金姐覺得很納悶,搞了半天,原來這位不曾吃過桔醬的閩南客人,把桔醬當果汁泡來喝,結果這個想法讓阿金姐研發出全新的香桔汁。
用酸柑做的香桔汁,喝起來有獨特的陳皮香味,第二年的台灣好伴手,阿金姐就以香桔汁再度入選,她不但為自己創造了新的產品,也為竹東的果農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問題,阿金姐和農會產銷班合作,以保證價格收購,使得原本無人問津的酸柑有了新價值,血本無歸的果農也有了不錯的收入。今年,阿金姐進一步研發蜜桔皮,做為年糕及各式糕點的材料,在阿金姐的創意研發下,客家酸柑不只是做桔醬而已,還可以延伸到各種料理中。
除了農會的輔導,阿金姐也加入客委會的「台灣客家特色商品輔導計畫」,採用客家意象的包裝設計,讓產品更有客家特色,也有了更多元化的行銷管道和機會,如今,阿金姐的產品已經賣到松山機場及桃園國際機場,下一步則將要進軍國際,包括中國大陸及日本市場。
全家投入 重享天倫樂
由於生意愈做愈好,阿金姐請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回來幫忙,原本只是在展售時 幫忙顧攤位,後來索性兩個女兒放掉在都市的工作,回竹東全心投入媽媽的事業,「我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店面重新裝潢設計!」原本從事室內設計工作的彭巧嫻,運用自己所學,把阿婆的老米店改裝為兼具古典與現代感的空間,並負責包裝行銷的工作,學工業工程的大女兒,也同時回到家中負責網路行銷的工作;至於原本極力反對的先生,從公務員生涯退休之後,現在也一同投入老婆的事業,負責載貨及送貨。
「現在在都市裡生活也不容易,不如回到家鄉創業!」提起剛回家賣梅子的時候,彭巧嫻還是都市人的時髦打扮,燙頭髮、塗指甲油,遇到客人也不敢跟人介紹,「大家都說我一點都不像做這行的!」隨著跑展售會的經驗增加,彭巧嫻學會了許多行銷的方法,不過更重要的是,她發現媽媽天然梅子的價值,「對面一攤連一隻果蠅都沒有,顏色又亮又鮮豔,後來才知道都是加防腐劑和人工色素。」投入天然食品,讓她體會到生活應該回歸自然,不需要太多的裝飾和打扮,愈簡單愈好。
阿金姐對於女兒們的加入,也感到高興,「因為生產好的東西,一定要透過行銷才能讓更多人分享!」阿金姐的產品,不僅把第一級的農民產銷班與第二級的農產品加工連結在一起,也把第三級的行銷交給年輕人來參與,傳統的客家醃漬品不但得到傳承,也有了新的生命,更大的收穫是,全家人可以重享天倫之樂。
二、創造新客家產業--水母吃乳酪的故事
第二個案例是「水母吃乳酪」,我們先來看店家的簡介:
「水母」是閩南語妻子的偕音,客語則稱妻子為「女甫娘」,是一個充滿母性的詞彙,有哺乳育嬰的母親形象,而我深愛的女甫娘,用心哺育小孩自己卻因乳糖不耐症無緣享用乳品,於是我學起做乳酪,水母吃乳酪也就這麼來的,每一口乳酪都代表我對女甫娘疼惜照顧的承諾。
走在充滿花布與桐花包裝的客家商品大街裡,很難不被「水母吃乳酪」的招牌所吸引,除了特殊的圖案和名稱,讓人猜不透這到底賣什麼東西,更令人好奇的是,水母或乳酪和客家有什麼關係?
