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07 21:52:05| 人氣3,104| 回應17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中國人不同於西方獨特的價值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轉貼之前,我寫了一點點的感想,做為轉貼文章的補充。

外國人因為社會福利好,所以幼有所養,老有所終,不用擔心自己的生活問題,可以全心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

中國人、台灣人都還沒這個命,都得拼死拼活攢錢準備退休的基金,這就是要那麼多錢的原因,但很多人在追求的過程中,從原本只是追求溫飽的單純欲望中,逐漸迷失在自己的物質慾望裡,變成一個不折不扣金錢和名利的奴隸。

以下開始為正文。


【另一種生活態度】

要那麽多錢幹什麽?

一位“老外”的疑惑爲出人頭地付出如此代價,是否太殘酷?人生難道就只有這種淺薄的成功標準嗎?難道不願背井離鄉、不向往洋樓、白領階層,僅滿足安貧樂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敗者?



與大學生聊天特枯燥

在中國留學的外國人,幾乎都會與某個中國大學生結爲一幫一的互助組,你教我漢語一小時,我幫你糾正英語一小時,並把這種互相學習的夥伴稱爲自己的“互相”。

不過,周圍的“老外”常抱怨與“互相”大學生聊天沒勁,中國的大學生們太一本正經,個個都躊躇滿志,期盼成爲幹番大事的成功者,都覺得自己是個人物。對於我們西方青年來說,如今對這種人生觀早已失去了興趣,我們更在意“平凡著、生活著”。

在很多中國大學生眼中,我是典型的胸無大志者,不想掙大錢、不想出巨著、不想幹什麽大事業,甚至也不想讀高學位。我最在意每天是否過得快活有趣,沒想過設計自己的“錦繡前程”,所以也沒情緒與他們聊那些如何功成名就的人生話題,那特別的 “Boring”(枯燥)。

相比之下,西方青年更熱衷去亞洲、非洲、南美等不發達的地區當一名志願工作者,比如義務醫生、教師。有機會幫助所需要的人,這種人生特別帶勁和有意義,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充滿成就感。

華人對能抛頭露臉會見權貴覺得非常榮耀,這一點留給我頗深印象。在電視上看到採訪一位華人女士,她說老爸接到克林頓夫婦邀請她到白宮參加國慶午宴的請柬時,激動得老淚縱橫。當然去白宮做客的確是難得的機會,不過與“公僕”同進一次午餐,怎至於激動得落淚?我無法理解。



安貧樂道不是失敗

讀過中國雜誌上一則故事。旅美音樂家譚盾,初赴美時曾爲生計所迫在紐約的一間銀行門外拉琴賣藝,與他做伴的還有一位黑人樂手。十年後的一天,譚盾路過那間銀行時瞧見昔日同伴仍在老地方賣藝。黑人問譚盾如今在哪里賣藝,譚盾說在卡內基(紐約著名音樂廳)拉呢。那黑人便打趣道:“在那能掙著錢嗎?”譚盾也幽默地回應:“還行。”

這本來是個很有趣的段子,可惜段子隨後的說教真正煞風景!作者板著面孔告誡讀者,譚盾靠自我奮鬥在洋人的地界上功成名就,而那黑人因庸庸碌碌十年落得終日在街頭賣藝。這種評論令我覺得好笑,且過於“中國特色”。

在西方,街頭藝術是當地的一道風景,街頭藝術家同樣是藝術家,不論你在街頭表演還是在音樂廳表演,無貴賤之分,都是受人尊敬的職業藝術家。有些街頭樂隊水准相當不錯並演出了名氣,每天他們到固定的廣場上班演奏時,會有樂迷擁在周圍,並風風光光地出售自己樂隊的CD。一些成功的街頭樂手、畫家的收入,與一介辦公室職員的薪水相若,其中有些街頭藝術家就靠著在街頭、集市上爲行人提供娛樂置了房産。

我有位朋友原在大樂團拉小提琴,可他嫌不自由,便放棄了整天著禮服在音樂廳表演的職位,寧願下到酒吧及街頭狂歡節上去表演,他認爲這種與觀衆近距離的交流,更令他放鬆愜意。周圍親友也理解他的個人志趣,無人認爲他胸無大志,不思進取。

成功不應只是狹隘的成名成家,鄙視平凡的普羅大衆是低俗的心態。



誰更可憐?

