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22 06:39:29| 人氣3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升學壓力的根源與解決之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中最受人詬病的莫過於升學壓力的沉重,因此,紓解升學壓力成為教育改革聲中最受矚目的項目,「自願就學方案」、「廣設高中大學」、「高中職社區化」、「多元入學方案」都是企圖解決升學壓力的方案,然而實施至今卻都未見成效,甚至於升學壓力不減反升,著實令人憂心。

適度的壓力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對教學成效之提升頗有助益,然而過度的壓力將使學生身心無法負荷,造成身心的傷害。目前存在於教育體系中的沉重升學壓力不僅對學生身心產生傷害,更扭曲了教育的本質,使每個階段的教育都在為下一階段教育的入學考試作準備,學生被訓練成「考試的機器」、「解題的技術工」,反而該學的知識、技能均被忽略,教育培育「全人」的功能無法達成,現今社會中年輕人不知進退應對,國民素質逐漸低落,都是因為受到升學壓力過度沉重影響的結果。

許多教改人士認為升學壓力沉重是因就學機會不足所導致的結果,創置更多入學機會就成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廣設高中大學」因而成為四一零教改聯盟上街頭訴求的四大目標之一。但是隨著入學機會的增加,弔詭的是升學壓力卻不減反增,以今年入學為例,高中職、五專的入學機會已遠超過國中畢業的學生人數,大學入學的機會已超過八成,但升學的壓力卻較之以往更未嚴重,家長、學生的抱怨聲不斷,顯然的創建更多入學機會似乎並未為升學壓力解套。

升學壓力產生的原因

在台灣的社會中,升學壓力有其特殊的背景與來源,與國外供需是否平衡的狀況大不相同,如果深入的分析,不難發現台灣社會中的許多因素及教育體制中的許多作為都是創造升學壓力的主要根源:

一、 社會多元的價值觀尚未建立:台灣雖號稱已是多元的社會,但「士大夫」的觀念卻仍深植人心,機關、企業用人之時,仍然是「文憑至上、學位第一」,雖時常以「職業無貴賤」安慰年輕人,但如果不能繼續升學,則會被貼上「不學好」、「沒前途」的標誌,如果沒有學位,在就業市場中謀職不是到處碰壁,就僅能能擔任在社會中沒有地位的的藍領工作。在這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價值氣氛(Value Climate)下,每個家長都會為了子女的前途,要求渠等繼續升學,而莘莘學子也以升學為最重要的求學目標,在競相升學的風潮下,升學壓力沉重不言可喻。

二、 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主導台灣社會:過去的社會階層是較為兩極化的,不是貴族式的統治階級,就是平民百姓的工作階級,階級分明,分工明確。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及民主化的過程,中產階級逐漸主宰社會的命脈與運作。根據研究的結果,台灣有七成以上的民眾自認自己是中產階級。中產階級雖未擁有鉅大的產業,但因受過較高的教育,都擁有較為專業的工作,都有不錯的收入,也過著較高品質的生活,因為親身的體驗,特別了解教育的功能,也特別肯定教育的價值,當然更期盼子女也能遵循自己走過的軌跡,接受高等教育、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對其子女的升學當然也特別的重視,當然也為升學產生強烈的激化作用。

三、 家庭有能力支應子女高等教育的費用:雖然教育部標榜著「合理學費政策」,但高等教育的費用對家庭而言,仍是一筆相當大的負擔。早期,家庭窮困,除了能就讀免費的軍警、師範校院外,有許多家庭要求子女就讀職校或早日輟學,賺取薪資,幫忙家計。然而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社會日漸富裕,一般家庭大多能支應子女教育的費用,窮困的家庭也因社會福利日漸健全,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工讀機會的提供,也有能力支持其子女就讀高等教育,也使升學的競爭不再僅是富裕家庭的專利,如今已成全民運動。

四、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直接植基於資訊、知識激發、傳遞、應用的經濟型態稱之為知識經濟,台灣雖因知識工作者的比例未達標準而無法宣稱已進入知識經濟的社會,但近年來政府致力於知識經濟的開發卻是不遺餘力,可以預見的,台灣進入知識經濟世代指日可待。在知識經濟時代,欲求在社會上有所發展,不論個人或企業,最重要的條件莫過於具有創新的知識,而知識的根源最主要也是源自教育。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更加重知識的重要性,也加深了教育的競爭性,當然,升學壓力的升壓也是必然的結果。

