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親、母親大人:
您們的養育之恩,我衷心地感謝。我沒有掛念的事,只是很遺憾對於您們浩瀚的恩慈,我所回報的卻不及其中極小的一部分。我真是不肖子,您們把這樣任性的文雄養育成人,我只能在淚水中乞求原諒。
登船之後,命運未卜。我在最後的時刻到來之前都會盡力。
這或許是寫給您們的最後一封信。父親,母親,請您們無恙地工作。
希望在抵達目的地後能再給您們寫信,也希望能收到母親種的蔬菜。
請代我向哥哥、姊姊、峰子、春雄問候。
昭和十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於博多
文雄
(陸軍中尉,角田文雄。昭和二十年九月九日戰死,長野縣伊那市大字伊那出身,二十五歲)
這是懸掛在靖國神社拜殿外的一張家書。靖國神社是紀念死者的所在,祭祀從明治天皇登位起曾經為國家的建立與擴張獻身者,共有兩百四十六萬六千餘人,又以大東亞戰爭的軍人佔多數。為國捐軀者受到後人的追念,有些國外政府卻一聽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就抓狂,軍國主義殺人無數是真,然而反彈者中不乏至今仍把自家人民的生命當作草芥的殘暴政權,責備別人容易,自己難道不是雙手血腥?罵人家歷史教科書亂寫一通,自己幹的不是扭曲史實政治宣傳的勾當?笑人家的大和民族優越感,自己不是動員群眾炒作民族主義?表姐夫說,日本政府應該把東條英機那幾位頭號戰犯的牌位移往他處才能避免爭議,只是,攘外有時候是為了安內,真正的是非、真正的平靜,恐怕多年以後才能來臨吧。
表姐應我的要求一起去位居東京都九段下的靖國神社。從正門進去,就看見那座全世界最高大的鳥居巍峨矗立,寬廣的步道上行人三三兩兩,左右兩側的林蔭後方卻隱藏著鎮靈碑和慰靈之泉,記錄了在一次次內戰與對外戰爭。步道裡端的喫茶店和麵攤有很多中午休息的上班族聊天,中央的日本陸軍創設者大村益次郎銅像外卻圍了好幾個穿西裝、提公事包的洋人,聚精會神地讀著解說。跨入正門就是神社拜殿,我看見一批批像是旅行團的老年人走來,畢恭畢敬地鞠躬,一個中年男警衛站在左方,表情警戒地環視,我舉起相機想拍照,他馬上出聲制止,表姐悄悄說:「可能因為太敏感了,才這樣防範。」拜殿後方是本殿和靈璽簿奉安殿,是牌位的所在,是只有首相才能代表全國人民進入之處。佔地廣大的神社左方有一座小門,後方黑壓壓地被樹影遮住,門上寫了鎮靈社,表姐嚇得不敢前行,我只好單獨跨步進去。沙地上站著小小的神社,祭祀的是海外因為戰爭而喪生的軍人和無辜平民,頭上濃密的枝葉中勉強灑下一點陽光,神社前只有我一人,正專注地看,沒想到那位警衛居然走了過來在後方等著,擔心女間諜埋炸彈嗎?我瞪了他一眼,在外邊找到表姐往拜殿右方走去,另一處廣場明亮開闊得多,我卻因為三座雕像而皺起了眉,戰沒馬慰靈像、鳩魂塔、軍犬慰靈像,衝入戰場的馬兒、傳信的鳥兒、行軍的狗兒,人類沒有忘記你們的犧牲,可是人類的野心為何要以你們為犧牲?
表姐下午就回家去了,我留下來參觀遊就館。特展的主題是幕末維新,先去視聽室看了電影,談的是明治天皇勵精圖治的成就,莊嚴的女聲旁白時而沉穩、時而激昂,搭配螢幕上的現代化歷程與一次次戰爭的勝利,歌頌著日本國雷霆萬鈞的新生。兩層樓的遊就館中分成多達十九個展場,展品之豐富令人吃驚,國家的權威繫於天皇,一張張天皇龍飛鳳舞的親筆書信、一套套皇族華麗的服飾,全是真品,展現萬世一系的尊貴。然而,為了與保守幕府勢力對抗,吉田松陰、阪本龍馬死於非命,經歷日俄戰爭、中日戰爭直到大東亞戰爭,連十歲的孩子也得從軍去,與家人訣別。往後方的展場走,戰爭現場便回到眼前,軍服、頭盔、機關槍、砲彈、神風特攻隊戰機,但是,第十六到第十九展場才是大東亞戰爭的真正面貌。一尊尊穿著傳統新娘禮服的人形,由家屬獻給未婚而戰死的官兵,玻璃櫃裡有一封封家書,竟有被徵召的一位林姓台灣台南人的信:「晚上看著書,想著父親和母親大人。」這四個展場其實是墳場,牆上按照兵種、平假名順序,貼滿了一張張小小的黑白遺像,他們的名字如今都加上一個「命」字,成為另一個世界的神,可是生者沒有喜悅,我看見兩位中年女性趴在玻璃櫃上吸著鼻子,還有一位年輕男士盯著一張遺像哭泣,肩膀一聳一聳,負責打掃的工作人員原本要過來,一看就慢慢折回去了,應當肅穆得聽不到一點聲音的空間裡悲慟的哽咽特別清晰。
離開遊就館、回到神社前步道,一個留著長髮的中年男子,穿著印有光芒四射的紅太陽的T-shirt,坐在石階上拉著三味線唱著歌。亡靈無言,沉溺於資本主義的日本好像和軍國主義無關了,當今許多人便企圖使靖國神社成為愛國精神的象徵、右派勢力的聖堂,可是人們真的在來到此地後仍有打仗的慾望嗎?我想起美國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的越戰與韓戰軍人紀念碑,越戰美軍在熱帶叢林中成為游擊隊的肉靶,韓戰美軍在天寒地凍中哆嗦著提著槍和鐵製食具前進。那麼多人在戰爭中死去,指使他們去送命的「國家」到底是什麼?是一個理念、是一個地區的代號、還是由一群人組成的政府?神社和紀念碑一座一座地立起,很多人被記住了,還有很多國家的很多人名字早已灰飛煙滅。
靖國神社和戰國電影、甚至偶像劇都是一樣的事情,雖然萬萬不該,在歷史的某些階段痛苦卻彷彿理所當然,只好以美學將它轉化,把痛苦用另外一種形式記憶。生命是上帝的恩典,人類的原罪卻使生命凋萎,靖國神社越哀悼亡者,人類盲目的原罪越欲蓋彌彰。在關東的那幾天看見商店販賣各色鮮花素果,時值稱為「彼岸」的掃墓節,死者跨過黃泉,不再回到這一端來了。從十二歲起,我已經歷了數次親人和友人的死亡,死亡從未是一件美麗的事,相反,離去的人們原本活在喜怒哀樂的滔滔紅塵,他們的撒手人寰是那樣掏心扯肺,更常常徒留生者永遠無法償還的憾恨。這些天,和得了失智症、身體越來越衰弱的姨丈見了面,他慨歎:「像是一支蠟燭慢慢地燒啊!」他想向每一位親友道歉:「早先脾氣太壞,老是與人口角,真的很過意不去。」我覺得心酸,死亡讓活著的人明白以往未曾明白的事,我們要告訴自己,盡快、盡快把不必以痛苦做為代價的真理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