中國有一句古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是在中國我很意外,周圍的許多人對普通工人、農民、服務員、清潔工等,很不不尊重甚至鄙視,而習慣以職業、職位、收入、官階來品評一個人的高低貴賤。

一位走街串巷去酒吧、幼稚園、小學校講故事、說書的“老外”,一次晚餐時與一位熟識的中國女士聊天。這位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謀劃策說:“反正你在這裏也沒正經工作,不如去中國教英語,還能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和一份穩定的收入。”

那說書人很驚訝地認真糾正該女士:“太太,我是自由職業者,我的專業就是走街串巷爲老百姓說書。您怎麽能說這不是一項正經職業呢?我不去中國,我不願背井離鄉。”

那位女士餐後大發感慨:“看他一個窮說書的,吃了上頓不知下頓在哪兒,朝不保夕,幫他找條出路還不領情。看來我們中國人是好樣的,來到西方,赤手空拳地打拼出一份體面職業,中産薪水和小洋樓……”周圍“老外”個個睜大眼睛瞪著她瞧稀奇。

因爲本來大家都挺可憐這位女士的,她的丈夫和10歲的女兒都留在中國,她獨自漂泊異鄉打拼,已4年沒見過女兒了。想不到她還在可憐別人!

西方人不能想象夫妻長久分居,家庭不能團聚對他們來說是人生極大的痛苦。喪失天倫之樂的痛苦,是洋樓、白領、高薪所不能彌補的人生缺憾。爲出人頭地付出如此代價,是否太殘酷?人生難道就只有這種淺薄的成功標準嗎?難道不願背井離鄉、不嚮往洋樓、白領階層,僅滿足安貧樂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敗者?爲何要那麽勢利地以財富、洋樓、學位、白領來論英雄?爲何平凡地享受一份粗茶淡飯的寧靜日子,就不被認爲是好樣的?這裏的人生觀是否有問題?
要那麽多錢幹什麽?

奧地利維也納有間中餐館老闆,托在匈牙利的華人朋友幫忙物色幾位匈國侍者。

東歐的薪水標準比維也納低,這樣可節省些成本,老闆也允諾他付的工資肯定比匈牙利高出許多。華人朋友爽快地表示,西歐的工資比東歐高,匈國人也挺拮据的,這事容易辦妥。沒料到,他找了多個匈國人竟然全都不爲所動。

這位華人納悶地問匈國朋友:“你平常在維也納上班,周末就回匈牙利,個把小時的車程又不遠,而工資卻高出一兩倍。這麽好的機會幹嘛不去呀?”匈國人答:“我每天下班後都要和家人一起吃頓團圓晚餐,我不想走。我要那麽多錢幹什麽?”

一位在紐約華爾街附近一間餐館打工的中國MBA留學生,一次對著餐館大廚發誓說:“看著吧,總有一朝我會打入華爾街去!”大廚歎口氣嘟囔道:“要是經濟繼續低迷餐館歇業,我就只好去當銀行家了。”

這位中國的“MBA”差點驚了個跟頭,眼前這位自己一向瞧不上的大老粗,跟銀行家豈能扯得上?大廚盯著驚呆的“MBA”解釋說:“我以前就在華爾街的銀行裏上班。

日出而作,日落卻無法息,每天都午夜後才回家,我終於厭煩了這種勞苦生涯。我年輕時就喜愛烹飪,看著親友們津津有味地讚歎我的廚藝,我便樂得心花怒放。一次午夜2點多鍾,我結束了一天的例行公務後,在辦公室裏嚼著令人厭惡的漢堡包時,終於下決心辭職去當一名專業美食家,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自己挑剔的腸胃,還有機會爲衆人獻藝。”

這樣的故事可能出乎中國人的意料。因爲我發現在很多中國人眼中,成敗得失,就是活著爭口氣,就是爲了一種體面,爲了有在別人面前可以炫耀的面子。我有位女友,幹了兩年律師後突然決定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重新回學校去學習瑞典按摩術,後來她成爲了一名職業按摩女郎。這有什麽不好?人生價值的實現與否,並不是靠與別人的比較來證實的。


再補充本文所說的關於譚頓的故事

著名旅美作曲家 籍貫:湖南

憑電影《臥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人是慣性的動物,可以從對原來環境的不滿意,漸漸勉強自己去習慣,最後想改變的那份勇氣也就漸漸消褪 ...。

人最寶貴除了健康,我想再來是時間了。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成功是藉由罐頭裡面的東西作成一道更可口的菜 ...

