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30 12:49:17| 人氣3,47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性本善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引言

  儒家的學術思想,一直在傳統中國社會影響深遠。若要探討其中的思想理念,我們可以先從人開始。眾所周知,儒家倫理學是建基於其對人性的觀點(人性論),特別是孟子的性善論。因此,要了解儒家對道德主體的看法,我們須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性善論。人性本善?儒家多少的大儒學者,為了人性是善是惡,不斷的爭論,到最後人心是善是惡,仍然沒有定論。在這裏我們會以人性本善為題,一步一步地分析其定義,經驗層面與價值層面。


解釋中國文化的特質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儒家多少的大儒學者甚至現今學者,為因此而爭論不休。要了解人的天性,我們首先從孟子對人性的理解說起。

  依據孟子的學說,「性」指人的本性,孟子所說的人的本性,可分兩個層面:經驗層面與價值層面,亦即是說,性可分為人的自然的本性與人的道德的本性。孟子說:「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己矣。故者以利為本。」然而,當孟子說人性本善時,他講的是後一種性,即人的道德的本性。這種性,是人之所以為人之處,也即是人與其他動物相異之處。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這就是孟子著名的「人禽之辨」的說法──人與其他動物的分別只差一點點,就是前者有善性而後者卻沒有,而能否將人的善性實現出來,這也是聖人(君子)與與凡人(庶民)的分別。由此可見,孟子其實並非不知道人有自然的本性,所以,當他和告子辯論時,後者以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他沒有否認。不過,在討論道德的基礎時,他以人的善性為人性,而不是以人的自然的本性為人性,因為前者才是道德主體,才是道德價值的根源。

  至於孟子所說的「善」,乃指「至善」。明白了「性」和「善」的意義,我們對他的性善論便可有清楚的了解,他說人性本善,並非在經驗層面立論,因為這樣說明顯與事實不符:在現實世界中,人的行為有善有惡,據此我們不能推斷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孟子說人性本善,只明白了孟子所指的是在價值層面立論。在這層面來說,經驗事實是不能否定人有善性的。相反,正如孟子所說,我們是可以對它有深切的體驗的。

  孟子曾以下面著名的說法加以說明:「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就是人的善性,四端。善性是四端之心時,主要指的是道德實踐上所具的情感。孟子說:「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

  孟子所云「四端」,「端」即開端,「四端」可理解為體現道德本心的四個基本方向。當中,惻隱是人遇見人苦難時所產生的同情心,羞惡是人做了壞事時所有的羞恥的感覺,而恭敬是遇到長輩或道德修養很好的人所有的尊敬之情。由此可見,孟子所說的道德主體是具有情感的成分的。另外,孟子這裏說四端中的是非之心是智,別處又曾說道德本心是不慮而知的良知,可見孟子亦承認道德主體兼有理性的成分。將道德本心的理性和情感成素更清楚的說明就是: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

  在此我們發現儒家對於人性的解釋,不是傳統所相信的「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先就「人性本善」來說,它有兩個困難:一是語言上和思想上的混淆,二是無法在原典找到合理的根據,「人性本善」若是指人性原本是善,這麼人間的惡行從何而來?於是人改變了說法,說人原本有的是善根,而非善行。另一些人則說,所謂的本善是指人有道德分辨和道德要求。但是,正是由於有道德分辨才和要求,人才可能行惡。其實,從《孟子》中找不到一句話可以支持人性本善的。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如果真是人性本善,人性應該沒分辨的餘地,總不能說本善還有多少的程度之別。如此應該說「性相同」。但孔子說「相近」,理由在於人性向善,有程度之別,有敏銳和愚笨之分。換言之,孔子的言論絕不指向人性本善之說。中西哲學史上,沒有任何主張人性本善是可以自圓其說的。因此就人性而言,人的本性既不是本善,也不是本惡,而是「能夠」行善。人具有行善的傾向,人間充滿惡行,只是行善的機會不夠,環境惡劣,誘惑太多而已。所以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正因為人性向善,所以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正因為人性向善,所以人生目的在於實現善行,雖死不辭。於是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捨身取義」﹑「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壽不貳。修身以後俟之,所以立命也。」其原因在此也!


