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次的「研鑽特講」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研鑽、特講、實顯地這些陌生的用字時,實在搞不太清楚到底是什麼意思,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一般的日本人也和我一樣不明白,對於幸福會也充滿著好奇與疑問,甚至還有人以為幸福會是像奧姆真理教一樣的邪教組織,進去以後就出不來了(註7)。
根據幸福會的規定,一個人一生只能參加一次「特講」,而我參加的是第1804回的「特講」,也就是說,從1956年舉辦第1回「特講」至今(註8),已經辦了1804次,全世界參加過「特講」的人數已有四、五萬人,而我竟然是第一位參加「特講」的台灣人,與我一同參加「特講」的,還有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朋友,他也是第一位參加「特講」的中國人(註9)。除了我們兩位「外國人」之外,還有18位來自日本各地的男女老少一同參加「特講」,年齡從72歲到18歲,有家庭主婦、公司職員、美容師、賣魚郎、工匠、幼兒園保母、學生及失業者;他們參加「特講」的原因五花八門,有些是家人要他們來,有些是聽說這裡是個不需要花錢的社會,想來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些是找工作不順利或工作遇到瓶頸,想來此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有人則是希望變成不生氣的人,還有人是因為和朋友打賭輸了,只好乖乖來參加,甚至有人是為了這裡的美食而來。當時我心中十分納悶,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課,如果是研究探討共產理念或農業的課,這群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怎麼會有興趣?而且他們每個人似乎是來此尋找生命出口及答案的,我愈想愈覺得有趣,也期待有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
八天七夜的課程中,沒有授課的老師,也沒有作息表(甚至搞不清楚時間),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大部分時間大家在榻榻米教室圍坐一圈,由四位帶領者(註10)輪流提出一些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問題,讓大家一起來「研鑽」,例如大家先說出自己不喜歡吃或討厭的東西,然後這些東西竟然真的就放在你面前,研鑽的問題是:「眼前的東西真的是你厭惡的嗎?」這個問題我們研鑽了一整天。還有,大家各自說出一個自己曾經生氣的經驗,研鑽的問題是:「你為何要生氣?」這個問題共研鑽了兩天兩夜。還有很多看似無厘頭的問題,例如帶領者要大家把自己帶來的包包放在面前,研鑽的問題是:「眼前的包包是誰的?」甚至在課程即將結束前,帶領者問大家:「課程結束後你還要留在這裡嗎?」結果這個問題讓最多人落淚。許多人在剛開始時,對看似無意義而又冗長的「研鑽」感到不解,回答提問時也以習慣的思考模式想問題,覺得「這種問題有什麼好討論的,就是這樣嘛!人本來就會生氣啊!」「這個包包是我帶來的,就是我的啊!」但是當有些人從不同角度回答問題時,大家開始重新去思考,事情是不是真的像我們所想的那樣。
漫長的「研鑽」過程中,許多原本習以為常的觀念或想法,被一層一層剝開重新檢視,甚至完全推翻之前所回答的答案,「原來我誤解他了,別人根本不是這麼想,我是在跟自己生氣,問題不在別人,是在自己。」「原來一個包包會在我手上,是經過這麼多的人和過程,少了一個人,就沒有這個包包。」「原來以前我認為對的,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大家逐漸了解,這些無聊問題的背後,其實正是我們生命中要面對的最根本的問題,後來我才明白,「特講」就是要讓來自不同階層的人,能夠透過共同「研鑽」,打破自我固執的想法,大家站在「零的位置」(簡稱「零位」)自由思考(註11),在充滿似是而非觀念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真正的答案。
當然,八天七夜下來,沒有人告訴你答案是什麼,也沒有人告訴你下一步該怎麼走,但是每個人似乎獲得重生一般,重新去思考原本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事,遇到任何事情不再立刻下結論,也重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深刻體會整個社會是一體的,唯有當所有人都幸福時,才是真正的幸福。
註7:當我們在日本提及幸福會時,許多人都有負面的印象,還要我們小心一點,也許是因為媒體曾報導過有幸福會的成員殺人,另外媒體也對幸福會的孩子必須與家人分開居住做了偏頗的報導,造成一般人對幸福會有所誤解。其實幸福會與宗教沒有任關係,對外他們是以「農事法人組合」的名義登記。
註8:第一回特講是於1956年1月12日~18日,在京都的光明寺舉行,當時因為有許多不識字的農民參加,山岸先生還特別要他的兒子根據他的理念畫成一張畫,讓大家看圖研鑽,之後舉辦的特講,也都會以這張畫做為「研鑽」的對象。根據幸福會的理念,只要年滿18歲,不分性別、階級、職業,都能參加特講,如果是身心殘疾不方便參加者,則另外安排機會舉辦。另外,幸福會也在每年舉辦「英語特講」,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參加。
註9:目前幸福會與中國河南的南街村締為姊妹村,幸福會也積極推動與中國方面的合作,希望把幸福會的理念帶到中國;至於台灣方面,我希望推廣「研鑽」的方法,也推薦更多人到日本參加「特講」,最好能在台灣舉辦「特講」。
註10:這些帶領者本身都曾參加過「特講」,有些甚至是經過20年後再回來為大家服務,他們本身並非擔任老師或領導者的角色,只單純負責提問及參與討論,因此參加研鑽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差別。
註11:「零位」意指站在「零」的位置上,不要憑主觀輕易評斷,要放棄自己的地位、家世、經歷、學歷、知識、經驗、情感(情緒)、思想、風俗、道德、信仰、財產、職業、家庭、妻子、我、時間、生命等,把一切通通放下,置身於零位,一身清風去看事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