船,停泊在港內,是十分安全,但,船的建造,是為了停泊在港內....?假如我們「沒鬥志、不爭氣」,那就沒有資格要求別人要瞧得起我們。

譚頓是一個喜歡拉琴的年輕人,可是他剛到美國時,卻必須到街頭拉小提琴賣藝來賺錢。

事實上,在街頭拉琴賣藝跟擺地攤沒兩樣,都必須爭個好地盤才會有人潮、才會賺錢;而地段差的地方,當然生意就較差了!

很幸運地,譚頓和一位黑人琴手,一起爭到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在一家銀行的門口,那裡有很多的人潮 ...

過了一段時日,譚頓賺到了不少賣藝錢之後,就和黑人琴手道別,因為他想進入學校進修,在音樂學府裡拜師學藝,也和琴技高超的同學們互相切磋;於是,譚頓將全部時間和精神,投注在提升音樂素養和琴藝之中....

在學校裡,雖然譚頓不像以前在街頭拉琴一樣賺很多錢,但他的眼光超越金錢,轉而投向那更遠大的目標和未來。

十年後,譚頓有一次路過那家銀行,也發現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臉上露著得意、滿足與陶醉。

當黑人琴手看見譚頓突然出現時,很高興地停下拉琴的手,熱絡地說道:兄弟啊,好久沒見啦,你現在在哪裡拉琴啊 ...?

譚頓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也很好賺錢嗎?

「還好啦,生意還不錯啦!」譚頓沒有明說,只淡淡地說著。

那黑人哪裡知道,十年後的譚頓,已經是一位知名的音樂家,他經常在著名的音樂廳中獻藝,而不是只在門口拉琴賣藝呀!

我們會不會也像黑人琴手一樣,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不放,甚至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

我們的才華、我們的潛力、我們的前程,會不會因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白白地斷送掉?

人,必須懂得何時抽手,離開那看似最賺錢,卻不再進步的地方;人,必須鼓起勇氣,不斷學習,再去開創生命的另一高峰啊!

生命是罐頭,膽量是開罐器,要握著有膽量的開罐器,才能打開生命的罐頭,才能品嚐裡頭的甜美滋味 ...!


台長: 大陸台勞 / 玫瑰騎士
人氣(3,104) | 回應(1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生活民情 |
此分類下一篇:據說和台灣有淵源的福建沙縣小吃 — 扁肉(餛飩)
此分類上一篇:我所認識在外商工作的中國白領

DLowe
這問題我想了很久
問題出在小時候被灌輸的史觀
灌輸來源包括: 父母, 其他長者, 老師以及教科書

西方教的是平民史觀,人活著要過得有價值,對自己有交代最重要

中國和台灣教的是由上而下的統治者史觀,生命的意義在創進人類全體之生活,人要做大官做大事,要先天下之憂而憂,要念天地之悠悠獨凔然而淚下,要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不能只識彎弓射大鵰....(所以這位連大鵰都害怕的人物永遠被後進的小孩當英雄)

媽的!
2007-03-08 11:46:51
大陸台勞
DLowe

我前幾年最害怕的二件事 一是中年失業 二是晚節不保 晚年生活因為沒有足夠的退休金 流落街頭 貧病交迫 謂之晚節不保

這幾年對佛法的體會較深 已突破這個心境 中年失業 就想辦法再就業 賺不到十萬 就賺二萬 努力自食其力就夠了 晚年如果窮困潦倒 貧困交迫 就找社會局囉 社會局幫不了 就當乞丐囉 如果會餓死那就餓死 如果會病死那就病死吧

