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淺談】法家理論之集大成者──韓非及其鉅著《韓非子》
韓非,約生於西元前280年(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西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是戰國末年著名法家思想家,是法家最後的也是最大的理論家,在他以前,法家已經有三派,各有自己的思想路線。一派以慎到爲首。慎到與孟子同時,他以“勢”爲政治和治術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派以申不害爲首,申不害強調“術”是最重要的因素。再一派以商鞅爲首,商鞅又稱商君,最重視“法”。“勢”,指權力,權威; “法”,指法律,法制;“術”,指辦事、用人的方法和藝術。也就是政治手腕。因此韓非主張任法術而尚功利,信賞必罰,排斥仁愛。他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認爲當今之世還有讚美堯舜鯀禹湯武之道的,必爲新聖所笑。“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爲之備”(《五蠹》)。這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他攻擊儒墨不遺餘力,認爲“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顯學》)。又謂堯君其臣,舜臣其君,湯武弑其主,乃“反君臣之義,亂後世之教”(《忠孝》)。與孟、荀之說相反。理由是因爲堯舜禪讓,放棄君權,湯武征誅,破壞君權。法家爲了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權,所以提倡君權神聖,連堯舜湯武一起反對。自秦以後,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
根據史記的韓非傳,韓非是戰國時韓國(今河南省西部)的沒落貴族子弟,是所謂的“諸公子”之一,韓國位於中原,雖是戰國七雄之一,但因國土甚小。時常受到秦國、楚國的壓迫,生存受到了 很大的威脅。韓非爲了振興積弱不振的祖國。便到楚國拜荀子爲師,學習富國強兵之道。韓非把荀子的“性惡說”和老子的“無爲”等哲學思想融合起來,去其糟粕,存其精華,又加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又參合“刑名”,而融合成政治統治理論的“法術”。使法家思想從理論上進一步臻於成熟。“法”就是統治者公佈的政策、法令、制度,前期法家代表商鞅首先提出“法”治的主張。韓非子強調治國要有法治,賞罰都要以“法”爲標準。法是整個社會的行爲準則和規範,任何人都不能獨立於法外。《韓非子》中說道:『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也就是說,在“法”面前,不存在貴族和平民之分。“術”就是國君駕禦群臣的權術,由國君秘密掌握,使得大臣們摸不清國君的心理,不敢輕舉妄動,背後搞鬼。“術”雖然最先由申不害提出。但韓非子認爲,申不害重術不講法,往往造成新舊法令相互抵觸、前後矛盾;商鞅重法不講術,則難於對官吏察辨“忠”和“奸”,導致國君的大權旁落於大臣之手。所以韓非主張“法”和“術”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時,韓非子還認爲,“勢”就是國君佔據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也是統治者實行統治的必要手段之一。“勢”的理論最終是由慎到提出的。韓非子吸取了這一理論,他認爲,要推行法令和使用權術,必須依靠權勢;沒有權勢,既使是堯這樣的賢明君主,連三戶人家也管理不了。因此,韓非子提出“抱法而處勢”的主張,認爲只有穩固地掌握了權勢,才能有效地推行法和術。所以韓非認爲,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他說:『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則不非,鬼則不困。勢行教嚴逆而不違,……然後一行其法。』(《韓非子‧八經》)明主像天,因爲他依法行事,公正無私。明主又像鬼,因爲他有用人之術,用了人,人還不知道是怎麽用的。這是術的妙用。他還有權威、極力以加強他的命令的力量。這是勢的作用。這三者“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韓非子‧定法》)
