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史記讀書會是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成立的,是由我和黃少民、李美儀等人發起,原本名為「史記導讀學會」,記得當時還在當期的《史化》發了成立的消息。這幾年來,因自己的學術路程艱辛,無暇關心史記讀書會的成長,也沒有仔細回想當初成立的具體情形。近日稍暇,在師友的鼓勵下,靠著翻查當時的一些文件和照片,逐漸的拼湊出成立史記讀書會的點點滴滴。這些內容或可作為史記讀書會的成立,提出一些較清楚的說明。
大家對史記讀書會的第一個問題也許是:為什麼要成立這個讀書會?坦白說這個原因是比較複雜的,關係到當時歷史學系裡的一些情況,以及我個人的遭遇,因此因緣際會的促成了讀書會的成立。
首先,雖然淡江大學是以自由的學風在臺北地區諸私校中引領風騷,但過去歷史學系內還是十分保守傳統的。當時的鄭樑生主任是日本筑波大學博士,律人律己甚嚴,因此總少了點親切感。雖然鄭主任注意學生出路,也成立了系友會,又安排了就業輔導座談會,但是實質收效都極為有限。尤其上課也不准發問,令我這個從化學系的轉學生十分痛苦。因此,我和部分同學一樣,亟思能找到一個可以與同學討論和對話的渠道,又能有老師指導的環境。
當時系上雖有課程改革的名目,但這些課程改革,著重的是拉近教育部對歷史課程的要求,而不是實際針對協助學生學習的。因此,在這樣的背景裡,有些同學們很快的也萌發了自力救濟的想法。因為當時同學們如果對歷史有興趣,只能自己埋頭苦讀,靠自己努力。系上的老師們樂於協助學生,但是除了大一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課程有討論課外,其他的課程並沒有這樣的時間。因此,升到大二時開始有些基礎後,對歷史學也開始有了疑問時,卻反而沒有了討論課。但因有些課程有分組報告,因此偶而同學們也會私下不定期聚會討論功課,當時這樣的背景,有利於後來讀書會的催生。
當然,只有學生的學術性社團,是不可能經營的,必需有老師的參與,才能保證水平。當時我也為此費盡腦筋。大三時,修過姚老師的「先秦史」。姚老師教學十分有說服力,我們問了問題,他往往立即背誦一段《左傳》或是《春秋》等史料來回答,令學生瞠目結舌,可見其舊學的功底。
就算姚老師偶而必須參加重要的學術會議,無法前來授課,他也會找到最佳的代課老師來給我們上課。記得1993年的4月間,姚老師就請了當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的所長王仲孚教授來給我們上課,我還特別在淡江大學城區部借教室,然後按姚老師的指示,依禮親去所長辦公室迎接王教授來授課。記得當日王教授上課條理清晰又生動活潑,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當學期結束,美好的事似乎也走向了盡頭。很遺憾的,姚老師當時年已屆七旬,教完先秦史後,不能繼續兼任,所以我打算繼續修「秦漢史」課程的想法被破壞了。當時,記得還特別去了系辦,問助教是不是請老師再延長一年。雖然結果是令人沮喪的,但卻也因此讓我覺得姚老師是指導史記讀書會的最佳人選,因為學術領域本來就相符。
姚老師畢業自西南聯大歷史學系,太老師是前清的秀才,家中的兄弟都是學歷史的,兩位兄長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弟弟則是中央大學歷史學系,連他一共四個人學歷史。但很少人注意,姚老師原來學的是物理,也學過工學院的課程,因之治史特別有科學的精神。同時,姚老師的口才極佳,上課有同學一直講話,老師完全不生氣,下課後往那些同學走去,輕聲的說:「你們口才很好,將來可以當外交官」,以此溫和的點醒同學發言注意地點。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陪姚老師參加北京清華大學所舉辦的「西南聯合大學六十週年校慶」。所謂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指的是抗戰時期,由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南開大學共同組成的一所大學。校務由當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共同管理。自1938年5月4日正式開課,直至1946年5月4日結束,設立時間共8年,畢業二千餘人。抗戰勝以後,聯大解散,北大、清華、南開分別遷回北平、天津復校。聯大的畢業生,可以說是抗戰時期全中國最優秀的學生,姚老師是1945級歷史學系畢業的。
