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之初,聯合國發表了一分報告,在「全世界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中,溫哥華又再次榮登寶座,這已是溫哥華不知第幾次獲此殊榮了。僅從每年來溫哥華報到的移民人口數觀察,「最適合人類居住」這一令譽,溫哥華也還當之無愧!
因為我在溫哥華從事新聞工作,也採訪了不少自台灣移民來溫哥華的鄉親,通常他們移民的理由不外乎是教育制度完善、空氣品質與治安良好,當然也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理由就是,這裡華人多,你在溫哥華居住一輩子,只要你願意,你可能用到英文的機會加起來不會超過十分鐘。
然而,這是西方世界,北美,一個以英語為主的國家……是的,你可以不必用到英文,悠悠閒閒的過上一輩子。
這些年來,溫哥華的旅遊事業之所以發達,上述幾個移民的理由,除去「教育制度」的因素,大約就是答案了。
■位居航運樞紐
確實說來,我們稱的溫哥華,除了溫哥華市本身外,還包括它四週的衛星城市,如西溫哥華(簡稱『西溫』)、北溫哥華(簡稱『北溫』)、本那比、高貴林、烈治文、素里、三角洲、新西敏,在溫哥華的人們都泛稱為「大溫(哥華)地區」;這些地方都散佈著華人,總計在大溫地區人口共有近一百九十萬,其中華人佔三十多萬,台灣來的移民則佔八萬左右,香港來的移民則佔一半,約十五萬,因為廣東話把Vancouver翻成「雲高華」,所以,此間的中文傳媒,有時則稱「雲城」;另外,由於大溫地區的面積本身就不大,因此,比起東岸的城市,如多倫多(四百萬人)與蒙特婁(三百萬人),溫哥華,看起來顯然是有點「小家碧玉」。
三十多萬的華人來此,開店營業的又多,所以,你走在溫哥華市街上,觸目皆可見中文招牌。
政府機構多的是會講中文的人員(很多洋人也會講中文,有的甚至講得比中國人還好),你說下了飛機,不會英文就不能通關了?錯!如果你英文不好,溫哥華國際機場還有專門提供中文服務的海關,夠炫吧!就算你遇險報警,警察局裡也有深諳中文的台灣來的警察……
但整個溫哥華又是一個洋人為主的社會與規模,所以,很多台灣、香港或大陸的觀光客,很喜歡來溫哥華玩,其中,選擇自助旅行的也不在少數,你想想,來到一個西方的城市,西方的制度與繁華,你都看得見,可是,就算你英文完全不通,你依然可以「走遍溫哥華無敵手」,你完全不用怕語言或文化的問題,誰會不心動?
溫哥華受觀光客青睞,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位於加拿大本土的最西南,太平洋的東岸,由於地球是橢圓形的關係,從北美飛亞洲一定是以一個大弧形的角度繞過白令海,再往南到日本、南韓、台灣、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各地,因此,北美西岸的各大城市中,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與溫哥華可以說是距亞洲最近的航點,但安克拉治是近北極的城市,天寒地凍,除了轉機、落地加油或少數真想去北極一探究竟的觀光客外,絕大多數觀光客還是願意選擇溫哥華做為往北美的第一個落腳處。
到北美,如果只是去美國,也可以選擇美國西北端的西雅圖,扛著「交通便利」為理由的觀光客,必然都知道,他們選擇溫哥華,獻出他們到北美的「初夜權」,一個真正的原因是,可以經由這裡轉機或改搭其它交通工具往加拿大其他各地。
什麼意思?
很簡單,因為溫哥華的「靠山」就是加拿大,在旅遊市場上的腹地廣大,以溫哥華來講,一般觀光客最喜歡的,就有落磯山脈之旅、惠斯勒滑雪之旅、維多利亞之旅,甚至也可以到美國的華盛頓州做鬱金香之旅……,即使要搭「愛之船」去阿拉斯加看冰山,對不起,你還是得來溫哥華上船。
也因為許多觀光客,不管是不是以溫哥華為旅遊的目的地,都難免要在溫哥華待個起碼一兩天,因此,溫哥華有不少旅行社提供了「市區一日遊」或「二日遊」的行程(拜託!別再質疑這些旅行社會不會講中文,告訴你,在大溫地區華人辦的旅行社有一拖拉庫,保守估計在七、八十家上下,還不包含可能會講中文的洋人所辦旅行社)。
無形中,在許多觀光客,特別是第一次到北美的朋友的眼裡,溫哥華,便散發出一種迷人,且帶點神祕的光采!