韓非學成後回到韓國,眼見國勢衰弱,向韓王建議通過改革,增強國力,韓非認爲法術才是富國強兵的唯一方法。於是,他懷著滿腔的熱誠,要把他的見解提供給韓王,但是。韓王自認巳失去統一天下的能力,便不予採納。韓國國勢在韓非之時,已是風中殘燭。當是時,韓國貴族專橫,排斥異己,韓王不肖,賢人未進,非生於此,怨憤權奸。權奸之過在於結黨營私,蒙蔽韓王,外借兵權,內禁賢忠。申不害雖用術以治韓,可是申不害一死,術亡無存,韓國本弱,中興不振反而更為弱,韓非有憤奸劫當道,對此怨憤難平。另外,韓國飽受合縱連橫的禍害,向秦則為馬前卒,抗齊則為車前盾,西有秦,東有齊,北有魏,南有楚,腹背受敵。合縱連橫使得韓國疲憊,奸臣當道使得韓國不振,內憂外患,朝攻夕伐,朝政日非。結果是韓國淪為七雄之首誅,國除於秦王政十七年。因為韓王不信任他,於是他寫了很多著作,希望韓王改變主意。
韓非提出了以法治爲中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與此相應,他用以表達思想的論理術,也深受三派思想作品的教益。應該說,在那個縱橫家(這相應于古希臘世界的“詭辯家”)四出遊說的大亂世,儘管有了論理術的大量操練,但把它納入一個理論語言的思考範圍的,卻首推韓非,他的《說難》一文,講的就是遊說理論,但也大量總結了論理術的歷史經驗。從史的角度觀察韓非的論理術,對論理術的系統運用,是隨處可見的。尤其是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理論是韓非子全部實行的最具個性的部分,這一理論在由混亂的春秋戰國過渡到統一的秦漢的歷史過程中,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就連李斯也心悅誠服地稱韓非子的學說爲“聖人之論”、“聖人之術”,是治天下的“帝道”。
有一次,秦王政無意間看到韓非的著作,讚賞之餘,十分佩服,表示很想見見這本書的作者。秦始皇的宰相李斯告訴秦始皇說韓非正是他的同窗師弟。李斯便獻策秦王,除非韓國交出韓非,否則就舉兵攻韓。韓國只得派韓非到秦國談和。秦王雖然非常賞識韓非,但是卻沒有馬上起用他。韓非終其生不能得 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同學李斯非常嫉妒韓非的才華,擔心他會被秦王重用,於是便和同僚賈姚串通,在秦王面前進讒言說他:「終為韓不為秦」。將他陷害入獄,使韓非枉受牢獄之災。李斯尚不罷休,把加上毒藥的飲食送到了牢中,韓非雖明知是李斯要陷害他,卻也不得不吃下毒藥,含恨而終。 韓非去世後三年,韓國亡;再過十年,秦完成了統一大業,秦王政改稱秦始皇。他的著作《韓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秦始皇的一切政治措施,都是以韓非的法術理論爲根據。可是,究竟是否完全出於韓非一人之手,不得而知。不過,從全書看來,卻把法家思想作了系統的組織,將韓非的理想表露無遺。
韓非雖師從荀子,思想差異卻很大。韓非雖然像他的老師荀子一樣相信人性是惡的。但是他又與荀子不同、荀子強調人爲,以之爲變惡爲善的手段,韓非則對此不感興趣。在韓非和其他法家人物看來,正因爲人性是人性的原樣,法家的治道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國之道,是建立在假設人性是人性的原樣,即天然的惡,這個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設人會變成人應該成爲的樣子,即人爲的善,這個前提上。他綜合了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發展成爲自己完整的理論,著重談治國的法術,供君王採用。對於儒家,他是斥之爲“蠹”——蛀蟲的。韓非是一個聰明、深刻的人,對當時人情世故看得頗爲透徹。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也不相信人可以經教育感化而爲善,只相信賞罰分明,以利驅使人、以害禁制人。一部《韓非子》,構築了一整套極端專制主義的、嚴厲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論,讀來令人不寒而慄。不過,對於研究政治學,這是一部極重要的書。
《韓非子》這本書,司馬遷在《史記‧韓非列傳》中說:『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這說明《韓非子》確係韓非所著。《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與今本《韓非子》55篇相同。《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皆著錄《韓子》二十卷,這說明《韓非子》從先秦流傳到現在,都沒有佚失現象,這在先秦哲學典籍中,是不多見的。《韓非子》本名《韓子》,後因唐代韓愈的名氣越來越大,後人爲了加以區別,故改名《韓非子》。