五、 私校所佔比例過高:在高中職階段,雖入學的機會率已超過國中畢業學生人數,但約有一半的入學機會卻屬於私立學校,在大專校院方面,約有四分之三的入學機會屬於私立學校。由於政府補助經費有限,而私校自籌的經費不足,大部分的教育經費均須由受教者支付,因此學雜費大都是公立學校的兩倍以上,但教學的品質卻無法與公立學校並駕齊驅,除非別無選擇,學生大都優先就讀公立學校,但因公立學校的機會極為有限,尤其是公立明星學校的入學機會更是僧多粥少,而私立學校卻無法發揮分流的功效,升學壓力並無因增加私校的入學機會而稍加紓解。

六、 技職教育體制吸引力不足:技職教育為學生未來的生涯發展提供準備的機會,而在學制的設計上,近年來也為技職校院的學生提供再進一步進修的機會,學生就讀之後,進可再進修,退可立即就業,本應是學生的最佳選擇。然而因受限於社會的價值觀,技職教育成為「重要但不受重視」的教育,再加上升學的機會不如普通教育,技職教育雖號稱「第二國道」,無法吸引學生就讀,成為學生的「不得已」、「第二」的選擇,當然無法成為升學壓力紓解的分流。

七、 明星學校的迷失未除:學校應建立多元學習的特色,不同專長智慧的學生可至適合其專長智慧的學校學習,學校如能促進學生專長智慧的成長就是明星學校,只要在專長智慧上能有所成就,能有所發展就是菁英學生,只要發展得宜,「生生皆英才,校校是明星」的目標是不難達成的,但可惜的是因受社會士大夫觀念的影響,所謂明星學校是升學率高的學校,而學校結構有如金字塔型,在尖端的明星學校數量少,一般性的學校多,在大家都爭相「擠」明星學校的情況下,能進明星學校或明星科系的學生人數極為有限,增加再多的入學機會,在尖端的明星學校無法大量的增加,升學壓力不動如舊。

八、 學校科系與社會需求脫節:台灣近年來產業已逐漸高科技化、知識化,進入WTO後,社會所需的人才也起了急遽的變化,學校既然為社會中主要人才培育的場所,理應配合社會需求調整科系,而學生也應依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自己喜好的科系,達到「學習分道、壓力分流」的目標。然而,各級學校科系的設置卻是數十年如一日,而且各校所設置的科系也大多雷同,既然科系與社會需求不符,與個人的興趣、能力也不能配合,學生「選校不選系」,壓力當然無從紓解。

九、 各級學校未建立特色:早期因相關法令、制度的限制,學校自主空間有限,無論系所的增設調整、招生名額的多寡、學校的組織及運作、課程的規劃、教師資格的審查、校地的大小,樣樣均在管制之中,因此學校無從建立各自的特色,近年來學校雖然已經較以往鬆綁(Deregulation),但高中都以升學為目標,大專校院卻相互模仿,都以「世界一流、研究為主的綜合型大學」當作辦學的宗旨。學校既然無特色可言,學生就以過去學校的排名為選擇的依據,學生選擇的目標一致,壓力自然無法紓解。

十、 多元入學方案的不當:過去升學機會較為稀少,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公平是社會追求的目標,因此,聯考就應運而生。然而,隨著學校的增設,入學的機會逐漸增加,當入學機會充裕之後,社會重視的已由公平逐漸轉移至合理,亦就是學生的「適性發展」。然而多元入學方案提出之後,由於宣導不足,教師、家長、學生等對其精神並不了解,因為多元入學的管道多樣化,為了增加入學的機會,就不顧學生的專長智慧,所有的入學機會都要嘗試,結果,多元入學方案不僅不能讓學生有適性升學的機會,也無法達到紓解升學壓力的目標。