只要我願意面對最壞的情況 接受最壞的情況 坦然處之 我就沒什麼好擔心 沒什麼好怕的 所以我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可怕 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如果我命中會中年失業 會貧困潦倒 若是有方法透過努力就能改變 那麼我就努力去改變 如果是命中注定 改變不了的 我就接受命運 會有這種命運 必有其因果 必有其意義 坦然接受就好

所以我已經無所畏懼 只要繼續實現我的人生價值 朝我認為的正道去行就好 如果違背我的價值觀 違背正道能保證我可以榮華富貴 福壽雙全 我也不會去做的 我要是去做 就是否定自己的價值了

我覺得人最大可悲之處有二點 一是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 自己要什麼 二是太在乎別人的想法

就像小學讀的課文 父子騎馬的故事一樣 不管父子牽著馬走 一起騎著馬走 還是父騎馬子行走 子騎馬父行走 路人永遠都有負面的看法與批評 弄的這對父子不知如何是好

人想怎麼活著 應該由自己做主 只要不妨礙別人 自己開心就好 何必在乎別人說三道四呢
2007-03-08 16:17:52
蛋黃酥
我想,版主可以不畏懼您過去所恐懼的事情,是因為您已經有非常好的經濟社會基礎,這些事情即使發生也不會對您造成太大的困擾了。恭喜恭喜。
因為,我看過很多社會地位不錯,經濟能力也不差的人,說過同樣的話。
2007-03-09 01:49:06
NON NON
以我的經驗而言. 自己個性本身與家庭的影響.會使人變得急功好利或安貧樂道. 像知足守份為快樂而活.在東方的社會是屬於不長進的.

先生的家庭. 因為作生意. 所以知道賺錢的辛苦. 一分一厘都要省下來. 說的白一點. 就是小氣財神.

而我家就不同. 公教人員. 餓不死也發不了財. 但生活情趣卻十分注重.父母從小就帶著我們旅行吃館子打牙祭看電影

兩個人. 一個急著向前衝. 想攬下全部的賺錢機會. 一個是上司要將其升為主任. 卻婉言拒絕. 因為只想按時上下班 .前者是我先生. 後者則是我

有時我在想 . 也有人在偏遠的山中做林務警察 .或是鐵軌的巡邏員 . 這樣不是也在過日子. 難道非得過著狗牛馬的樣子 .才算是胸有大志

我這樣的想法 . 常被先生與他們的家人認為是教壞了孩子. 讓他們懶散.

可是我也是這樣一帆風順的 .沒甚麼煩惱的長大 ..到目前為止 . 我的人生還算平順 .重點在於.當我需要付出努力..我盡全力. 我活在當下 . 知道自己應該要負責甚麼..

擔心的不是孩子的隨遇而安 .而是超過範圍的不負責任 .人生可能因此一蹋湖塗.

而先生在職場的全力衝刺. 也才能帶給家庭穩定的生活. 他也在算盡責任.心中無怨無悔. 所以我不能說他是錢的奴隸. 反而要感謝他. 讓我更知足...

這篇文章我們全家都受用 謝謝
2007-03-09 01:57:50
大陸台勞
蛋黃酥

雖然我的月薪不錯 但每月有60%的薪水拿回家 包括給已沒工作又沒有退休金的父母 以及房屋貸款和保險費 我個人花費又佔10~15% 所以我手裡頭的現金只有區區數十萬台幣

其他這幾年存的薪水都拿去和朋友做生意 我做生意已經失敗三四次 每次都把我辛苦的積蓄賠光 不過 我對做生意還是比投資理財有興趣 所以還在交學費 這次是最後一次了 不然 我會沒有有足夠的時間累積退休金

其次 我不認為現在的公司能養我一輩子 就算能從現在的公司退休 也沒有退休金可拿 還是要靠自己 我父母才60歲 一般般來說 至少能活到80歲吧 我已屆不惑之年 最多也只能再被雇用20年 我自己60歲後的生活 並沒有著落

況且 我很可能在十年後 中國籍的部下就能代替我了 恐怕十年內我就會被公司辭退 那時我五十歲 我有自信我應該還能找到工作 可是恐怕薪水會比現在低很多 因為那時台勞的名額會越少 失業的台勞會很多 競爭激烈下 沒什麼好的選擇的