1998年姚老師以校友身份出席北京清華大學舉辦的「西南聯合大學六十週年校慶」,我以清華校友身份陪同出席。開會時,台上是長長的桌子,坐了十多位傑出校友,最後三位一定是港澳台代表。第一位當然是當時北京清華的校長王大中教授,他在演說中向大家報告:「清華大學正向世界第一流的大學邁進」。等到台上十多位講完,其實底下的聽眾多半已經撐不住了,有的講者拿稿子唸,結果稿子沒拿好,掉到地上,還忘了唸到第幾頁,總之過程實在是很無聊。姚老師敬陪末座,當然十分不利。輪到姚老師報告時,基本上大多數的聽眾不是在聊天就是在睡覺。但姚老師在簡單的問候語後,立刻就說,剛才北京清華王校長的話說錯了,一時全場聽眾都安靜下來,睡著的也被搖醒,王大中校長更是立刻往桌尾望去,看到底是誰在批評他的報告。姚老師這時說了:「清華大學本來就是世界第一流的大學。」一時全場起立鼓掌,無聊的演講紀念會,頓時熱烈了起來,姚老師的報告立刻技壓群雄,原來睡著的群眾紛紛醒來鼓掌。紀念會結束後,好多人排隊到講台前向姚老師致意。我這才發現,原來姚老師是很有群眾魅力的。現在學弟妹多對姚老師不太熟悉,可以參看系網裡「口述系史」的內容,當對姚師有進一步的認識。
八十二年的暑假,很意外的,劉世安老師要我和同學蔡宥宜去幫他照看復興南路上的自宅「清園」。當年劉老師家人多半在美國,佔地兩百坪的房子,需要有人照看。我因為喜歡上劉世安老師的世界史課程,因此帶著崇拜和好奇的心情,就搬進了清園。當時暑假只有我和蔡宥宜兩人,偌大的庭院,還有搖曳的樹影,在園中讀書,真是快意極了。
當時,我私下還有跟姚老師聯繫,因此,我從淡水搬去清園後,也把電話告知了姚老師。姚老師便問我為何搬到此處,結果發現清園離姚老師住的瑞安街並不遠。而姚老師因為家中藏書眾多,因此希望能租幾個房間,而恰巧劉老師家中尚有原為車庫的空房一間。因此,我就居中牽線,轉達了這個需求。而劉老將軍與姚師丈張金廷將軍(黃埔三期)都是舊識,因此順利承租。姚老師便天天來書房,我也樂得時時可向姚師請益。後來就向姚老師提出了請他指導的想法,沒想到老師一口就答應了。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劉世安老師對於史記讀書會的成立,有著關鍵的地位,但這個地位並不只是出借清園這個場地,而在於他對於鼓勵淡江學弟妹們學習的同理心。我住在劉老師家裡,當然也會同老師抱怨系上的情形,劉老師總是一邊抽著煙,不多說什麼,但他總是耐心的聽完,然後分析一些我們沒有考慮的面向,這些解惑使我受益不少。也有不少同學,因為聽說我住在劉老師家裡的好處,因此直接到劉老師家裡請益。有時同學們就在老師家的客廳一起喝咖啡,談談歷史,聽聽西洋古典音樂。有一日,我嘗試性把成立讀書會的想法跟劉老師說,未想立刻受到劉師的支持。接著與同學們磋商成立的事宜,史記讀書會就在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順利的成立了。
讀書會的運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我出身眷村,是個凡事都比較嚴肅,說話做事又比較直接的人,沒有什麼群眾魅力和影響力。但很難得的,有些同學很熱烈的響應我的想法,於是讀書會得以成立,並開始運作。先後巫金燕、黃少民、李美儀、鮑家慶、林佩芳、徐士超和徐志豪和雷敦淵都出力不少,是令我難忘的會友。成立之初,我曾提議是否向學校申請成為正式的社團,以獲得一小部分的補助,但黃少民兄認為,如此一來讀書會的運作就不自由,有辦理成果展等等額外負擔,而彼時確實史記讀書會的規模很小,還可能得靠拉人頭來充數。於是此議作罷,一直維持目前這種自由的形式。