十一、 課程一綱多本的結局:「教科書開放民間編輯」是這一波教改中大家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希望透過教科書開放民間編輯,教科書可以更多樣化,教學可以透過教科書的選用,達到符合學生特質、建立學校特色的目標。然而此種觀念在國民小學尚可施行,到了國中以上的學校,因為要參加入學考試,但不確定考題會出自哪個版本的教科書,為了放心起見,只好所有的教科書都購買,所有的教科書都研讀,此種情形在過去有統一課程標準的時代或許稍微好一些,如今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僅公佈課程綱要,各版本的教科書書差異性更大,為了防止疏漏,更非熟讀各版本的教科書不可。根據統計,報考大學指定考科,如果所有版本的教科書都要研讀,學生需熟讀七十三本的教科書,升學的壓力怎會不沉重?

十二、 補習班興風作浪:最近SARS蔓延,有一位建中居家隔離的建中學生跑至補習班補習,引起軒然大波,但令人驚訝的是,一個人人稱羨的明星高中的學生還需至補習班補習,也顯現補習風氣的盛行。本來,補習班應該是提供補救教學的場所,成績不佳的同學透過補救教學,可以提升學業水準。然而,如今的補習班卻已淪為訓練學生成為「考試機器、解題技術工」的場所,在分分計較的考場上,到補習班補習,至少可以不會「輸在起跑點上」,人人補習的結果,除了「墊高」入學標準,使入學考試更白熱化之外,對學生的學業成就毫無助益,而令人婉惜的是無法繳交高額補習費的貧寒學生升學機會受到嚴重的擠壓。

十三、 聯考的陰影尚未消除:許多教改工作者均以廢除聯考為職志,多元入學方案的推動更是以消除聯考的弊病為目標,然而,聯考的陰影在多元入學方案中並未消除,僅是藉由不同的名義借屍還魂而已。以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的登記分發入學方式而言,其入學所依據者僅為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與傳統的聯考並無太大的差異;至於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中考試分發入學的丙案,學生不參加學科能力測驗,入學所依據者僅為指定科目考試成績,與過去的大學聯考完全相同。既然聯考是扭曲學校教學的元兇,更是學生升學壓力的主要泉源,必需去之而後快,但在號稱改革的多元入學方案中卻暗藏聯考,升學壓力無法紓解當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十四、 終生學習的體制尚未健全:隨著知識半衰期的縮短,知識能使用的期限大為減少,不僅造成了知識量的爆增,也使得學習型態產生重大的改變。過去學歷相當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學識與能力,現在個人於工作或生活上所需的知識不可能在獲得最後一張文憑前就完全學習齊備;「一技在身、終身受用無窮」的時代已成過去,「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社會應運而生。由於現今學習環境與過去大為不同,學生無需急於一時完成所有的學業,可在任何學習階段之後進入職場就業;任何時刻,只要有學習需要,隨時都可自我進修或有接受回流教育。然而目前各級學校在適應終身學習需求的能力上似乎仍待加強,對各種進修班級不僅資格限制嚴格,尚需經過入學考試等重重的關卡,與終身回流教育的理念不符,間接也助長了青少年的升學壓力。

升學壓力之紓解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了解升學壓力的產生並非源自升學機會的不足,主要來自社會的價值觀、社會環境及教育環境,升學壓力不能紓解,不僅扭曲教育的本質,更戕害青少年的身心,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升學壓力的紓解應為第一要務,但疏解升學壓力必須是全套的措施,枝節性或片面性的措施於事無補,以下是紓解升學壓力必要的作為:

一、 建立社會多元價值觀:想要紓解升學壓力,其首要的工作就是社會多元價值觀的建立。台灣的社會已極為進步、民主,已是十足的多元化社會。既然是多元的社會,理應有多元的價值觀,然而,目前主控台灣社會的菁英份子,大多四、五十歲上下,這些戰後嬰兒潮末期出生的社會中堅,在成長的過程中,士大夫觀念、升學主義已深植心中,因此對其子女甚至於員工、部屬的期盼,大多無法脫離傳統的「學歷至上、文憑第一」的單元價值觀。想在短期之內改變這些人士的價值觀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如何透過各種的媒體、管道,宣導「行行出狀元」、「每個人都有自己一片天」的觀念,卻是必須持之以恆的工作,而對年輕的一代加強宣多元價值觀尤其重要。在學校,應自幼稚園起就要逐漸建立起這種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應被唾棄,「多元智慧、多元成就」應為社會的主流思潮,惟有社會多元的價值觀成型,各行各業都受到大家的尊重,大家不再盲目的擠明星高中、大學,升學壓力方才有紓解的一天。