所以 我大賠小賠 拼死拼活 想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很多朋友看我現在閒閒的 就勸我去天津南開或天大花錢讀個MBA 萬一失業 我也有個比較好看的學歷可以找工作 不然我英文不行又只有專科的學歷 論外在條件 確實連應徵的資格都沒有

猶豫很久 我還是決定 與其花錢買學歷 以後繼續當個生死受制於人的上班族 不如把錢拿來建立自己的事業 如能成功 我就不怕失業 而投資理財我覺得還是受制於別人 而且要花的時間和功夫也不少 經常出差的我 可能無法躲過股災

我在上海混的很不錯當銀行總經理的表妹 抽空讀金剛經 喜歡做瑜伽 也是處在人生的順利期 我笑笑問她 你讀的懂金剛經嗎 她的中文只有國中程度而已 觀念又已經西方化了 我很懷疑她真能讀懂

所以我又問她 如果有一天 你現在的工作沒了 收入沒了 又回到一個小職員時 你受的了嗎 她說可以 我說 如果真的可以的話 你就算懂金剛經了

人生無常 順境是空 逆境也是空 如果我現在的順境消失 會回到以前很辛苦的日子 我想我也能保持平靜 不會感到難過 我很珍惜和感恩現在的福報 但並不留戀這種順境 當下次逆境再來的時候 我會把逆境視為一種禮物 一種磨練 一種成道的善知識 善因緣

如果我無法做到 我金剛經根本就是白讀了
2007-03-09 10:11:49
大陸台勞
NON NON

鐘鼎山林 人各有志 台灣的企業家 我最羨慕的是台南奇美的許文龍 無為而治 用賺來的錢快樂的生活 也用賺來的錢蓋博物館讓人免費參觀 經營奇美醫院 提升台南醫療水準

而王永慶雖然我也很佩服 但我才不想要九十歲還在工作 但是 這是我的想法 而不是王永慶的想法 我想王永慶九十歲了 不是還需要工作 而是工作是他的樂趣和成就感所在之處 王永慶也做了很多公益造福群眾

當然還有很成功的企業家 在辛苦創業成功後 回饋社會 所以人應該追求成功或平凡 並沒有絕對的好壞 重點有在於 自己喜歡什麼 其次是要能無私 唯有無私的人 才能得到心靈的滿足 我執太重的人 會變的過於自私 人一但過於自私 將永難滿足 不滿足的人 則不會快樂

一個追求成功 並且成功的人 他就擁有很大的能力能幫助更多的人 所以反而是一件好事

追求成功的人 並沒有什麼不好 但是如果迷失自我 為了一己私欲不擇手段的追求成功 反而就會成為金錢或權勢的奴隸 沉淪在自己的無盡的私欲中 那就是一種悲劇了

這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當總統 都能成為大老闆 我們也不可能人人都像德蕾莎修女 證嚴法師 那麼偉大 但我們還是可以盡自己的一點點心意 用微薄的力量 無私的去幫助別人 只要每個人都奉獻出一點點無私的善意 累積起來就是龐大的能量和資源 就能讓世界充滿溫暖和光明

外表上你和先生追求的價值看來不太一樣 但真正內在的本質也許是相同的 就是責任感 努力賺錢的人是為了家人有的物質生活 這是一種責任心感 希望讓家人生活注重質感的人 也是一種責任心 方法不同 本質相同

很多人會了讓家人能吃飽穿暖 或著吃好穿美 拼命的去賺錢 結果誤以為是金錢能讓家人幸福 確實沒錢的人 三餐不繼的人 很難令人認同是過著幸福的生活 但真正的幸福其實在於那一份為了家人拼搏的心意 而不是賺了多少的錢
2007-03-09 10:57:32
鄉民
「平民史觀」「統治者史觀」的說法未曾聽過用在解釋「生活態度」方面上,恐再斟酌為宜。恕個人不表贊同。

西方也不是一開始就安貧樂道、甘於過平凡日子,不如說,在無數次戰爭、革命、暴動和痛苦之後,歐洲人體認到個人主義的基本原則:各有人各人之「道」,那「道」的曲直良莠,只能由本人去評定,要是硬生生定一個公開標準,只會傷害少數人、弱勢者。