史記讀書會的進行方式,後來到了我讀研究所才發現,其實基本上與研究所的教學方式差不多,就是學生講,老師評。不一樣的是,形式上更自由些,老師和同學帶一點飲料和小點心,一邊吃一邊談。記得最初的設計是,如果沒有人發表跨史料性的研究,則就一次報告《史記》的一個列傳,如此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把《史記》讀一遍。但是這個目標從來沒有達成過,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但姚老師的講評總是十分精彩,旁徵博引,記憶超群。至於劉老師的角色,最初十分認真,有時還當幫手,替講者解圍,近來這位史記讀書會最資深的「同學」,角色有無轉變?莊宇清兄另文有非常精確的描述,在此不多說。
史記讀書會成立的那天,姚老師把我叫過來,拿了一本筆記本,這本筆記本的封面是塑膠的,因此十分堅固。姚老師要我把今日的時間、地點、聚會事由(通常是報告題目)寫下,十多年來,記錄不斷,因此給讀書會留下了豐富的史料。幾年前認真負責的雷敦淵兄整理了材料,向教育部申請了讀書會獎項,不能不說姚老師深謀遠慮。
史記讀書會第二次聚會的照片,當日為黃少民報告〈伯夷列傳〉。(周維強攝)
史記讀書會成立後,歷任主任關心讀書會者不多,其中周宗賢和羅運治兩位主任用力最深,還特別來清園看同學們的學術研討活動。周老師曾當面感謝姚老師的付出,邀請姚師回歷史學系演講,頒發獎牌,還感謝他照顧讀書會裡的學生。而羅老師則特別出席了教育部頒發史記讀書會的獎牌的發表會,為同學們打氣。也注意姚老師的壽辰,宴請部分師長同學吃飯。但也有一些例子很特別,有些主任說讀書會是他鼓勵設立的,但事實上根本與他無關。也有來參加史記讀書會大談其他讀書會者,同學們私下竊竊私語,覺得他來錯了地方。但這都無妨,史記讀書會師長同學們的理想,是超越這些世俗應對的。
近年來姚老師年事漸高,我從西南聯大史料和劉廣定教授(劉教授的表兄與姚老師是大學同學)的推斷,老師也九十嵩壽了,還好系友高上雯老師取得博士學位後,開始協助姚老師維繫史記讀書會的運作。高老師是個思路清晰,文筆精湛,同時又內外兼備的學者。座主是中國上古史的權威學者王仲孚教授,系出名門。雖然如此,高老師治學嚴謹,對人謙遜和藹,毫無驕氣,由他來領導,自然是最佳人選,近年來聚會人數漸多,可見高老師行事為人都受到同學的擁戴。這是我離開讀書會後,最為快慰之事。
當然,還有默默在背後支持的楊育鎂老師,楊老師教學認真,近日翻起他當年在系友會成立時上台說話的照片,覺得大部分人只注意楊老師謙和退讓的一面,忽略了楊老師獨當一面的能力。楊老師多年來一直默默的大力資助讀書會。有趣的是,劉世安老師一直口稱自己是獨居老人,時不時陷害壓榨自己的同學羅運治和楊育鎂老師,每每讓羅楊兩位老師捐了不少錢給讀書會運作。當然啦!劉老師整大家的絕不只有這些,以下貢獻另外一個例子。
有一次劉老師破天荒的說要請客,請我們到永康街吃牛肉麵,我不疑有他,但出門前我不能理解,他要請吃飯怎麼穿得那麼隨便?結果他選的是永康公園旁的一個牛肉麵攤子。羅老師和楊老師稍後到了,穿得十分正式,結果兩人倒是十分的親和,立刻坐下與劉老師聊天,正當我覺得劉老師實在是無厘頭時,下起雨來了,大家狼狽的端起碗挪位子到有棚遮的地方。但劉老師仍然面不改色的吃麵,繼續高談闊論,真神人也。
前面雖然稍損了劉老師,但我心裡還是十分敬佩老師的。除了無私的提供住處集會,劉老師在史記讀書會裡,認為自己不是史記的專家,一直以「學生」自居,這種謙沖的精神,感化了不少英氣逼人的學弟。尤其是高老師協助姚老師主持會務後,劉老師仍以學生自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確實使我們在學術討論外,也陶冶了治史須有的淡泊心性。會中有同學發言不當,老師也僅點到為止,既維護學生的尊嚴,也達到教導的目的。
史記讀書會成立了十數年,作為創立的見證者,如果有人問我,有什麼值得驕傲之處?我會以三點回應。第一,老師同學全部都是自願參加,自動奉獻,毫無任務和經費的牽絆;二、只設聯絡人,不設會長,避免了出現「好為人師」學長的弊端,我自己也奉行不渝,不回去下指導棋,以使學弟妹們保有自由議論的空間;三、劉老師無償的提供復興南路清園為聚會所。這些都為史記讀書會獨特之處。