二、 建立「學力本位」敘薪制度:利用各種媒體、教育的機會對年輕人、成年人宣導「多元價值觀」固然不可忽略,但仍無法在短期之內對社會的價值觀產生「移風易俗」的效果,然而,如果能建置一套「重學力輕學歷」的敘薪制度,在敘薪制度的引導下,逐漸變更國人「唯有讀書高」的觀念,相信更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這套制度必須先由政府用人做起,用人、升遷,不應再以學歷為唯一的標準,能力才是主要考量的因素;同時,亦應推廣、落實職業證照制度,從事各種行職業,憑藉的是個人的能力而非學歷。唯有如此,個人方能依個人的資質作最佳的生涯的規劃,不僅有助於士大夫觀念的淡化,亦有助於升學壓力的紓解。

三、 加強學生生涯輔導工作:順利的生涯發展必須植基在於兩項基礎之上,第一,學生的專長智慧應及早發覺、確定,並且以此為終生發展的目標,其次,學校必須功能區隔、建立特色,以提供學生專長智慧發展的環境,果真如此,每個學生都有專長、成就,都是英才,而每所學校都能協助某一種或多種智慧的學生發展專長,都是明星學校。在「生生皆英才、校校是明星」的情況,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學校,而不是盲目的追逐並非適合自己的傳統「明星學校」;學生選擇的是適合自己專長智慧發展的學校、科系,學校招收的是配合學校功能、特色的學生,真正能達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境界,升學的壓力自然紓解,然而,欲達成這個目標,學生的生涯輔導工作必須加強,不僅應透過諮商、輔導的過程發覺學生的潛力及專長智慧,更應協助學生及早規劃適合自己特質的生涯目標,而非迷失在浩瀚的升學浪潮之中。

四、 提供多元學習機會:學生的智慧是多元的,因此學校必須建置多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專長智慧有發展的空間,精於語文、數理者,可至普通高中或一般大學就讀,藝術院校提供具有藝術天份的學生學習的機會、精於技藝者則可至技職校院發展個人才華。各個學校自我定位、自我建立特色,學生依自己的專長選擇學校,而在畢業之後,個人的生涯發展都是無限的寬廣,自己都可創建自己的一片天空,學生不再盲目的追求傳統「明星學校」,壓力自然在各取所需的情況下獲得紓解。

五、 尊重多元智慧的多元入學:多元入學方案的主要精神來自多元智慧的概念,雖然智慧是多元的,但因先天的條件及後天的因素,每個人僅有少數的專長智慧適合發展,因此,學生應及早發掘自我的專長智慧,並作為未來生涯發展的選擇依據。自國民中小學起,學校就應設置多元學習環境,提供學生專長智慧學習的機會。國中畢業後,專長智慧已發掘並且經學習後有專長成就的學生,就應提供專屬的升學管道,進入適合其專長智慧發展的高中職、大專校院繼續就讀,畢業後就成多元人才,以滿足多元社會對多元人才的需求。然而,現今的多元入學方案中考試登記入學固然是為性向尚未明朗的學生提供入學的機會,但為有專長智慧、專長成就的學生設計的推甄、申請入學,卻多仍以智育的成績作為入學的依據,多元入學的精神並未凸顯,升學壓力當然沉重。是以,多元入學方案應為有各種專長智慧、專長成就的學生分別設置適合入學的管道,引導多元智慧的學生進入另一個階段的多元學習環境學習,為社會培育所需的多元人才。

