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02 14:52:31| 人氣1,2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清明上河圖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的原畫長528.7公分,高24.8公分,最早的版本屬於北宋翰林畫院畫史張擇端(10851145)的作品,現今典藏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與優美的自然風光。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開兩部份,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份是市集。畫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期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

    這幅畫作對於各種形態的幾何正確描繪性使其負有盛名,也因此被稱之為中國的蒙娜麗莎。據香港藝術館館長稱,畫中有腳店(豬肉店),又有正店等的建築物,既能描繪當年的民生,又能把細緻的東西勾畫出來,故宋徽宗酷愛此畫,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











《清明上河圖》原作

    《清明上河圖》的原作者據載為宋徽宗時任翰林畫院畫史的張擇端,但也有一說作者不只張擇端一人,董其昌《容臺集》說:「乃南宋人追憶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傳世者不一,以張擇端所作為佳。」、「紹興初,故老閒坐,必談京師風物,聽之有感慨流涕者,故其時西北耆舊,談宣政故事者,為人所重。」,甚至有人提出觀點說是南宋人懷念昔日強盛時期而作。

    《清明上河圖》歷十年畫成,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禍後流入民間,歷經展轉,後為南宋賈似道所得,元朝時期再度進宮,至正年間又被掉包,流落民間,明朝初期,由大理寺卿朱文徽、大學士徐溥收藏;徐溥臨終前贈予李東陽,嘉靖三年(1524)圖歸兵部尚書陸完,陸完死後,其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後被娘家外甥王某曾臨摹此畫。陸完之子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來落到宰相嚴嵩、嚴世蕃父子手上。明人田藝蘅《留青日札》載嚴嵩為得《清明上河圖》,以1200百金從蘇州陸氏處購得,「饞得其贋本,卒破數十家」。嚴嵩倒臺,圖被沒收,第三次納入宮廷,經明代皇室收藏。後來太監馮保偷出,在畫上加了題跋,之後真本又不知去向。

    清朝初期由陸費墀收藏,並在上面矜印題跋。後由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死後,《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宮,深藏紫禁城內。1931年曾被溥儀和兩幅仿作一起帶至東北,但溥儀也不知何者為真品。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當成贗品處理,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楊仁愷等人從庫房的贋品堆裡鑑定出真跡。


《清明上河圖》仿本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畫家的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出現。其中「明四家」之ㄧ的仇英所仿作的《清明上河圖》最有影響,蘇州一帶坊間大都以「仇本」為底本。明朝後期,大量蘇州的仿製的《清明上河圖》散落民間,後來紛紛進入清內府,一時間漁龍莫辨。清宮不得不組織畫工另起爐灶,又畫了一張《清明上河圖》,今人稱為清院本。此本最為華麗,幅度也較「仇本」及「張本」長。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牧、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協作畫成,是參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臺等等,因而畫中人物增加到超過4000人,尺寸更大幅擴大到1152.8公分長及35.6公分寬。同時,由於受到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行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緻,所畫之橋樑、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的精品之作。

 

 


 


 

資料參考:維京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長: 胡百弘
人氣(1,216)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生活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青花瓷
此分類上一篇:古董瓷器 (定窯) "北宋刻花牡丹唐草紋梅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