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是現代法國著名作家卡繆(Albert Camus)於 1940 年當德國納粹軍魔爪籠罩巴黎時,他成為反抗極權的地下組織份子後所完成的。於同時期的沙特皆為二次大戰後法國文壇引領思潮脈流的前者。卡繆於 1936 年順利通過論文而拿到哲學碩士的學位,但他並非專職的哲學 家,許多人誤以為他與沙特同是存在主義思想的系統,但他曾表明「沙特是存在主義者,而我所發表過的唯一思想性的書籍<薛西弗斯的神話>,卻是傾向於反抗所謂存在主義哲學的作品。」但所謂的「荒謬」卻是兩人共同想表現於現實世界的對立狀態。<異鄉人>即是披顯出戰時歐州普遍無道德的空白狀態。人的本質是孤獨的,卻又不得與其他人發生牽連共建一個看似秩序的、和諧的社會狀態,如此的矛盾和對立,正是卡繆作品中所要闡述出的永恆主題。
故事的開端即瀰漫著一股世人對於情感所尋常的慣例,顯現出極端的淡漠和酷冷「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能確定。」嚴肅的主題和冷淡的漠視塑造出主角莫梭(Meursault) 內心與現實的衝突狀態。參加母親的葬禮過後,他和偶然懈逅的女子瑪莉去觀賞滑稽電影,當天晚上便發生了肉體關係,就在母親葬禮的當天。之後,他一如往昔的奮勉於工作上,和瑪莉約會取樂。上司想分派他前往巴黎去處理當地新成立辦事處的業務,但莫梭回絕了「一個人永遠不會改變他的生活的,無論如何,什麼的生活都是一樣,畢竟我目前的生活並沒有讓我不悅的地方。」對於實際生活的落失,未來前途的輕視,正是莫梭一慣的語調。甚至於祇想跟她維持肉慾關係的瑪莉向莫梭求婚,他也無所謂地應允了,即使他與瑪莉之間並沒有愛情的存在。
爾後,莫梭結識了比鄰而居的年輕人雷蒙,正開始了他命運的轉悷。雷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皮條客,因為自己的阿拉伯情婦移情別戀,所以想盡方法想羞辱她,然而莫梭便偶然地捲入他們彼此間的紛爭。在一個日照強烈的星期假日,莫梭、瑪莉、雷蒙以及雷蒙的友人在阿爾及爾的海灘享受陽光,他們和一群包括雷蒙情婦的弟弟的阿拉伯人起了肢體衝突,雷蒙因此而受傷。之後,莫梭單獨在海灘上漫步,正當急欲尋覓一個涼蔭避暑時,恰巧遇上先前的一個阿拉伯人,並持刀挑釁他,由於酷熱的昏眩,刺目的陽光,莫梭以雷蒙的手槍扣動扳機射殺了阿拉伯人。且不由自主地又補上四槍。
莫梭因謀殺的罪名被起訴並接受審訊,在等候判決的牢獄時光中,對於自己所犯的罪行並不感到悔懺,神父力勸他信服上帝以求的永生和心靈的平和,但他拒絕了。對於人生存在的經驗價值,他有一番荒謬的觀想,也是他唯一所能遵循的生命方式。檢察官將莫梭對於母親逝去的漠然,給予極強烈的痛斥,並認為像他這樣一個不具道德感的人是不見容於這個社會的。陪審員宣判莫梭將上斷頭臺接受死刑,但他卻不熱衷為自己抗辯,於是在獄中等待死神接近的那一刻,為了排遣寂寞,甚至盼望行刑當天會有一大群民眾歡送他離去。
<異鄉人>無疑是人與外在世界的糾葛,也是人與社會衝突的記錄。然而道德是?法律是?亙古以來,人類為了求一個共同和平生存的社會,於是構建了一個網織密集的規則交錯。於現實,稱為法律;於心靈,稱為道德,兩者同時具有因襲相承的特性。「殺人償命」這人類文明以來相傳至今的定則。並不會因著文明的進步,環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有的也是因階級的護衛所產生的偏頗。譬如有一個人謀殺了另一個人,在法律上,他需要接受牢獄裡的煎熬,甚至被強迫結束自己的性命。在道德上,他則要接受良心的譴責,悔憾才是顯露他人性良知所該有的知覺,如此,上帝才會引領他進入永恆的國度,重享生命的喜悅。道德的昇華即是宗教。但在這些既定的原則背後,有一些問題隱約浮現「難道身為一個人並不能獲得他生命完全的自主?」,「難道生命本身最後的歸宿即是永恆兩字?」。這些問題深深讓人疑惑,於是在<異鄉人>中我們找到了另一種生命型式的表現,就是一種近似於無感情的、無罪惡的、無道德的,酷冷而淡漠的表現。莫梭因為自覺無法賦予人生正面而有意義的價值形態,於是他放棄社會上俗成所謂「成功」背負經濟的、地位的實質假象。他了解世上缺乏永恆的真理,也拒絕走入人本身與現實之間的抽象概念之中。莫梭能給予自己生命的價值,是此時此刻的感動,具體的生命經驗。對未來的籌計,過往的沉緬是不值得一顧,生命本身的意義並不在於永無止盡的追求和耽溺,僅僅就是現在,現在一種屬於直接的經驗感動。在這樣的思流之下「永恆」一詞是難以吸引人的。
道德的淪喪,法律的無能,常讓現代人對於人類文明產生失落和不信任。但是若把這些既定的規則當做是文明的指標,而忽略的人類心靈本身的導正,在社會的緊束包圍下,個人的人生觀勢必要受到某種程度上的修改甚而摧殘,好去迎合一個身為”人”所該有的標準。這樣的標準,足以使一個原本渴望自由的心靈受到完全的挫敗,狠狠被擊到在地。但人們對於現實的反撲後,往往造成過度的自我膨脹,顛覆既定的生存價值,於是一種純粹的享樂,虛遊人生,便又在人類擰扭的省思之下普遍地為群眾所接受。莫梭這樣一個人物便給予我們一個極大且廣的思考面向,在他”無意識”的情感表現之下,是不是一切的焦慮、空虛、困惑、茫惘,才能在這樣的直覺經驗下消散,當面對現實的挫敗時才能獲得一種自我的療慰?「荒謬」是否能真實地存在於心理表徵和行為表現上而不悖?抑或我們的世界本來就是屬於「荒謬」的存在形式?在這樣的問詰下,對於內在心靈與外在現實的碰撞下,如何能保持相當平衡的力量而不雙雙碎裂,實在是困惑人心已久,卻也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長久以來,人類對於追求生命意義產生極大的好奇,也探觸到社會價值本身存在於個人的衝突性。在都市生活漸漸侵蝕人心,社會污染籠罩的今日,面對現實所產生的空乏,疲疾,虛幻感,不禁讓人懷疑:人類的出路到底在那裡?是永無止盡的追求?於是常陷入反覆矛盾的狀態中,再回到最初的問題,個體本身的孤獨性,群體間的疏離感,追求心靈絕對的自由和純淨是我們的積極方向,但卻不容被無謂的焦慮所扭曲本意,到頭來僅是戕害愈趨低下的心靈。在生命本質的確認下,<異鄉人>帶給我們某種心靈上的喜悅,卻也深深對於莫梭悲劇式的下場而感到哀戚,然而如此相對的情感之下,是否也稱的上是一種「荒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