六、 建立公平的學生特殊才能評估制度:最公平的升學方式應是適才適所的多元入學方式,然而這種制度必需建置在公平評估學生能力之上。對於學生學科能力的評估,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成立已有十餘年的歷史,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測驗中心研發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多年,渠等的公平性已能受到社會的肯定,但對學生的特殊才藝、能力部分,例如音樂、美術、體育等,卻仍缺乏一套公平的評估制度。目前由各校自行測驗的做法,不僅沒有公信力,學生尚需一校一校應試,不僅疲於奔命,更勞民傷財,恢復過去術科聯考的方式,成立特殊才能評估委員會除負責特殊成就的評估外,更應負責特殊才能的考驗,只要考一次即可為入學、甄選、分發的依據,更可獲得社會的公信力。

七、 提升入學考試出題技巧:測驗本是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學習成效以及診斷學習困難的重要方法,但因過去入學機會少,想要升學學生的人數多,因此,考試成為篩選學生的重要工具,而隨著升學壓力的增加,各級學校學生學習的重點逐漸由教育的本質轉為入學考試的內容,考試領導教學變成教學的夢魘。在升學壓力尚未紓解之前,要改變考試領導教學似乎是件不可能任務,唯一能做可能是提升入學考試出題的技巧,將學生所應學習的內涵,在入學考試中都予以包涵,甚至於可以開發成題庫,學生熟讀題庫的題目,事實上也等於學習到應學習的內容,考試引導教學以及升學壓力擠壓教育本質的效應因此也可降至最低的效應。

八、 實施十二年國教:高中職的社區化雖可逐漸紓解升學的壓力,但實施免試入學的十二年國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自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進步,不僅外匯存底名列前茅,經濟貿易量也位居世界第十四名,堪稱經濟大國,惟獨國民教育仍停留在九年國教階段。實施免試入學的十二年國教,可以徹底的解決升學主義所帶來的問題。十二年國教的學校型態可以有高中、高職、五專、綜合高中、完全中學、單科中學等多元類型,學生可依性向、志趣選擇臨近社區的學校就讀,對於不想升學、只想就業的人,政府亦可規劃將職業訓練納入十二年國教的範圍,幫助其增長專業技能。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將可徹底紓解升學壓力,使學生得到適性的發展,使教育回歸本質,培養學生因應未來挑戰的能。

九、 採認遠距教學學歷:利用網路四通八達,不受時空現制的特質,網路遠距教學已逐漸成為學習的主流。而且網路學習不僅可以克服時空的限制,因同時修習的學生人數不受限制,也是一種鉅量教學(Mass Instruction)方式。可惜的是目前教育部僅同意大學畢業生採認三分之一的網路學分,但當網路蓬勃發展後,整體的教育方式都會受到衝擊,網路學習將是未來主流的學習方式,教育主管機關應以開放、前瞻的眼光,依照不同領域的特質,儘速訂定承認網路大學的學分標準,適合透過網路學習的領域,採認的學分可以提高,甚至於透過網路學習的學位都可以承認,讓更多的學生可以透過網路的學習滿足教育的需求,而不必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般的擠大學的窄門。

十、 技職教育與專業教育糢糊化:由於功能之不同,教育被區分為兩種制度,一為以繼續升學或學術研究為宗旨的普通教育,一為就業導向的技職教育。整體而言,普通教育雖為學生的升學或學術研究做準備,對大部分的學生而言,大學或研究所畢業之後,仍然需要就業,與技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並無二致。然而,由於人為的設計,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卻涇渭分明,無法互通,且因是大夫觀念的影響,技職教育成為二等的教育,學生不得已的選擇。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分野是人為的結果。隨著綜合高中的設立、十二年國教的實施,以及大學功能區隔為研究型與教學行大學,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的分野交逐漸的糢糊化、普通大學可以設立技職科系,技職校院可以招收高中畢業生,兩者間的鴻溝逐漸消失,學生的選擇將以自己的興趣、能力為依歸,不再以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為區隔,升學選擇的機會增加,壓力在無形中逐漸崩解。

十一、 各級學校建立特色:建立各校特色:多元入學方案的主要精神就是呼應多元智慧的概念,希望藉由多元入學方案,促使各級學校教學正常化,發展學生多元性向;強調的是多元選擇,學校自行選擇多元招生方式,學生主動選擇入學方式;最後不僅能夠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更能促使學校發展多元特色,以符合多元社會的需求。在這種理念之下,學校應依辦學理念、教師條件、學生特質,選定學校的發展方向,建置多元的學習環境,讓符合學校特色的學生入學,並進一步發展其特質,達到「校校皆明星、生生是英才」的境界