「人性本善」的精神價值

 
  孟子從人性本善為大前提。提出人心中有四種善端。乃以"人之所以不學而學者,其良能也;其不慮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無不敬親其兄也。"《孟子‧盡心》又"今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由是觀之,……人之有四端也,猶其者也。"言明了人性本善、為善,既是人之共性,同時又言明人性善者"非外礫我也,我故有也"及仁、義、禮、智根於心,正因此人異於禽獸,而為萬物之靈,而只要人將人性中惻隱、善惡、辭讓、是非四善端,擴而充之,乃成仁、義、禮、智,遂能行天人之道。

  孟子認為人心中既有善端,因此人們應懂得好好地存養這四端善心。他認為人若能存善此四端,則可成為善人。而惡人正因不懂如何存養之,遂為物欲所引,方會成為壞人。他更強調人不但要懂保存之,更須將這四端之心擴而充成為"仁"、"義"、"禮"、"智"。遂使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方為"盡心",而"盡心"之定義乃是因為人性向善實天之所賜,亦是由天決定.既然天決定人性向善,則人應順天命而為善。而人通過行善"盡心"的擴充,人才能合符天道,進而才能達到天道合一之境界。而正因人性向善而順天,故人能"盡心"向善,擴充則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只要能真實地發揚自己的本性,就能得到至大的歡樂,便能臻至天人合一的境界"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更能達到"上下興天地同流"《孟子‧盡心》於是"仁"就成為天人合一的中心了。而一個人能否達到這個境界,完全在乎於他能否決定"存心養性以事天"與他的能力無干"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所以說天道及人道除了是一致之外,天道還內在於人道;"反求諸己",既盡心知天,自然可以知天,言就是"盡心知性知天"之旨。
 
評論

  「人性本善」這句話已有長遠的歷史,由孔子提倡性善論時已有所提及。雖然曾經有不少人反對這句話,並舉出一些例子來推翻這句話,以証明人並不是與生俱來便「善」,人性本「惡」才是對的,但人性是否真的本「惡」?而「人性本善」這句話,是否仍適合現今的社會呢?

  「人性本善」這話,至今仍常常被人應用在不同的地方,如在律師為犯人向法官求情時,律師往往會提及人性本善,犯人是因一時想不開及沒有想清楚才會下了一個錯的決定,其實他的內心是非常內疚,希望法官能帑網開一面,給予犯人一個改過自生的機會,使他能夠為社會做些什麼來補償他的過錯。從以上的例子來看,如犯人在事後感到內疚,那麼我們認為人性本善是對的。雖然犯人做了一些違背法紀,有損社會秩序的錯事,但我想他作出一個這樣的決定,其實只是因一時受不住誘惑及貪念,才會逃避良心的呼叫,作出一些他們內心並不想做的錯事。當他們作罷這件壞事時,往往會「良心發現」,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對的。有些人可能會經不起內心的譴責,會自動自覺去警局投案;也會有些人,即使不去自首,也逃不過內心私責備,終日活在驚恐及不安之中,弄得精神也緊張起來。孟子所說的四端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及是非之心,是可以解釋「人性本善」。正因為人皆有四端之心,即使他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也是本性善良的。他們作出一些不當行為,只是因為他們只有與生俱來行善的心,卻沒有去行善的行動。孟子曾說過,人的本性既不是本善,但也不是本惡,而一個人能否做到「人性本善」,主要的因素是在於有沒有給予他一個機會。罪犯作出一個不當的決定,只是因為他的機會不足,誘惑太多及受環境因素所影響,才會迫使他作出一些「惡」的行為。

  一個人是善或惡,是取決於人的意向,並不在於人的本質。所有人生下來也是一樣的,他將來是一個怎樣的人,是由環境,教育,際遇等多個因素而成。我們深信人性本善,當然一生之中所作的事,有的為善,有的為惡,但卻並不能因一時的惡行而妄下決定一個人是善還是惡,更不能說人性本惡。即使我們有時會作出一些惡行,但只要我們能改過,不再犯同樣的錯,便可以由「惡」變回「善」。

  在現今的社會中,那些曾犯過罪的人會被定為惡,而那些熱心公益的人會定為善。其實一個人只有行動上的善是不可稱為一個真正的「善人」,除了行為上的善,也要有一顆行善的心才行。而且,要不斷的行善,不斷實現向善之性,並不永回報,這才可以成為「善人」。

  人性無善無惡,亦即可善可惡,一個人是善是惡,完全決定於後天的因素。雖然現今的社會比起以往更複雜,而環境的變遷亦越來越快,越來越大,令人可能會因一時的歪念做出一些不當的行為,但「人性本善」這句話能流傳至今,想必有其存在的價值,所以我們必須保留這句話,使它不會被人遺忘。只要我們以教育著手,積極及正面一點的看,向人灌輸「人性本善」的觀念,那麼,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才能一直傳誦下去。


結語

  我們深信人性本善,每個人也有向善之心,人的性善並沒有因為社會及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而人與生俱來有的只是向善之心,並不能因為有善心而稱自己為「善」,有向善之心是並不足夠的,必須配合行動去實踐,才可以算是行善。就讓我們大家一起去行善,建立一個美滿及豐盛的人生。 

  

台長: 用心辦教育
人氣(3,470) | 回應(2)|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悄悄話)
2013-10-05 13:47:23
(悄悄話)
2015-01-30 23:31:05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