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09 15:59:17| 人氣6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戲劇】維特的E大調悲傷-《戀人絮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在戀愛嗎?是的,因為我在等待。而對方從不等待。
戀人注定的角色便是:我是等待的一方。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這是我第一次看林奕華編導的戲。之前,林奕華存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由以下碎塊拼貼成的:出櫃的男同性戀者、無可救藥的張愛玲迷、香港劇場界公認才貌雙全的導演、1994年以《紅玫瑰白玫瑰》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舞台劇作品有《張愛玲請留言》《快樂王子》《半生緣》。

《戀人絮語》是林奕華(和胡恩威共作)2005年最新力作。這次,他的靈感來自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的同名作品《戀人絮語》。一本以理性之眼捕捉愛情內在風暴樣貌之經典。從經典出發,林奕華首先面臨怎樣詮釋並注入個人觀點的問題。而答案就在於:音樂。

正如宣傳文案上說的:「戀愛是古典音樂。因為它有層次、循序漸進,有結構、有堅持,會在時間中沈澱。在不知多少年後,舒曼永遠是舒曼。戀愛也是卡拉OK,因為三分鐘是它的極限。有的是選擇,詞和曲不是關鍵,關鍵是可以隨時投入,隨時抽離。」林奕華和胡恩威合作,將描繪情傷的古典音樂和流行歌曲共冶一爐,加上絢麗和不斷變換的舞台視覺效果(數位影像投射技術),形成一種特異的模糊的流動的不穩定的表演過程。而這種無法歸類的表現方式本身,就非常符合羅蘭巴特「解構」的精神。

林奕華為這樣的呈現,定調為「一齣解構戀愛的多媒體詠歎劇」。

這畢竟是一場好看的戲。它在結構及內容上非常簡明易懂,這是優點同時也是缺憾。整齣戲的戲劇元素可以清楚地被解析為:黃耀明和許茹芸的情歌獨唱或對唱部分、陳立華穿插出現的單人對話部分、序曲和終曲的歌劇男伶演唱部份、全裸男體的遊蕩及激唱部分、鋼琴、大提琴、手風琴等樂器獨奏或伴奏部分、以及摘自原文作為旁白的訟讀部分。可惜的是,每個演員功能劃分清楚以致沒有令人驚喜的表現,例如,我高度期待的黃耀明和許茹芸,終究只有唱沒有演。不過許茹芸倒是狠狠展露了鋼琴演奏的硬底子功夫。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一書所透視的,是戀人深深的哀愁與爆炸。站在性別觀點上,羅蘭巴特發現到性別與愛情的微妙關係:男人,在愛情中處於一個特殊的性別位置。這齣戲一開場便引用羅蘭巴特的話說,「一個男子若要傾訴對遠方情人的思念,便會顯示出某種女子氣:這個處於等待和痛苦中的男子奇蹟般地女性化了。男子女性化的原因主要不在他所處位置的顛倒,而在於他在戀愛。」戀愛,讓男人不再像男人。戀愛,解構了男子氣的構成。推更遠說,如果一個女人愛上一個男人,那她注定要心碎的。因為男人,從來不存在戀愛裡。活在戀愛狀態裡的,不是男人,是痛苦的戀人。戀人是極度危險的,隨時要癲狂要崩潰,不論生理性別是男或女。

戀人很自然就墜入狂熱的原因到底為何?想知道,就去談一場爆炸的戀愛吧(詩人鯨向海在《分類之物》一詩中寫道:人生分為有爆炸過和沒有爆炸過兩類)。要不,就買一本《戀人絮語》來讀。


台長: JR
人氣(69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觀後感 |
此分類下一篇:【映画】你還記得我的手嗎?-《愛神》(Eros)
此分類上一篇:【映画】比愛情更長─《花與愛麗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