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鳳凰浴火重生
翻開歷史來看溫哥華,它是一個典型「浴火重生」的城市。
一七九二年英國船長喬治.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製作了第一張溫哥華的地圖(那時當然還不叫『溫哥華』),當時的溫哥華是叫固蘭湖(Granville),一八八五年,由不少華工參與建築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完工後,為紀念溫哥華船長初履此地,遂改名為溫哥華,一八八六年四月六日正式改制為「市」。
建市後,人口劇增,從原先的一百戶人家,急增至一千多戶,但一八八六年六月十三日,一場大火,竟把整個溫哥華市燒得精光,市內只有三棟建築物未被波及,整個城市哀鴻遍野。
生物學裡頭有一種說法,森林的大火其實是森林再造的契機,因為在千萬種生物的共同消耗下,森林逐漸腐蝕,這時候,一場森林大火把一切摧毀,然後埋在地底的植物種子重新發芽、成長、茁壯,最後,一整座全新的森林再次出發。
一八八六年底的溫哥華就有這種況味,重建計劃迅速展開,並且,市政府在規劃時思慮更週詳,所以它的建築朝向防火設施的加強而來,跟著地下水道與水庫的興建也同時進行,食用水的水質也得到徹底的改善,在蓋斯鎮建了碼頭,同時還有三個鐵路轉運站,一切向現代化的城市看齊。
當年的大火,毫無疑問,對今天溫哥華的市容與市政規模起著一定的影響,例如,溫哥華幾乎沒有火災,消防車的功用大部分是用來趕赴車禍現場「備用」,以免車禍起火所引起的災害。再者,溫哥華的自來水可以生飲,又是其他城市所望塵莫及的。
■無愧旅遊聖地
在氣候上,溫哥華也有著得天獨厚的特質。
本來,在緯度上,與中國東北哈爾濱相當的溫哥華,到了冬天應已是冰封的城市了,但由於它濱臨太平洋,冬天又有太平洋暖流吹拂,所以,即使在冬天,也是非常暖和,少有下雪的日子,我記得來溫哥華,碰過最「慘」的,就是一九九九年底一個晚上的大風雪,不但有打雷,還造成溫哥華東區不少住戶停電,交通也因號制的受損而大亂,走到街上購物,一不小心,還被結冰的路面「陷害」滑倒;但第二天就天晴日麗,第三天以後,路上的積雪也都漸漸化去。
到了夏天,溫哥華因緯度高的關係,日照時間雖長(最晚的太陽下山時間可以遲到晚上九點半),但太陽不是那麼毒辣,不像台灣的海島型氣候,尤其是台北的盆地地形,造成空氣無法流通,而悶熱異常。
一般來說,冬季的平均氣溫是攝氏(零上)兩度、夏季的平均氣溫則是十七度,絕對是典型的「冬暖夏涼」。
春天對溫哥華來說,是櫻花季,如果在大馬路上開車,有時兩旁的櫻花樹被風一吹,就吹落滿天的櫻花,在空中飛舞,乍看真像是下雪。因此,要說溫哥華有什麼旅遊上的缺點,就是,有花粉過敏者,最好不要選在春天來溫哥華,否則搞得臉上紅腫,活像得了紅斑性狼瘡似的,不但遊興大減,那種樣子想要在旅遊中發生「艷遇」的夢想也就提前破滅了。
秋天的溫哥華,就真的很「加拿大」了,因為那正是楓葉季,要體會「楓葉之國」的感覺,體會加拿大國旗的意義,就選在秋天來吧!秋天來溫哥華,務必要在溫哥華多待幾天,去走走一些郊區,你就會感歎:世界上真有那麼美的城市。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條路,就是走喜事定街(Hasting St.)一路經本那比往西蒙大學(SFU)上山的感覺,到了本那比山,一路就有楓葉相隨,火紅火紅的,很像我中學時看過的楚原導演古龍小說的電影〈三少爺的劍〉,一群人在楓林裡廝殺的那幕,當時心想,楚原把楓林的內搭景造得真美,「但世上哪有這麼漂亮的地方?」
直到來溫哥華,邂逅了溫哥華的秋天,才心甘情願地推翻自己的話:「嗯……」除了親身來看看外,真的,實在很難用文字來形容秋天溫哥華的美。
或許也就是因此:很棒的氣候、很美的景致,使得許多亞洲國家的移民,當初在選擇移居地時,第一個總會先勾加拿大,一來到加拿大,先登陸溫哥華,看看溫哥華不錯,也就懶得往東邊城市發展,造成了這個城市目前儘管仍是英裔人士為主,但隨著移民增加,慢慢地,亞裔人士也逐漸取得了人數優勢,像菲律賓裔、日裔、韓裔、印度裔、印尼裔,當然,華裔就更不用提了。