正因為尊重他人之「道」,所以每個人必須節制自我,在私領域你是世界之王,在公領域人人必須各退一步。並非把「尊重」當作一條規定,而是因為出於自利的相互尊重,所以才有後來的各種禮節。

比較起來,東方人幾乎沒什麼尊重個人差異的觀念,因此一群人在一起,想要有秩序的話,就非得拚出個大王,由他以力服人,定個規矩大家摸頭作。大王沒結果的話,誰也不服誰,沒有什麼尊重這回事。

要說這叫歧視、文化差異由得你吧,只不過用哪種藉口硬掰硬拗的差別而已,事實照舊明擺在那邊就是了。
2007-03-14 02:58:06
Alice
很欣賞台勞的修養,我也學佛其實還是懵懂的過日子.

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現正在我家的教育觀點上顯見著,而我也在觀察中...
2007-03-15 08:17:48
大陸台勞
鄉民

看不太懂你說的是那一方面 我沒有歧視台灣人或中國人在這一方面的價值觀 文章開頭我寫了一點自己的想法 我認為是台灣和中國的社會福利和保障沒有西方先進 所以台灣人和中國人才會拼命賺錢 不然老了病了 沒人照料 沒錢看病怎麼辦

如果台灣或中國的社會福利很健全 我覺得很多人應該不會這麼拼命工作 其實生活過的去就行了 人應該把時間花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上 而不僅僅是賺錢而已

西方人的價值觀 有其社會福利為背景 雖然讓我羨慕 不過處在台灣的社會裡 我還是得拼命去賺錢 養已退休的父母 和為自己的養老金存備 同時要有隨時失業的準備和失業儲備金

無法和西方人一樣的 所以 我是支持高所得稅高福利政策的人 西方的社會福利當然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凡事都有代價的

西方人不太願意加班 一則是價值觀 二是加班費60%要交稅 這是荷蘭的所得稅率 所以荷蘭根本不願意加班 因為加班費給政府的多 自己拿的少 誰要加班啊

我很希望 有一天我不願意加班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加班費的所得稅太重了
2007-03-17 15:48:21
鄉民
這個,看來我的國文逐漸不行?我也不覺得板主有什麼歧視的文字呀。這樣說吧:

1 &quot西方人&quot是很複雜的,我想原文應該是指歐美社會中混得好的&quot中產階級白人&quot,就以他們為目標

2 西方社福好,也不是這樣的,北歐最好,南歐差點,美國基本上還不見得比台灣好,光健保、老人年金美國就大輸。

3 雖然社福水準不一,但是這裡的&quot西方人&quot卻大都不願加班,因此和社福好壞關係並不是那麼大,而且國家主持社會福利的概念也不過是西方近一兩個世紀的事,還是價值觀佔主要原因。

4 所以可以接回我上一篇文章了,因為對於個人志業、選擇的尊重,所以大家有餘裕專注自我,不會爭相鑽營當時最賺錢的行業,而其他人也願意為自己以外的專業付出(如掏錢給街頭拉琴的)--當然那位黑人提琴手可能永遠不會站上指揮台,但是日後時機成熟,可能會有唱片商慧眼請他出片、開演奏會、或者有音樂史工作者找他取材等等。
比收入,可能譚盾多,重新叫兩個人去街上拉琴,譚盾卻可能沒人欣賞,至於文化上的地位或貢獻,譚盾再如何傑出,也就名指揮家/作曲家之一,但是那位黑人提琴手如果不是沒沒無聞,卻有可能是某種文化代表人物、街頭大師、平民天王什麼的。

5 其實這只不過是個人抉擇,沒有對錯可講。只是西方的價值觀尊重你可以去賺大錢、或者在街頭流浪;然而東方的價值觀非得要把種種抉擇在道德上分個高下,好比什麼叫上進、什麼就是自甘墮落、&quot安貧樂道&quot。只有一種尺度的價值觀、大家一起走的集體文化,這才是我所不能接受的。也是數不清的文學作品裡之所以表達出&quot逃離&quot的原因,逃離這種沉重逼人的東方道德規範,要去象徵自由的西方天地。
2007-03-17 20:19:04
大陸台勞
鄉民

