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17 18:26:22| 人氣2,7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端午遇見客家—端午節的客家想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是我發表在台北市客家文化季刊的文章,希望大家在吃粽子過端午節的同時,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在中國傳統節慶中,新年、端午及中秋又被稱為三大節,也就是最重要的三個節日,其中端午節又是其中最有文化想像空間的節日,從屈原投江自盡的傳說開始,延伸出划龍舟的活動,還發展出各式口味的粽子,最後還變成了詩人節;而白蛇傳的浪漫故事也成為經典文本,不斷被電影、舞蹈、劇場等藝術形式重新詮釋,甚至同志們也以同性戀的觀點來詮釋白蛇與青蛇、許仙與法海之間的愛恨情仇。雖然和傳統社會相比,現在過節的氣氛不如從前,許多農業社會發展出來的習俗已經與現代生活脫節而變成形式化,但是當我們停下腳步,重新看待這個已經延續兩千年的古老節日,重新省思端午與環境生態之間的關係,或許有助於調整我們生活的方式與節奏,尤其當我們嘗試從客家的觀點來看端午節,不但讓我們對這個節日有更深刻的體驗,也會啟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靈感與創意。
當油桐花被營造為重要的客家意象之後,我們發現,原來客家記憶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透過官方與媒體的強力宣傳,原本與客家人生活並無太大關連的油桐花,如今在每年油桐花祭活動的行銷下,儼然變成了客家人專屬的意象,油桐花的記憶也透過文學作品,建構出一個客家的山林美學傳統,也創造許多附加的文化產業價值。暫且不論這樣的創造是好是壞,其實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看見類似的創造,例如客家擂茶或客家花布,到底這些東西是否真的屬於客家,難道別的族群就沒有嗎?很顯然地,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重要,歷史的真相無人可解,但重要的是現在的族群想像需要這些東西,包括政治上的認同以及商業上的利益,如果在歷史上找不到這些東西,我們就可以創造一個新的東西,透過一套論述讓它與傳統接軌,就這樣變成了客家的歷史記憶。

野薑花粽傳奇
如果從端午節的脈絡來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客家粽,尤其是目前最流行的野薑花粽,光是新竹內灣,整條街幾乎都是賣野薑花粽的店家,讓人誤以為野薑花粽就是客家人傳統的米食,其實這是一個伴隨內灣商圈發展而誕生的新產物,現在不但內灣吃得到野薑花粽,甚至許多鄰近的客家庄也開始出現野薑花粽,很快地,我們可以看到野薑花粽和擂茶一樣,變成客家人傳統美食的代表。
為了找出野薑花粽的身世,我跑了一趟內灣,記得第一次到內灣是在十六年前,那是個宛如世外桃源的寧靜小村,不過現在假日的內灣,比起台北西門町毫不遜色;抬頭望去,整排都是野薑花粽的招牌,而且每家都強調是創始店,還特別凸顯哪些電視台、報紙曾經報導過,如果你想要從中判斷哪一家才是創始店,老實說,比找出槍擊案的兇手還要難。我先進去一家范阿嬤的粽子店,買了兩個野薑花粽嚐看看,外頭的葉子是野薑花葉,裡面包的料很簡單,香菇、碎肉、蘿蔔乾,以及最重要的野薑花根部的汁,一個粽子大概三口就吃完了。
我用客家話問阿嬤:「我從細食粽子食到大,樣不知嗯客家人有吃狗薑花粽?」
范阿嬤回答說:「樣會無?捱細個時節,捱婆就有包分嗯哩食,lia係從日本時代就傳下來介東西。」
范阿嬤解釋說,以前野薑花粽只有在家裡吃,沒有賣給外面的人,一直到五年前,內灣形象商圈開始,很多人找她出來賣野薑花粽,她才把這個她的阿婆傳下來的獨門口味變成商品。根據范阿嬤說,現在假日一天就可以賣出六、七千個粽子,螢火蟲季的時候更多,可以到七、八千,端午節前甚至到上萬,到時可以見到內灣整條街家家戶戶都在包粽子的熱鬧景象,真可以說是「內灣奇蹟」。
我陸續問了幾個賣粽子的阿婆,她們的回答類似,都說小時候有吃過,後來商圈發展,就跟著出來賣。後來我找到了創造「內灣奇蹟」主要人物之一的彭瑞雲,她是社區發展協會第一屆的理事長,原本家裡開藥房的她,如今早已以野薑花粽為主業,甚至結合當地出身的漫畫家劉興欽,以大嬸婆為商標,讓野薑花粽擠身為國宴級的客家美食,透過宅急便服務,行銷到全台各地。彭瑞春原本是農會家政班的班長,野薑花粽也就是在家政班的研發下誕生的新產品,當初也參與家政班教學的楊媽媽,談到野薑花粽變成客家傳統美食,就覺得很好笑,她說:「以前客家人做田事耗費體力,粽子都包大大顆的,這樣才吃的嘛!」她認為那些祖傳的故事都是虛構的,因為客家人不可能包這麼小的粽子,當初在民國七十幾年家政班時,她嘗試用野薑花葉取代竹葉,發現口感並不好,後來她用野薑花的根部打汁,加進米飯裡面,發現味道十分獨特,就這樣產生了野薑花粽。
當然,我也無法確定楊媽媽的說法到底是否完全真實,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野薑花粽已經變成內灣最重要的產業,它的出現與客家人傳統米食無關,而是與內灣商圈的發展有密切關連。
野薑花粽之所以能夠成功轉化為客家傳統美食的意象,當然有其文化背景在支撐,其實客家人的粽子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原本就很吸引人,只要走過客家庄的省道上,經常可見賣客家粽的小攤,「客家粽」已經被標準化為某一種很有文化特色的產品,尤其有線電視台出現大量介紹台灣各地美食的旅遊節目需要下,內灣的野薑花粽也成為各家媒體合作的對象。