「難道客家人就只有粄條、醬菜?難道客家人就不能有創新?」這是陳志雄對大家疑問的回答,也是他創業的初衷。在台中東勢土生土長的陳志雄,原本是幫人修墳的風水師,雖然只有國中畢業的學歷,卻有無盡的創意與長遠的眼光,1999年的921大地震,震垮了陳志雄的房子,也帶給他新的契機。地震之後,陳志雄嘗試經營餐飲業,引進高檔的咖啡走休閒餐飲路線,總覺得外面做的乳酪蛋糕不夠好,因而興起了自己做蛋糕的念頭,沒想到就這樣把乳酪蛋糕的生意做起來,供應給許多知名餐廳,後來發現做好蛋糕的關鍵在生乳酪,「既然台灣沒有人做生乳酪,那我就自己來做!」陳志雄的直覺告訴他,想要創業,就必須勇於創新,而且是沒有人做過的東西,七年前,陳志雄創立台灣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專業生產生乳酪的工廠。
用心研發 建立新品牌
「因為在台灣沒有人做過,所以從頭到尾都靠自己摸索!」為了做出屬於在地風味的台灣生乳酪,陳志雄完全自學研究,不懂英文的他,為了研究國外生乳酪製作的方法,把整本原文書輸入電腦,再用翻譯軟體翻出不太通順的文章,「很多要用猜的,不過晚上睡一覺起來,看不懂的地方全都通了!」除了吸收新知,更重要的是實作的經驗,「因為台灣的氣候環境和國外不一樣,做出來的生乳酪也絕對不一樣!」陳志雄仿照地窖製作生乳酪的環境,土法煉鋼研發出發酵室,連國內的學校及研究單位都來參觀學習。
「老實說,台灣很少人敢吃真正的生乳酪,就樣很多外國人不敢吃臭豆腐。」陳志雄的比喻一點都不誇張,生乳酪聞起來奇臭無比,吃起來更是辛辣嗆鼻,除非是吃慣生乳酪或是天生喜歡的人,才能接受這麼強烈的味道。或許大家會問,既然很少人敢吃生乳酪,這些生乳酪要賣給誰?「就因為大家都沒看過和吃過真正的生乳酪,所以才有賣點!」陳志雄的逆向思考,創造了水母吃乳酪的故事,生乳酪的價值不在大家是否接受生乳酪,而是在生乳酪延伸出來的故事與品牌形象。
改變思維 處處是商機
陳志雄透過因為疼惜老婆而研發乳酪的故事,不但賦予品牌浪漫感性的形象,也凸顯手工乳酪的健康價值,不過陳志雄深知,生乳酪只具有媒體宣傳的效果,實質的通路在於乳酪延伸出來的各種產品,從乳酪蛋糕、乳酪餅乾、乳酪月餅、乳酪果醬、乳清飲料、乳酪豆腐乳到乳酪麵條,陳志雄用生乳酪創造了各式各樣的商品,而且從頭到尾都有用處,一點都不浪費。
「研發不是發明,也不是無中生有,只是A+B=C而已!」陳志雄說,不要把創新想得太困難,只要改變思維,把沒人嘗試過的混合加起來就是創新,就像生乳酪賣不出去,做成不加蛋、發粉及麵粉的乳酪餅乾,創造不同的口感,也創造出高價值的新產品。陳志雄也建議其他的業者,盡量研發多樣化的產品,例如賣不完的柿餅,可以做成小瓶裝的枇杷膏,或是做成烘焙用的材料,不過陳志雄強調,千萬別忘了自己的本業,守住乳酪,不跟隨潮流,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
陳志雄也以同樣的理念來教育下一代,他的兒子從國小六年級開始就跟著學做生乳酪,如今,陳志雄已經把生產的工作交給兒子,可說是台灣最年輕的乳酪師傅,學會了一技之長,陳志雄一點都不擔心孩子的前途。接下來陳志雄準備要回到東勢老家,打造台灣第一個羊奶乳酪農場。
活化客庄 營造新故鄉
阿金姐的故事告訴我們,小小的梅子可以變成高價商品,平凡的家庭主婦可以做大事業,流落都市的年輕人可以回鄉發揮專長;陳志雄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拋開舊思維,以新的眼光看世界,最不值錢的東西,最有可能變成最有價值的寶貝,以及第一代的開創精神與第二代的傳承。
無論是從傳統中尋找新意,或是從無到有創造新產業,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不單是為台灣經濟創造新產值,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年輕人有了留在故鄉的機會,這也是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現階段的目標—營造一個年輕人可以回來的地方。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健康樂活」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