沒錯 我同意您的觀點

天生我才必有用 職業不分貴賤

換個角度來看 那位中國女士也許出言不遜 但我想至少她的出發點是善意的 站在中國人傳統想法 包括戲子伶人都不是什麼高尚職業 當然今非昔比了 昨非今是了

這位中國女士以自己的價格觀 認定對方 混的不好 想介紹給對方一個機會 這沒有什麼惡意 而且是一片善意 不過由於價值觀的不同 加上修養和表達能力的問題造成一種誤會吧

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 世界會像禮記 禮運大同篇中的所描述的一樣 您說的也對 個人和社會的價值觀是個問題 不過 我從政府的角度來看 如果能提供一個很好的環境 我相信整個價值觀也會改變

當然個人的修養和價值觀比較好的人 不管處在那一種環境的社會 都能過的很平和 不會汲汲於名利 或者變成社會寄生蟲 聽說 很多社會福利好的國家 有的人甘脆不工作 靠領失業救濟金過活 哎 好好的一個制度 就是有人會鑽漏洞

看來 還是建立正確價值觀比打造社會福利更重要
2007-03-18 10:03:50
31歲在中國
這一偏轉貼寫的真不錯
不過
個人認為
因為社會結構的不同以及政府福利法案的差異
個人認為
還是要先賺錢才可以過相對悠閒的生活
這幾年在台灣
有很多知識青年已經返回故鄉
從事規律的農業生活
以及追求個人的夢想生活
這幾點證明只要經濟條件許可
社會的風氣改變
依樣可以將生活過的向外國人依樣的自由自在

價值觀的轉變
恰巧反映出這幾年台灣的社會自由度

個人淺見
僅供參考
2007-05-13 13:32:04
大陸台勞
選擇所愛 愛所選擇

安貧樂道 寧靜致遠

應該也不錯吧

青菜蘿蔔 各人所好

沒有什麼好或不好

知道自己要什麼 自己在做什麼

那就夠了 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2007-05-13 22:21:00
也是大陸台勞,只是短
安貧樂道也沒那麼容易呢..
首先得要有個房子,起碼沒工作還有地方窩.
自己離安貧樂道還好遙遠...

也是嫌自己總是汲汲營營,沒西方人那種優雅貴氣
問題是西方國家社會福利好,沒工作靠政府
我們只能靠自己耶...哪優雅的起來...

有祖產的才有本錢,怨工時長,挑惕工作不是自己的興趣,想奉獻自己服務社會.揹房貸的,租房子的,還挑阿?..呵...

不是中國價值觀獨特啦,實力的問題,沒得選擇.
2007-05-16 22:19:34
john
我覺得這是環境所造成的, 如果華人社會的福利制度有那麼合理就好了. 話說回來了, 不是每個老外都是那種淡泊名利的, 只是你碰到的都是那樣吧.
2007-05-17 00:48:34
大陸台勞
可能因為我有宗教信仰

心靈有所皈依 所以能安貧樂道吧

我口袋的存款不到八位數

房子還在貸款 明天不知道會不會失業

父母才六十出頭 我的責任還長的很

但我的退休金在那裡 可還沒著落呢

大多數人都活在這種沒有足夠金錢的風險和壓力中

所以只能努力賺錢 咬牙加班

再怎麼辛苦 也比失業好

養活自己 自食其力 這是人起碼的尊嚴

要是失業了 真的很難想像

所以 如果有宗教信仰 可能比較容易看開想開吧
2007-05-17 10:03:08
大陸台勞
john

是的 我的意思就是說 華人的思想觀念是被環境所迫的 不是我們比西方人差 或愛錢不愛家 我們是無奈啊

西方人也確實並非每個人都有好的觀念和修養

只是西方政府在制度上 在整體的觀念上比華人政府好 但西方人個體與華人個體的高低 就不是那麼絕對的 好環境不一定都培養出優秀的人 而惡劣的環境下有時反而能出一些了不起的人才

世事無絕對 但考慮整體國民時 應該用好的觀念和制度去做 這樣對人民才會比較有利
2007-05-17 10:08:41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