有關《韓非子》各篇的真僞問題,學術界也曾有過爭論,有的認爲書中多數篇不可信,有的認爲書中只有少數篇不可信。如容肇祖從考察思想入手,斷定只有《五蠹》、《顯學》、《難勢》、《問辯》、《詭使》、《六反》、《心度》、《難一》八篇爲韓非所作,十八篇爲別家之言,二十四篇不能斷定。梁啓雄從考察思想和文字入手,斷定只有《十過》、《用人》、《安危》、《功名》、《忠孝》、《大體》、《守道》、《觀行》、《制分》是僞作。劉汝霖認爲《初見秦》、《存韓》、《難言》、《有度》、《十過》、《飾邪》六篇是僞作。我們認爲,《韓非子》一書基本是韓非的作品,也不排除個別篇摻入了別人的東西,這在古書的流傳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主要反映在《難勢》、《難三》、《定法》、《揚權》、《有度》等篇中。在韓非看來,商鞅治秦只講“法”,不講“術”;申不害只講“術”,不擅“法”;慎到片面強調“勢”,這都是不全面的,“皆未盡善也”。只有把“法”、“術”、“勢”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是切實可行的。他說:『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定法》)因為“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在“法”、“術”、“勢”三者之間,“法”是根本,“勢”是基本前提,“術”是執行“法”的必要方法。他列舉“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沈”說明“勢”的重要,又列舉“棄隱栝之法,去度量之數,使奚仲爲車,不能成一輪”,“無慶賞之功,刑罰之威,釋勢委法,堯舜不能治三家”作例子,說明“法”的重要,“法”、“術”、“勢”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爲用。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爲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爲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從文化思想來說,韓非鄙視一切屬於藝術、美感範圍的東西,是一個徹底的功利主義者。但他的散文文章很有特色,特點是鋒芒銳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他懂得運用各種手段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從邏輯的嚴密、論述的細緻、條理的清晰來看,還要超過《荀子》;因爲他喜歡把道理說得很透,一層一層地鋪展,所以篇幅大多很長(如《五蠹》約有七千字);這是先秦理論文的進一步發展。其次是分析能力最強,如《八奸》、《亡征》等篇,特別是《亡征》一篇,分析可亡之道至四十七條之多,實屬罕見。《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緻,無以復加。其次是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爲論證資料,以便說明問題,如《說林》上下、內外《儲說》等篇,尤爲集中。《主道》、《揚權》二篇全部用韻,而後者多四言,頗似《道德經》和《易林》。因爲他的思想尖銳,又很自信,所以文風峻峭,鋒利無比,語氣堅決而專斷。他還善於運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來論證事理,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爲改,鄉人譙之弗爲動,師長教之弗爲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後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于愛聽於威矣。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嚴其刑也。(《五蠹》)
文章從常見的生活現象來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謂深刻明切。但取例極端也是一眼可知的。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難一》)
這就是常用成語“自相矛盾”的出處。原來用於攻擊儒家同時讚頌堯的明察和舜的德化,指出二者不可能並存于一時,表現了韓非對於邏輯嚴密性的要求。其他如“守株待兔”、“鄭人買履”、“濫竽充數”等,都是生動的寓言故事,至今仍被廣泛引用。
《韓非子》標誌著先秦理論文的進一步發展。其實,後世的理論文章,可以與之相比的也不多。
【韓非寓言】《守株待兔》、《子矛攻子盾》、 《剩餘之桃》、《不能怪狗》、《長生術》、《沒工夫閒扯》、《餿主意》、《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宋國有位農夫,一天在田裏耕作時,忽然,從草叢裏跑出一隻兔子,不小心撞到田邊的樹幹,折斷了頸骨,農夫遂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這只兔子。從此,他便不再努力耕作,每天守在樹下,等待另一隻兔子出現。最後,田地都荒蕪了,農夫還沒有捉到第二隻兔子。這件事被全國人引爲笑柄。韓非子拿這個例子做爲譬喻,認爲儒家拘泥於古聖人的方法,是很迂腐的。(五蠢篇)
