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 子 • 外 篇 • 秋 水 第 十 七 》
秋 水 時 至 , 百 川 灌 河 。 涇 流 之 大 , 兩 □ 渚 崖 之 間 , 不 辯 牛 馬 。 於 是 焉 河 伯 欣 然 自 喜 , 以 天 下 之 美 為 盡 在 己 。 順 流 而 東 行 , 至 於 北 海 , 東 面 而 視 , 不 見 水 端 。 於 是 焉 河 伯 始 旋 其 面 目 , 望 洋 向 若 而 歎 曰 : 「 野 語 有 之 曰 : 『 聞 道 百 , 以 為 莫 己 若 者 。 』 我 之 謂 也 。 且 夫 我 嘗 聞 少 仲 尼 之 聞 而 輕 伯 夷 之 義 者 , 始 吾 弗 信 。 今 我 睹 子 之 難 窮 也 , 吾 非 至 於 子 之 門 則 殆 矣 , 吾 長 見 笑 於 大 方 之 家 。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
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
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等矣。
《秋水》
【背景探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戰國中期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嘗為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願與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並未接受,“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 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但是他能辯證地分析問題,能對黑暗現實進行揭露和抨擊,也有其積極意義。從莊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和政治觀點來看,莊子無疑是一個代表 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哲學家。他既不滿現實,又無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隱居遺世的道路,一方面議君相,譏儒墨,甘貧賤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齊萬物,一死 生,泯滅是非得失,以追求內心的調和、精神的勝利而自我麻醉。 《莊子》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獨特的風格。首先是吸收神話創作精神,大量採用寓言故事,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莊子散文的另一個特點是善用譬喻,且用喻靈活;第三莊子散文多用韻,聲調鏗鏘,富於節奏感。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學問是無止境的,因為宇宙是無窮大的,人在宇宙中顯得很渺小,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出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它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
【作品鑒賞】
《莊子?秋水篇》想像豐富,氣勢磅礴,浪漫主義色彩濃厚。
一、用寓言形式設喻,闡述深刻哲理 這 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而這些比喻又是通過奔放新奇的想像和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抒寫出來的。莊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話傳說都 具體化、人格化。河伯這一神話傳說中的神便被莊子任意驅使為其觀點服務:先讓河伯因受環境和習見習聞的限制而自傲,然後讓河伯從小圈子裏跳出來,看到了大 海而對自己以前的自滿羞愧不已。莊子正是通過這個寓言,表達了自己對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並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二、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 《秋 水》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文章一開頭,作者用“秋水時至……不辯牛馬”寥寥二十二個字,就把漲水時那種洶湧澎湃、氣象萬千而又浩淼無邊的壯闊景象毫不費力 地描繪了出來,給讀者以不盡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寫黃河,則浩浩蕩蕩,奔騰澎湃,氣魄雄偉;寫北海,則渺茫空曠,無邊無際,意境開闊;寫河 神,則有喜有歎,逼真傳神,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巧妙運用對比手法
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使得優劣得以辨明,正謬得以彰顯,主題得以突出。文中運用了多種對比,現分述如下:
1、 兩次所見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見,是河伯在自己的領域之內的所見,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間,不辯牛馬”,此景是何等雄壯!但當他來到大海邊,見到的卻是“不見水端”的廣闊。一個是“不辯牛馬”,一個是“不見水端”,兩者孰廣孰闊,自不待言。
2、 兩次兩次所見後的感受之比 有 所見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見到自己的領地之後,“於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一個“天下”,一個“盡”字,把河伯那種躊躇滿志、飄飄然 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第二次,河伯見到大海後,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向海神發出了由衷的感歎:“‘以為莫若己者’,我之謂也。”為自己的孤陋寡聞 感歎,為大海的廣闊無垠感歎。一個是“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一個是“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前為驕傲自滿,後為虛心認錯,甘拜下風,兩 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兩次所見後的動作神態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態為“欣然自喜”,第二次則為“望洋向若而歎”,這一“喜”一“歎”鮮明地表現出了河伯兩次所見後的不同神態。“喜”所表現的是河伯志得意滿的神態,“歎”表現的則是河伯在正視自己的不足之後的羞愧佩服的神態。 所見後的動作也形成鮮明對比。第一次所見後,河伯是“順流而東行”,第二次見後,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順”一“旋”表現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順”字反映連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那種春風得意之情,而“旋”字則表現河伯改變了認識,掉轉頭來重新審視自己。
4、 兩種做法所產生的結果之比 河 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結果將“見笑於大方之家”,自高自大會使人產生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做法,甚至導致他人的恥笑、鄙視。而第二次所見所體現的是河伯虛 心認錯的態度,知恥的精神風貌,這使河伯在認識上達到了一種昇華,實現了從無知到有知的轉化。做法不同,結果也必然不同。正確的做法帶來的是收穫,錯誤的 做法帶給人的是失誤。 總之,大膽的想像拓展了文章的思維空間,強烈的文學色彩撞擊著讀者的靈魂,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使得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
【難點指津】時至, 按照時令 涇流, 直流的水波 。“涇”通“徑”不辯牛馬,分不清是牛是馬 。“辯”通“辨”東面, 臉朝東 旋其面目, 轉過臉來 。旋,掉轉。面目,面部。望洋向若,迷惘地面對著海神若 。望洋,仰視的樣子。若,海神名,即北海若。聞道百,聽到的道理很多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我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大方之家,指修養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文章定位:
人氣(19)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