也許有人問,史記讀書會除了讀史記,似乎沒有其他的學術活動。其實不然,除了讀史記外,如果大家注意的話,第一階段的口述系史,就幾乎是當時史記讀書會的班底所完成的。其實整個口述系史的計畫,就是在清園的客廳裡計畫和決定的。有人照相,有人錄音,有人整理稿件等等,全部是義務完成。相關的成果,可以參看《史化》二十三期。其後,在周宗賢主任的指示下,姚秀彥老師和楊育鎂老師指導下,擴大了系友的訪問力度,終於在1996年出版了《系慶三十週年專刊:口述歷史》。這本淡江的師友雜憶,喚起了不少對於淡江歷史學系發展史的關懷。後來徐志豪系友十分熱心,又在這個基礎上把這本系史的內容完全上網,放在系網裡,使得印數不多的《口述歷史》內容,可以廣為流傳。現在的系網上,我作為當時的籌畫者,也在徐志豪版本的基礎上補充了一些材料,內容更為完備,意者不妨可以上系網一觀。
系網中的口述歷史內容
如果說我對史記讀書會有遺憾,就是這麼多年過去了,讀書會也出了一些傑出的學弟,但他們似乎對於像系史這樣的公共事務不怎麼關心,我真的希望學弟們也能夠用行動,來表現自己對於歷史學系的熱愛。同時,年長的學長們,也要多給學弟們發言和報告的機會,並給予誠心的包容和開明的指導。
實在說,除了天時地利的條件外,我與當時創會的幾位,對於學術也有一些崇高的理想。後來我們也分別在專業上面證明自己對於歷史的愛好,並長年的付出。黃少民在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得到碩士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事業,開設了網路公司。李美儀則出國深造,至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據聞在金融界服務。林士鉉則在政治大學取得歷史學碩博士學位,現在埔里的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擔任助理教授。至於英文能力超強的鮑家慶,比我早進清華,取得科學史碩士後,他改變了想法,轉而考進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取得碩士,近聞他又得了第三個碩士。至於高老師的成就,自然也不需要我多言。而我也到清華求學,去年畢業。還有許多讀書會的會友,也許失聯了,但我的心中,仍然留著他們積極努力的身影。回首十七年前成立的史記讀書會,如今成長茁壯,會友也在各地取得了成就,內心不禁想起到當初的堅持和努力,竟有今日的發展。前兩年,因故與黃少民和張力成聊起史記讀書會的過往,酒酣耳熱之際,還覺得我們曾經打過美好的一仗。
我離開淡江大學已經超過十二年了,寤寐之間每每想起過往史記讀書會裡的溫暖,時時感到依依不捨。也許有人會問我,為何不繼續回到讀書會裡參與研討呢?除了人事之異,其實也與我的理念有關,讀書會裡標榜的是學術之前一律平等,作為較年長的學長,如果時時與會,處處發言,學弟們總會覺得有壓力,或者是怕學長們要求多,為了學弟的自在,以及過往難捨的自由主義精神,也只有少出席。至於姚老師和劉老師,我維持打電話給他們問安的習慣,關心彼此,詢問需要,做個幕後的支持者,已經是心滿意足。
最近我為史記讀書會設立了網站,史記讀書會第一次在虛擬世界裡有了家,也委請善於寫程式的黃宇暘兄設計了史記讀書會的相簿,這樣數位化本讀書會的歷史紀錄,可以讓大家瞭解史記讀書會的理念和成長。史記讀書會新網站內容分為:公告系統、本會簡介、指導老師、清園草木、讀書與我、歷年記錄、書店地圖、本會相簿、媒體報導、相關連結、歷史學系和網站後記等。請史記讀書會的目前會友們提供相關的文章和影像資料,陸續豐富這個網站的內容。也希望失聯的會友們,繼續協助我們紀錄這個青年時代的尋夢園。
史記讀書會新網站網址
史記讀書會的會址,復興南路清園雖已在民國九十七年被陸軍總部收回了,使「清園草木、談笑汗青」暫成絕響。史記讀書會時而到臺北市立圖書館,或者在學校借教室,成為游牧民族,聚會多了很多麻煩,可以想像高老師經營上的困難。近聞劉老師又擬出借新住處給讀書會使用,實在是送佛送上天,好人做到底。願同學們都能惜福眼前的一切,一本初衷,在史記讀書會裡,構想並實現人生的夢想。
也許清園內題為「讀破萬卷悟繁華,拂卻塵埃尋清蔭」的一幅書畫,最能說明史記讀書會的價值,史記讀書會無疑是淡江歷史學系同學們的一大清蔭。願讀書會綿衍不斷,姚老師福壽康寧。
文章定位:
人氣(862) | 回應(0)| 推薦 (
1)|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