十二、 學校科系與社會需求配合:進入WTO是我國各界努力多年的目標,而在今年年初終於實現了這個理想,但緊接而來的卻是教育產業對外的開放。國內高等教育過去在政府的保護下,僅能在穩定中求進步,如今在國外高等教育的衝擊下,反倒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契機。國外大學挾其已建立的國際性校譽,對嚮往國外留學的學生而言,能在國內就讀國外名校,必定有極大的吸引力。國內各大學恰可在這樣的衝擊下,斟酌學校的條件、社會的環境、學生的特質,建立各校的特色,吸引學生就讀,而由於學生可各選自己喜好的系所、學校就讀,壓力自然分散而紓解。

十三、 公私立學校均質化:在教育競爭的過程中,私立學校所處的是最不利的地位。雖然號稱屬於社會公益的財團法人,私立學校接受各級政府的補助一向不足,學校所依賴的僅是學生學雜費的收入,為什麼培育的都是畢業後進入社會服務的學生,只因設立的主體不同,政府設立的學校,政府予以大量的補貼;而民間設立的公益性學校卻無法得到政府的協助,除了因此影響私立學校的教育品質外,也使公私立學校學雜費的差距變得如此懸殊。公私立學校均質化及縮小兩者間的學雜費差距將是公私立學校能否公平競爭之關鍵,因此政府應在加強財務監督的前提下,增加對學校的補助,更應透過私校教育代金的方式補貼學生的學雜費,縮短公私立學校學雜費的差距,使公私立學校站在公平的基礎競爭,如果私立學校能吸引學生就讀,學生不再競相擠入公立大學,壓力自然紓解。

十四、 學校設置地域均衡:高中職社區化的首要任務是使社區內的國中畢業生都有學校可讀,以目前現實的狀況可能還無法像國中一樣依學校劃分學區,因此現階段不妨先以已自然形成的生活圈作為規劃的範圍,學校的數目增加之後,再將學區縮小。每個社區先必須統計國中畢業生人數,社區內如果入學機會不足以容納所有的國中畢業生,則可以將現有的國中改設為完全中學;如果供需間有極大的差距,也可新設高中予以容納,至於高中職的比例,科班的設立,都可根據社區的需求彈性調整,逐漸達到社區學生就近就讀高中職的目標。至於大專校院方面,在政府每個縣市都設置一所以上大專院校的政策下,就是偏遠的台東、澎湖、金門,都已有大專校院的設置,如今接下來需要做的是提升這些校院的教學品質,吸引當地的學生就讀在地的學校,再分眾的政策下,對升學壓力的疏解必有助益。

十五、 建置終生學習的教育體制: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加上知識的爆炸及知識半衰期的縮短,知識不斷更新、汰換,使得不斷學習變成現代人掌握時代脈動、適應現代社會、甚至影響其生存與發展的動力來源。知識經濟時代中,全民的學習力深深影響國家競爭力,知識的取得、學習與管理,不只是知識工作者與管理者所關切的課題,更是全民應學習的課題。因應新時代的挑戰與趨勢,政府應從宏觀、前瞻的角度,及早建制一個完整的終身學習體制與環境,設法將提供全民的教育機會及服務,從現有的學校體制拓展到家庭與社會、從正規學校教育延伸至全民的全方位學習、從傳統的學習管道擴展為數位網路、與全球同步的學習資源網,引領全民一起邁入學習的新紀元,「處處可學習、時時可學習」相信民眾對升學的期待就不如現在的殷切,壓力自然跟著紓解。

結語

國內的教育在升學壓力的沉重負擔下,教育的本質被扭曲,教育的功能被抹煞,學生備受煎熬,但卻無法學到應學的觀念、知識、技能,長此以往,不僅個人的發展前途受到影響,國家的競爭力亦將逐漸減弱,其影響之深遠,實非筆墨所能形容,教育行政當局實應在短期內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遏止日漸嚴重的升學壓力,否則,國家、社會未來的希望在哪?個人的前途在哪?可能永遠無法得到答案。


台長: 用心辦教育
人氣(3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