端午節的客家意象
端午節吃粽子,這樣的習俗至今仍流傳下來,不過其中的文化意義已經不同,因為現在的粽子已經脫離端午節的脈絡,我們在吃粽子時,不會想到端午節,也不會去紀念屈原,而且隨時都可以吃到各種口味的粽子,管他今天是什麼日子,粽子已經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可選擇的食物之一,端午節吃粽子也只是必要的形式,沒有太多的內涵。不過我們可以在形式化的儀式中,加入更多的文化意象,也就是如何透過歲時節慶的活動或儀式,讓大家能夠看見及思考節慶所代表的意義。
去年我們在苗栗頭份黎屋夥房做了初步嘗試,我們邀請社區的大朋友及小朋友,一同來我們的雜貨店做香包,還在中午十二點舉辦「企雞卵」比賽,也許一般人會認為,做香包有什麼特別,小朋友在學校裡面都有做,但是差別是,學校裡做的香包都是廠商大量製造的廉價品,所用的材料不但不環保,甚至對人體有害(化學香料),而我們請大家準備的布,都是大家從家裡面翻出來的碎布,不但不需要花費,也可以廢物利用,至於最重要的香料,我們專程到迪化街的老香店,去買數十種中藥配成的香粉,我們透過這樣的機會讓大家了解,端午節掛香包是為了避邪,為什麼要避邪呢?因為端午節過後,天氣就進入酷熱,蚊蟲疾病容易滋生,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環境衛生,而端午節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驅邪避疾,包括家門口掛菖蒲、艾草,喝雄黃酒等等,因此當我們在過端午節時,也在提醒我們夏天真正來了,我們要注意環境衛生的問題了;不過更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在清理環境時,是否可以用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而不是用大量殺蟲劑、消毒水趕盡殺絕,結果不但污染土地,也污染了人體。掛香包的意義,在於讓不好的東西遠離,而不是消失,這是一種與自然保持距離卻和平相處的方式。
當我們在建構客家人的山林文化時,強調的就是敬畏天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哲學,端午節正是我們對生態環境進行思考的好時機,如何一方面在酷熱的暑夏保持身體的健康,另一方面和其他生命和平共存。
至於在「企雞卵」比賽方面,我們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大家去討論為什麼端午節的正午雞蛋會特別容易站立,當然這可以有各種答案,你可以從地心引力的角度來解釋,也可以從物理現象或文化的角度來解釋,從每個人的答案中,我們可以發現大家成長背景與思維方式的不同,也讓大家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享受端午假期的樂趣。

客家水祭
經過轉化的過程,端午節可以變得非常有趣,也可以有更深層的意義,在端午節看划龍舟的同時,其內在的意義是對江河的敬畏與祭祀,在許多客家地區仍保留了江河祭的儀式,這是對自然環境的一種敬畏與感恩,在台灣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的情況下,河川成了被人摒棄的排水溝,高聳的堤防隔絕了人與河川的距離,昔日夏天溪裡戲水的畫面,似乎離我們愈來愈遠,端午節帶給我們的除了吃粽子、划龍舟之外,還有許多許多的啟示,期待一個充滿客家想像的端午節,是感謝天地、崇敬萬物的日子。

台長: 光爸
人氣(2,7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