■多元族裔天下
一旦來自亞洲的移民增加,參政便成了一個重要的「發聲」管道,許多省議員、聯邦議員甚至部長出自亞裔,前任卑詩省省長杜新志是印度裔即是一例,華裔移民參政的也不在少數,省府裡的議員,就有華裔的關慧貞、張杏芳、李燦明與黃耀華;溫哥華市議員裡則有李松、李思遠,高貴林市議員有招樹榮、烈治文市議員有鄧偉雄,聯邦議員則有梁陳明任,梁陳明任是在台灣唸大學的,她台灣大學畢業後輾轉移民來加拿大發展。
現任加拿大總督(是名義上的加拿大領袖,由英國女皇派任,因加拿大屬大英邦聯成員。)伍冰枝,也是華裔。
我曾跟人笑說,如果哪天卑詩省像法語區的魁北克一樣成了「華語區」,也不要太驚訝,那完全有可能。
加拿大是個移民組成的國家,這種情形在溫哥華更為明顯,因此,多元文化在溫哥華實踐得最「具體而微」,你走在路上,最常看到的人種膚色,除了白人之外,黑人也不少見,華人不在話下,如果你搭計程車,我跟你保證,司機一定是印度裔的,如果你想自己買地,自己蓋房子,你包的工程公司找來建造的工人,十個有九個是菲裔……
若你去菲沙街(Fraser St.)與奈特街(Knight St.)之間的國王路(Kingsway)逛,你會以為來到了漢城,招牌全是像豆芽菜的韓文、在四十九街與五十一路的緬因街(Main St.),活生生就是孟買的翻版,兩旁店家給你看的,都是印度的旁遮普文、在百老匯路(Broadway)與西四街一帶是希臘人的地盤、百老匯路到Venable的商業街(Commercial St.)一帶則是義大利人的地盤、在靠中國城的包威爾街(Powell St.)早期是日本人的地盤,現在那裡的日裔已星散殆盡,不過,每年八月初,溫哥華的日裔人士還會選在包威爾街的奧本海默公園(Oppenheimer Park)舉行「日本節」活動,有日本傳統歌舞表演,與各種日式餐點……
溫哥華一直很重視多元文化的發展,省府裡本來設有多元文化與移民事務廳,前任廳長為韓慕儀(Sue Hammell),只要是非英裔人士或團體舉行的活動,她必會蒞臨致詞。新的省長金寶爾(Golden Campell)上任後,率爾取消了多元文化廳,遭致不少人士攻訐,在壓力下,他也表示了考慮恢復多元文化廳的設置。
多元文化色彩乃溫哥華的精神,於此可見一斑。
因此來到溫哥華旅遊,要找到同鄉不難,也不必有「來到陌生國度」的感覺,因為,在溫哥華大馬路上熙來攘往的人群與車陣中,有不少人跟你一樣,也是來自加拿大以外的世界各地,你在他們面前,絲毫不必因自己來自台灣、香港或中國大陸而畏懼。
■國父來了三次
對華人來說,溫哥華可能還有一層政治意義,但實質上,這層政治意義也已昇華成歷史意義了,千禧年八月,在總統大選中敗選的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前副總統連戰,在北美之行結束後,專程來到溫哥華,名為旅遊,但他在給中國國民黨加拿大總支部的黨員演講時,特別提到,「國父孫中山先生,生前來過溫哥華三次,另外還有一次是去了維多利亞。」因此,溫哥華可以說是當年的革命重鎮。
連戰來溫哥華,特別提到國父當年四處奔走革命時,是多麼重視溫哥華,我認為其象徵用意居多,說穿了就是一種外交辭令,但連戰不知道,可惜安排他演講的國民黨朋友也沒多做一件事,就是邀連戰走一趟離中國國民黨加拿大總支部大約只有兩三百公尺左右的太平洋鐵路火車站,那是當年海外華僑迎接國父孫中山到來的地方,我每次經過那兒,神思總是會飄到十九世紀末葉的中國,懷想那時眾多華僑們對中國前途的殷殷期盼……
真想這樣建議,但請千萬千萬不要給我扣帽子:如果有機會來溫哥華,而且你不介意到流浪漢、酒鬼與毒鬼有點嫌多的地方,就當做是在觀察這社會、這文明的暗角吧,那麼你可以先來中國城看看,可以先去片打東街的中華門與門後的中山公園,有空再隨著國父的步履走一趟太平洋鐵路火車站!
走出歷史之後,再讓你輕快的步伐迤邐出去,向城裡的每一片陽光、每一枚楓葉、每一瓣櫻花做最美的巡禮!
你會發現,遊賞溫哥華,竟還能讓思維如此飽滿,那經驗,相信你會同意,可能更要遠勝過讀上千遍的中國近代史或者旅行指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