《子矛攻子盾》
矛是攻擊用的武器,盾是防禦用的武器。楚國有位販賣矛盾的商人。他拿著盾,對圍觀的人說:“我賣的盾天下無敵,無論用什麽樣的銳器都穿不透它。”接著,又拿起矛對大家說:“我的矛非常銳利,可以刺穿任何東西。”這時候,有人問他: “那麽,用你的矛,刺一下你的盾怎麽樣?”聽完了這話,商人尷尬得無以復加。這個比喻被韓非子用來反駁儒家的主張。儒家稱許古聖人舜說:“堯之時,舜躬親耕作,作爲百姓的榜樣,免除人民相爭,這就是聖人的道德力量。”對於此點,韓非子頗不以爲然,提出了他相反的論調:“堯既然是聖人,那麽,他必能使天下事趨於完美, 何必要舜出來作人民的榜樣?或者,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如果舜是出來矯正人民的錯誤,那麽,就足以證明堯有失策的地方,他自然就不能被稱爲聖人了。”基於這種理論,韓非就拿矛盾的譬喻,把他對堯舜的政治批評下了定論:“堯與舜都是聖人的說法, 不啻於矛盾之說。”(難勢篇)
《 剩餘之桃》
這是把自己吃剩的桃子給別人吃的意思。彌子瑕是位風度翩翩的美少年,衛靈公非常寵愛他。有一次,彌於瑕在桃園遊玩的時候,摘了一個熟透的桃子吃了。想不到這桃子美味異常,彌子瑕就把吃剩的一半留著,拿去獻給靈公。衛靈公很高興地對他說:“你一定是捨不得吃,特意把它留給我。”幾年後,彌子瑕的容貌,不再像以前那般美好,靈公就漸漸疏遠他。有一天,靈公突然想起彌子瑕贈送餘桃的事,就大聲罵道:“彌子瑕真是可惡極了,竟然把吃剩的桃子送給我吃。”同是彌子瑕所作的一件事,卻隨著衛靈公感情的變化,由喜愛轉爲憎惡;換言之,就是對彌子瑕的同一個行爲,有正反兩種對立的看法。因此,要說服君主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君主對自己的感覺、看法;並且,要顧慮到君主會時常改變主意這一點。所以,韓非子引用了“餘桃”這個典故作爲例子,是最恰當不過了。(說難篇)
《不能怪狗》
楊朱的弟弟楊布穿著一件白衣服出門去。天下雨了,淋濕了他的衣服,他便脫下外面的衣服,露出裡面的黑衣服回家來。他的狗不認識他了,便對他狂吠。楊布大怒,就要打那只狗。楊朱見了說道:「你不要打它,你也會這樣。當初如果你的狗出門時是白的,回來時卻變成黑的了,難道你能不覺得奇怪嗎?」
《長生術》
燕國有個賓客,自稱會長生不死的法術。於是燕王派了一個人去跟他學,打算學成後回來教給自己。可是,派去的人還沒來得及學,那個賓客就死了。燕王大怒,責怪派去的人學得太慢,便狠狠地懲罰了他。
《沒工夫閒扯》
鄭地有個人去賣豬,天色已晚,也沒賣出去,便急急忙忙地趕路回家。正在這時,有個買主來問價錢,賣豬的人不耐煩地說道:「我回家的路很遠,天又快黑了,哪有閒工夫和你扯這個!」
《餿主意》
有個姑娘就要出嫁。別人對姑娘的父母說:「女兒出嫁後,不一定就能生兒子。所以平日應該讓她從婆家多偷些衣物、器具藏在外面,防備著一旦不生兒子,被婆家趕出來,生活才會有著落。」
姑娘的父母覺得這個主意很對,便讓女兒經常在外面藏私房錢。姑娘的公婆發現了這件事,就說:「做了我家的媳婦,卻又生外心,這樣的媳婦怎麼能要?」於是便把她休了。
姑娘的父母更加佩服給自己出主意的那個人有遠見,便把女兒被休的事告訴了他,並認為那人對自己很忠心,所以始終對他很好。
《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不小心把佩劍落進了江裡。他趕緊在船弦上刻下一道記號,說道:「我的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等船駛到了對岸,停下來時,那人便按記號處跳下水去尋找自己的劍。
【治家格言】韓非子治家格言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不難,
退一步自然幽雅,讓三分何等清閒,
喫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夢裏無驚,
有人問我塵世事,擺手搖頭說不知,
寧可採深山之茶,勿去飲花街之酒,
貧無愁來富莫誇,那見貧長富久家。
【仿古韻文】賀網友《守真》茶葉坊開幕誌慶
烹茗品茶,非求水止渴,甘甜清苦亦不重在其味。茶非俗物。不在入肚而在入心,故茶不以其價論貴賤,在乎清心也!茶喜慢酌,或有一盤好棋,或有三兩好友,或有數卷好書,塵囂雜事,自是遠乎身外。
而欲求以心品茶者,最重所處之境。最佳去處則曰近乎山水。山不懼險峭而懼其平夷。絕嶺之下,又喜清泉,之於亭外,蘭卉幽香,飛鳥不絕,茂林修竹,颯爽涼風。啾啾以為歌者,鴉雀歡鳴;潺潺之若琴音者,清流婉轉。晴空遠照,山巒層迭,有嵐霧靉靆,幻若仙蹤。於斯間品茗,味在清在甘,其因山間氣新,心神俱曠,飲以清茶則甘入脾肺,滋在心田,不醪而醉矣!
山水之妙或苦跋涉,若求諸鬧市,則佳在園林,庭園之趣在擬於山水。其有松簷竹窗,水榭涼堂,可設淨幾,點梵香,憑藤椅,橫絲桐。或臨於池畔,波光瀲灩,碧浪層層,可觀錦鱗嬉戲,可詠蓮葉田田,濠樑間想,其知之矣。或看庭前廊下,柳條欲舒未舒,柔梢披風;牡丹將綻未綻,秀靨藏情。之於青瓦畫閣下,玉欄石階旁,聽琴對弈,吟誦文章,烹以新茶,濃香淳厚,小酌輕呡則罷,而其味悠然回桓,不將盡也。於斯心境,達於古人,妙不可言。
若嫌清寂,可移壺勾欄曲苑,鑼鼓鏗鏘,胡笛悠長。一板一眼,演盡古今上下千般事;一顰一笑,道出紅塵內外萬種情。低迴之處,細品其哀婉綿長;豪壯之時,暢飲其痛快瀟洒。雖杯盞之間。可觀盡世情百態,嬉笑怒罵,自有其是非曲直。較之脫形方外,此亦別生情趣也!
范文正公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是哉!
【新 詩】尷尬的夢中一年
一月
夢中,掙扎著,想
不鑽出那條彎曲的隧道
一陣鈴聲響起 。打一個呵欠
走進陽光 ,走進現實中的呼吸
二月
夢中 ,堆滿笑容
向一群人作自我介紹
對面的人,一個個將右手
和左手緊緊抱在一塊
三月
夢中 ,與一美女同遊清境農場
好像還有過親密接觸
美女杳無音信後 ,眼睛沒哭
褲子卻哭得一踏糊塗
嘻 嘻
四月
夢中,自己的牙齒
一顆顆掉落,無一倖免
開燈。星星安然無恙
天空完好無損
五月
夢中,好幾次
覺得自己死了
掀掉被子。捏捏臉。
心臟竟然還隱隱做痛
六月
夢中,在街上
拍一個人的肩膀
那個背影轉過來
原來不是自己要找的人,是自己
七月
夢中,想講文明
想做一個猴子的後代
腳都走酸了
還找不到一個垃圾桶
八月
夢中,想學兒時的模樣
將尿尿得盡可能高和遠
那話兒卻不爭氣
只是弄濕了腳板背
唉
九月
夢中,火氣漸漸上升
對頭上的人拳腳相加
將老婆揍得鼻青臉腫後
被妻子罵了個狗血噴頭
耶!
十月
夢中,與前任女友見面
扮紳士 。向她傻笑
她沒有反應
另一個她狠狠地扭了自己一把
十一月
夢中 ,三歲的外甥問三十歲的我
你爲什麽活著你今年多大了
像猴子那樣搔頭弄耳 。夢快醒了
還是無法回答如此簡單的問題
十二月
夢中 ,叫嚷著,想
提前下車。
似起未起時 ,發現口香糖
像粘稠的婚姻,粘住了屁股
十三月
夢中 ,掙扎著 ,想
不鑽進那條彎曲的隧道
一陣風吹過來 ,踉蹌著
走進月光 ,走進夢中的呼吸
十三月?
咦?
有十三月嗎?
哇!睡過頭了!
呵!呵!呵!呵!
文章定位:
人氣(546) | 回應(0)| 推薦 (
2)|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